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正在用人工智能重构名人明星、内容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关系,让社交媒体完成一次技术大革命。你怎么看?
2017年今日头条年度盛典已经收官,黄渤、杨颖、郭德纲等一线明星出席了这次盛典,颁出的各荣誉奖项也均是由用户大数据决定。盛典结束后,明星纷纷在微头条上晒出获奖照片,今日头条似乎正成为娱乐明星的新秀场,
明星们总爱把社交媒体当成自己的秀场。今年以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也在进驻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正在用人工智能重构名人明星、内容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关系,让社交媒体完成一次技术大革命。
今日头条为何要办年度盛典
过去我们总看到网易、微博这些媒体公司办年度盛典,比方说网易有态度人物盛典、微博之夜等,请名人明星走红毯、搞年度奖项评选的。业内常常把举办这类活动的原因归结于公司的“娱乐基因”或是“文化基因”。
事实上,媒体公司举办这类活动有自己的目的。核心来看主要是两点:
- 体现社会影响力:盛典活动往往也是年度总结的时候,对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事件进行评选,不仅可以体现公司价值观,也能输出影响力。
- 巩固产业链:把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邀请到现场,向外界展现公司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
外界看来,今日头条和媒体公司相比,技术基因太强,娱乐、社会影响力有所欠缺,为何现在今日头条也来办这类盛典?
事实上,对今日头条这样一家媒体属性的技术公司而言,同样有体现社会影响力、巩固产业链的需求。
不仅如此,今日头条在产品矩阵以及技术能力层面上的优势是很多媒体公司所无法企及的:
- 今日头条的悟空问答、抖音、西瓜视频、火山直播、Musical.ly等内容产品矩阵覆盖国内外,围绕内容和IP进军娱乐产业水到渠成。这些内容产品的确有吸引名人、明星,进一步吸引更多普通用户使用的需要,也有在社会层面上提升品牌认知度的需求。
- 今日头条各荣誉奖项由用户大数据决定,围绕多个维度展开,包括对相关文章的阅读、深度停留、转评赞、相关短视频的播放点击、以及搜索行为等。这种技术主导的评选在媒体、娱乐公司的年度盛典中非常少见,在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评选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平性,真正将决定权交给每一位用户。
可以说,今日头条今天的产品布局和技术积淀正在支撑着今日头条把年度盛典做成了娱乐+科技的典范。
明星名人为何选择今日头条
说起社交媒体,大多数人想到的总是“添加”、“关注”这两个动作,两个动作的产生恰恰又和好友的社交分享存在紧密联系。比方说,你看到一篇爆文,你觉得文章不错,再查看历史文章、历史状态后才会添加关注,成为“粉丝”。
粉丝这个概念是博客时代就开始产生的概念。当时只要订阅博客就可以算作是粉丝,这种概念延续至今,甚至到了微信主导的公众号时代。但是订阅模式繁琐冗长,并没有带来互动效率的提升,很多人虽然依旧是关注你的粉丝,但实际上因为双方需求不匹配,粉丝已经到了不评论、不转发、不点赞的缄默状态,和僵尸粉没有太多区别。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目前整体行业平均打开率已经跌至5%以下。这实质反映了两个问题:粉丝成本越来越高,粉丝黏度严重不足。
无论是明星、名人还是内容创作者,事实上都存在这一困扰。根据知乎上一个名叫巴大仁的微信营销人士计算,2015年4月份,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大概是3块钱,到2016年已经涨到了10块钱。即使是线下咖啡厅充电、wifi导流的模式,粉丝成本也在2-4元一个,但这种粉丝黏度不高。
今日头条认为真实的粉丝才有价值,为此在今年提出了“千人百万粉”策略,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内容创作者降低粉丝获取成本和提升粉丝活跃率。“智能社交”是这个策略的核心理念。
对于明星来说,他们在今日头条的平台上,可以更轻松、更精准地获取粉丝;对于用户来说,今日头条可根据其兴趣,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明星和相关资讯,使其更快速地发现和找到自己的“爱豆”,并可以通过微头条关注他们和互动交流。同时,每个头条用户还能通过人工智能推荐技术,迅速找到对同一明星感兴趣的人,形成社交圈子。
今日头条的智能社交分发策略正在让内容生产者以及内容享受者以更高效的方式得到匹配。
在获取粉丝之后的内容变现这个维度上。今日头条也提供了几种变现方式:基于流量,包括广告分成和平台补贴的两种方式。基于粉丝,有商业植入,电商导购两种形式。
拥有庞大用户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有效的吸引粉丝的方式以及完整的内容变现渠道,这也是名人明星以及内容创业者们愿意选择今日头条的重要原因。
人工智能将要重构社交媒体
今日头条今年来在智能社交层面的尝试也正在重构社交媒体,因为智能社交打通了获取流量、获取粉丝、内容变现的三级通道,让社交媒体开始进入2.0时代。
今日头条上所有的内容创作者都可以通过“流量—粉丝—付费用户”这个漏斗一层一层筛选,定位自己最忠实的那部分分析。发布内容之后,创作者获得流量。对于内容以及作者认可度高的用户,产生订阅行为,沉淀为粉丝。
从获取粉丝这个角度来看,微头条是最典型的案例,“泛社交”优势很明显。
事实上,用算法获取粉丝已经是大势所趋,几年前,Twitter和微博就相继通过信息流优化的方式淡化了时间线的概念,后来Facebook也是用信息流的方式优化了社交媒体。但是订阅或者是好友的概念,依旧是传统社交媒体的核心驱动力。
不过,与Twitter、Facebook不同的是,今日头条作为一个技术公司,完全没把好友和订阅作为包袱先入为主,而是始终把信息流作为信息分发的主干,这种思路也正在解构社交媒体。
从定位上来说,微头条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泛社交”,它类似于古人所谓的“神交”。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关系沉淀,并非像Facebook那种社会关心的沉淀,其实微博现在也有点泛社交的属性,但它更偏重头部和明星。
过去找到所谓的“神交”或知音,成本极高,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充分沟通,才能判断是不是知音。今日头条的人工智技术却能帮用户从人海中快速找到你潜在“神交”。
可以说,微头条将是更高效的泛社交。微头条上的关注度会急剧地向输出好内容的人聚集,“走红”的时间缩短,即使普通人也容易出头。即便粉丝数量不多,只要微头条的内容好,就能获得推荐,甚至会推给更广泛的人群。而且如果你愿意跟其他用户互动,微头条帖子的热度也会相应提高。
前几天支付宝小编的“内讧”很能证明这个问题——支付宝微博小编和支付宝微头条小编互相竞赛,支付宝微头条小编发出状态后不到一个小时,评论量过万;两个小时,评论量达到3.4万;截至12月10日下午,评论量已经突破13万。而支付宝的微头条账号,也在两天内狂涨5万粉丝。
这次内讧恰恰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 可以预见,微头条的平台上会出现一批腰部网红。这很可能将成为继2010年左右的微博风口以及2012年左右的微信风口后,下一个社交媒体的风口变革。
作者:吴俊宇,微信公众号“深几度”。独立撰稿人,钛媒体、品途网2016年度十大作者,腾讯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关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以及数码家电的产业融合,文章在界面新闻、今日头条、搜狐科技、腾讯、新浪、网易等30余家平台发布。
本文由 @吴俊宇 原创发布于GrowthHK。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GrowthHK(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product/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