真正走进生活的消费机器人在哪,未来会在哪?
这些年,谈论人工智能的人很多,谈论机器人也很多,风口浪尖,融资正盛。如果撇开仓储机器人这类行业机器人,真正走进生活的消费机器人在哪,未来会在哪?
对旁观者而言,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走遍机器人大会,各类陪伴机器人琳琅满目;看遍媒体报道,万亿风口不绝于耳;风口真大啊,融资真热啊……万事俱备,就差销量了,年销售过10万台的机器人屈指可数。
从15、16年开始,消费机器人在国内发展了两三年。失败的案例数以百计,破局的方式也渐渐明晰。
一、行业溯源:消费机器人兴起的底层需求
1、三大底层价值:效率、教育和娱乐
抛开产品的乱象,消费者底层的需求是数十年不变的。无论是狭义的情感陪伴机器人,还是广义的扫地机器人,底层的需求,无非就是三个:教育、娱乐和效率;对应的底层价值,分别就是获得教育,开心娱乐和提升效率。
对于消费者,尤其是大众家庭,效率、教育和娱乐三方面的基本需求,十几年都没有变过。那为什么这几年,刮起了汹涌的家庭机器人浪潮?因为AI技术。
以智能语音为首的Ai技术,推动了消费机器人的兴起。
创业兴起,资本涌入,泡沫破灭,适者胜出。这样的轮回,也正在这个领域上演。和绝大多数人想象得不一样:A技术带来的变化,只是赋能;不是革命。
群雄乱斗,围绕基本价值智能化的团队,才能熬过冬天;远离基本价值,叫嚣革命颠覆的,终究活不久远。
2、智者价值深耕,庸者形态扎堆
之所以开篇要先讲底层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当下所有的消费机器人,都可以被这三大底层价值收拢;其次,抛开底层价值,直接谈机器人,容易开飞机,跑火车。国内外媒体,甚至是研究机构,对机器人都没有达成共识的准确定义。
从底层价值出发,我们再回看国内市场,都是怎样的竞争格局。
谈及机器人市场,说千亿还是万亿,都没法反驳。因为每个人对机器人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具体落地到特定的机器人产品,深究品类的龙头和年出货,细分领域的规模就一目了然了。
工具
家庭机器人中,工具类目的典型代表,就是扫地机器人和智能音箱。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机器人,是人形,但这两个都不是人。但是在国外,Robot没有特指人形。Humanoid robot才是特指人形机器人。
有人说,这两类产品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他们只是智能设备,不是消费机器人。但没办法,发布行业权威数据的机构IFR(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和给行业绘制产品图谱的Robotstart,都把扫地机和智能音箱归为机器人范畴。这两大类实用型机器人,单品牌销量都能到年销量百万级。
在国内,双11后,天猫精灵声称销量破百万;科沃斯声称2016年卖出200万台家用机器。虽然都是自家声称的数量,但百万的数量级差不到哪去。当我们谈论消费机器人时,很少人会关注的扫地机和音箱。但它们贡献了行业绝大部分的销量,绝大部分。
玩具
做机器人的团队,往往对玩具这个词很敏感。『我们做的是机器人,不是玩具』,这句话是对的,尤其是针对投资人,必须要怎么说。但对产品经理而言,你必须清楚认识到,所做的产品,就是智能化的玩具。也只有从玩具的娱乐价值出发,才能把产品做彻底,做纯粹。
这不得不提一家有意思的公司,彻底做玩具,但是活成了机器人公司的典范,它就是Sphero。
在众多估值几亿美金的机器人公司中,Sphero估值是很低的,目前也才估值一亿多美金。但它之所以绕不过,因为Sphero的旗舰产品BB8卖得太好了。官方在2015年称,全年卖出了100万台机器人(推算BB8约80万)。2015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火热上映,BB8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全球爆款。
撇开IP类玩具机器人,诸如阿尔法蛋、布丁、巴巴腾等机器人,大多一脚踩在娱乐,一脚踩在教育领域。
这其中,布丁机器人声称16年销量10万台,自诩是行业第一;讯飞阿尔法蛋17年推出,目前声称销量超过30万台,主要归功于售价699的阿尔法小蛋。这个领域,造型高度雷同,功能高度同质,平均售价不足一千。众多竞争者挤破头,行业老大销量也才10万+,多么惨痛。
教具
市面上大多数的陪伴机器人都有英语教育、编程教育功能。这个领域,纯粹做教育机器人的代表,是乐高。其中Mindstorms系列是其中经典。
在08年的一次采访中,乐高透露Mindstorms Robotics Invention System推出十年来,累计销量达到百万,是所有套件中卖得最好的。在国内,高举编程机器人大旗的有优必选的Jimu机器人,Makeblock等。扎根教育做教具,持续深耕,才能远离红海地带,也才会有出路。
二、竞争突围:极点化、移动化和IP化
这几年家庭陪伴机器人在国内这么火,为什么国外没有动静?美国的巨头忙着做音箱。音箱载体覆盖的主流人群才是真正的大市场;亚马逊Echo也是17年才开始推出针对儿童的技能;儿童的细分市场不是不重要,而是优先级不高。
而在国内,创业团队选择家庭陪伴作为创业突破口,一方面是风口热,一方面也是不得已。扫地机市场已成熟,智能音箱逐渐成为巨头争霸的地盘,纯粹的教育机器人,又有乐高。看得上的领域进不去,进得去的领域门槛低……
行业有困局,必然有破局。破局之术,在于三点,极点化、移动化和IP化。
1、做『极点式』的产品
什么是极点式的产品?是把功能做到极致吗?不。是把价值做到极致。
消费机器人领域新奇特太多了。按形态可以有:桌面式、轮式、双足等;按形态有柱状、人型、车型等;按功能可以有早教启蒙、习惯养成、英语教育、逻辑编程等等。或许是因为可以组合拼凑的要素太多,每个创业者都幻想自己能组合出一款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但遗憾的是,基于『外形+功能』的组合产品,只会是鱼龙混杂的四不像。经过一轮轮竞争,市场最后只会留下极点式的产品:极致的外形、极致的功能和恰到好处的价格。
行业竞争越激烈,用户越是价值理性。
扫地机和智能音箱这两大品类发展已久,产品形态和价格都已成熟。在这个时点,把音箱做得外形奇特,非但获取不了溢价,反而会阻碍用户的认知。同样的道理,在陪伴机器人领域,主流的销量都开始聚焦在阿尔法蛋、布丁、巴巴腾少数几个品牌上。圆润卖萌的造型、千元以下的售价,是这类产品的典型特点。
Echo音箱、BB8 玩具这些都是极点主义的典型代表。而和极点主义相反的,是整合主义。二次元式的琥珀虚颜、夏普的机器人手机Robohon、国内的小胖机器人,渡鸦的机器人车,都属于功能堆叠的产品。或许你可以站在小而美的角度,说琥珀虚颜有个性,Robohon萌萌哒,Raven 机器人有艺术感,但销量不行,市场不买账,只能是自嗨。
从底层价值出发,不再漫天讲故事,踏踏实实做产品。不要自诩把功能做到极致,把价值做到极致,才是产品设计的正确方式。
2、从桌面机器人到移动机器人
虽然整个家庭陪伴机器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但整个市场需求是没有人否认的。语音技术逐步成熟,市场教育逐步深入,整个早教玩具智能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市场从不能移动的桌面级机器人,演化出可移动的行走机器人,目前看来,也是必然趋势。这是产品类目的局部分化,并不是集体演变。在移动机器人范畴,小胖机器人是个代表,虽然一万多的售价、夹杂有教育、投影、吸尘器等多个功能。但移动本身,的确是有价值的。
价值在哪?在于更好的娱乐。基于运动的体感游戏、主人追随,这都比桌面机器人更像是一个家庭管家。可惜的是,小胖是一个杂糅的产品,功能堆叠,售价太高。
华硕和腾讯联合推出的zenbo机器人,是一个好的开端。目前来说,腾讯小微还有待成熟完善,zenbo将近7000的售价也不亲民。但可以预见的未来,成熟形态、成熟技术、合理定价的移动家庭机器人,是大势所趋。Zenbo比较接近了,Raven轮式机器人,差得就有点远。
3、IP的防护墙
IP是消费机器人竞争的最后一道防护墙。从价值出发,IP本身就是娱乐价值。BB8之所以能买得好,背后因为星战玩具市场一年也有7个亿美金。基于IP做娱乐机器人,走粉丝经济,这是Sphero的稳妥路线,也是从底层价值出发的合理路线。
IP是机器人形态鱼龙混杂的终极解决方式。机器人形态要么常规化,回归传统玩具常见的形态,如球形的蛋、萌萌哒的动物;要么就走向IP化,自带粉丝流量。脱离这两点,形态的创新,自诩形态高雅,大多属于自嗨。
作者:邹大湿;公众号:邹大湿,AI 产品前沿观察。
本文由 @邹大湿 原创发布于GrowthHK。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GrowthHK(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arket/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