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在互联网这个变化无常的行业里,总是充满了各种焦虑与迷茫。而在2017年,则似乎尤为甚之。
2017这一年,流量越来越昂贵,越来越多的产品和业务都经历着增长乏力的困境;这一年,“谁能不被AI替代”的声音开始弥漫于各行各业间,渐渐振聋发聩;这一年,我们已经显著感受到,各种新旧工种间的更迭速度以及各种业务形态、战略方向的变化都还在进一步加快;这一年,我们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知识爆炸”,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学习”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让许多人越来越觉得无所适从。
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要么迷失自己的方向,要么在频繁变化的业务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在2017这一年,甚至包括三节课团队的许多同学在内,在不断变化的业务方向面前,也纷纷经历了许多痛苦。
身处这样一个行业中,我们总是会遇到有人问:
该如何判断什么职业更适合我?什么职业更有前景?我该如何选择我未来的职业和如何更快速成长?我们的业务总是在变化,导致我无所适从怎么办?
站在2018年的起点,我们想从这三方面来试着给这些时常处于迷茫和焦虑中的同学们一些建议,也以此作为三节课2018年给所有人的新年献词。
另,本文第三部分预计会较为烧脑,还望做好准备。
一、如何判断什么职业更适合自己?
我想说:能够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一份职业的前提,是你要先能够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所谓判断标准,我认为无非有二——
(1)你是否对这件事拥有更多比常人更加强烈的热情和执着?
(2)你是否显著比其他人更擅长做好此事?
而这两个判断标准,或许都需要先有所经历,见得足够多和做得足够深,才能获得。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第一份正经工作是在一家日企做销售,坦率讲,那个时候,我其实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的,甚至最初找工作的想法特别特别简单:先有份工作能糊口,保证自己饿不死就好。
但,做了3年销售后,甚至已经能够成为公司内部的销冠后,我却决定义无反顾的要去互联网行业做运营,这时的选择是基于两点——
(1)我明确的发现,我其实特别讨厌特别不享受销售工作中很多时候那种你必须去逢迎讨好甚至是跪舔客户的感觉,相反,我特别喜欢更多人与人之间更加开放透明和对等的互动;
(2)我发现,虽然我已经能够把销售做得还凑合,但在勾兑客户和维系客户方面,其实我是没什么天赋和感觉的,至少远远不如团队内的其他几位同事。倒是相反,我似乎在组织协调,与趣味相投的人进行高质量的深度交流,以及通过文字来影响他人方面,似乎显著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工作经验不足3年,同时又还不知道到底自己适合做什么的话,我能给你最好的建议就是——
不妨先试着沉下心来,不管不顾用尽全力的把一项具体的工作先能够做到80分以上,能够胜过大多数人。
当有了这个前提后,你就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一些基本的判断标准:
(1)当一件事情已经能被你做到80分以上时,你是否真的会觉得享受它、喜欢它、还是反感它?这个时候你的感受,可能更具备参考价值
(2)同理,当一件事已经能被你做到80分以上时,你就可以开始去评估:对比起其他你身边同样能把这件事做到80分左右水准的人,你是会显著比他们效率更高,完成得更加轻松,还是其实你会更累更费劲?
二、怎样判断什么职业更有前景?
这里,我想表明一个观点:这个时代很可能已经不再存在绝对“有前景”的职业。
差不多十来二十年前,我们所处的职业环境,是一个职业机会发展曲线相对稳定的环境,简单来说,你如果选择了成为一名银行家或是一名教师,可能你十年二十年后在这个职业上可以获得的收益,基本都是可以预期的。
而今天的互联网,则已经完全不同——它毋庸置疑是一个新旧工种更迭极快的行业,甚至一个职业存活的生命周期可能已经不到5年了的职业环境。
比如说,头几年还很火热的IOS工程师和安卓工程师,到现在已经成了“夕阳型”职业,而前两年行业还在高呼“产品经理是离CEO最近的人”,过了两年,则变成了“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去年大家还在尽享“自媒体红利”,拥抱“知识付费”,今年却猛然发现“红利消失,寒冬已至”。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因而,我们在过去的时代把所有的可能都赌博式的押宝在“如何选对一个好职业”上的做法,到今天可能需要改变了——我们可能更应该关注:哪怕频繁切换职业赛道,我们怎样才能确保自己还能持续习得更有价值的能力,放大个人价值,确保自己可以进入到更高的价值区间?(如下图)
换句话讲,这个时代,“职业”是不稳定的,但有一些能力,只要你习得和精通,无论职业环境如何变化,你一定能够处于价值链的高处,让自己更值钱。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关注点放到“如何让自己可以习得这样的能力”上面。
那么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聚焦于哪些能力才能确保我们在一个动荡和不确定的职业环境中仍然能够持续往上走?我的答案是——
(1)更高效驱动业务发展和增长的能力;
(2)能够去掌控和影响更高级的复杂系统的能力。
关于这样的能力具体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习得它,我们放到下面来讲。
三、如何选择好未来的职业,以及如何让自己加速成长?
如上所说,关于如何选择未来的职业,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切换你的选择逻辑。
上面已经说了,我们在未来选择一份职业时,最好在思考判断逻辑上变为“我在这里是否有更大机会可以进入更高的价值区间”,而不是“这份职业是否有前途”。
再具体一点看,我认为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或者是在不同的价值区间中,你面临的核心挑战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侧重点可能也会完全不同。
比如说,你当前需要在职业发展上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需要习得生存能力?还是需要解决你的不安和焦虑?还是已经能够做好一些事了但瓶颈明显需要加速生长?还是其实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本盘,但需要更大的舞台去迎接更大挑战?这几个状态不同,你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判断逻辑也很可能是不同的。
这里可以再看一张图——
我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假如按照成长性来看,可能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具体事务的推进执行,而第二个阶段则侧重于整体诸多事务的规划操盘,而这两个大阶段可能又逐级由4个小阶段或价值区间来构成(即上图中的“价值区间1-4”)。
1
关于价值区间1
在一个人刚刚进入职场之初,ta所面对的核心挑战其实是“如何能让自己在职业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就像我的第一份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先能自己养活自己。
而最初让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资本,就是:在某个领域内当一些最基本执行推进类的工作丢给你时,你是否能够具备较强的推进执行能力,确保事情能够被高效推进。典型比如一个运营新人,老板丢给ta 20多个用户群,你能不能管好?一个产品新人,上级让你去做一个竞品分析或用户访谈,你能否高效完成?一个投资新人,老板当下对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多跑各种会议和活动,能够高效的每周拿到二十个项目的BP,你能不能做到?
因而,这个阶段,你或许更应该关注“自己对于具体待执行的工作能否高效胜任”,而不是更多花许多时间去了解很多高大上的方法论和概念,要知道,在这个阶段,类似“战略”、“产品生命周期”这样的概念,只要它们无法被你应用,则它们对你而言就并无卵用——没有一家公司的老板会招一个新人来天天跟自己探讨战略和产品生命周期这样的问题。
2
关于价值区间2
价值区间2很可能是困扰着最多人的一个区间。
比如,当自己已经有了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有了2-3年的工作经验后,你面对的核心挑战很可能会转变为“如何应对自己对职业前景和生存环境的焦虑与不安”,典型好比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一个人,2年前还在做APP的推广,且活得还不错,两年后ta却突然发现已经没人做APP了,于是自己该何去何从?
再比如,一个人,已经具备了高效的执行力,在一些较为明确的需要去推动的事务上都已经能做得还不错,但偏偏这个时候ta所加入的是一个业务模型还没那么清晰和稳定的探索性业务。这样的业务形态下,更多的时候,老板只会给出方向,而不会指导和告诉ta每一步都该怎么做。
于是,还缺乏足够实践经验的ta就会遇到巨大的挑战,ta会觉得老板说的听起来似乎都对,但到了自己这里却就是无法落地,久而久之,ta在持续缺乏产出的状态下,会变得极度痛苦,并且这种痛苦很可能是双向的,即老板和ta都同样痛苦。
今天的环境下,无论是产品经理、运营、研发、几乎每一个特定职业的2-4年经验的同学,都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类似如上的拷问。
而解决这一困扰的要点,我认为则在于3点——
(1)你能否尽可能多的让自己掌握一些“无需依赖于’环境’或’工具’的工作方法或技能”。
举个例子,有一些工作或技能,是需要依赖于特定工作环境或工具的,比如拿运营来说,我们所说的“APP 推广”,又或者是“淘宝店铺排名优化”,甚至包括像“微信公号日常运营”这样的工作,其实是高度依赖于App Store、淘宝平台和整个微信生态的兴衰和规则变化,如果你只能够按部就班的做好它们,你就不得不承受假使有一天你所依赖的这个环境出现衰退时会给你带来的风险。
但相对的,其实还存在另一部分工作方法或能力,它们是无需依赖于任何环境或工具的,换而言之,只要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进入任何一个业务环境中,你都将能够有空间去发光发热,典型比如文案写作、演讲、项目管理、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等。
我们假想一下,假如一个人掌握了足够多的“无需依赖于环境或工具的工作方法或技能”,ta对于“该如何选择职业”方面的焦虑是不是会更轻一些?以及,ta在一个团队里可以贡献和创造价值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
(2)你能否能让自己的某项技能变得足够强,以至于它能够成为你手中的一柄尖刀,让自己能够在一片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能够依靠它打开局面。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技能或方法,有人对一项技能的熟悉程度也许只是“知晓”或“掌握”,但有人却可以做到“精通”。
我的理解是,当你对于一项技能或工作方法已经可以做到“精通”,能够胜过70%以上的人,“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做的东西不一样”的时候,你将拥有一种可能:任何时候当你的业务陷入困境时,你都能够依靠这项技能为自己撕开一个突破口,从而避免业务持续在你手中停滞不前的局面。
比如说,一家网店,无论是其售卖的商品足够便宜,每天推荐给你的商品足够精准,店铺装修设计足够精美,店铺商品文案写得足够好,店铺的客服MM足够逗比有趣,最终都将有可能吸引到你成为它的顾客。当然,这里的前提一定是最终的业务产出要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做的东西不一样”。
(3)你是否能够养成强烈的“对业务目标负责”的意识,并能够通过你手中的一系列工作来驱动某个核心业务指标发生变化。
通常来说,在工作中总是存在两类典型的状态,一类人的状态,总是只能关注“事务的完成”,比如我到底发了多少篇文章,我回复了多少个用户的咨询,我办了多少个活动等等,但对于“我在做的所有这些事是如何驱动我的业务增长和发展的”,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
而另一类人的状态,则始终关注“我如何能够更好驱动某项业务发展”,于是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带着清晰的目标指向,也许是发了20篇文章,最终能够服务于用户的活跃,也许是围绕着100个用户咨询的问题梳理出来了一套SOP和转化引导策略,最终能够借此服务于付费用户的转化,也许是做了20个活动,最终就是要的更多品牌曝光和传播。
这两种状态之间,存在质的区别,它意味着你脑海中是否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了一些对于业务进行管理、拆解和驱动的思维模型——是否拥有这样的意识和思维模型,最终将会导致随着各种实践经验的增加,你最后是成了一个能干好一堆具体执行动作但最终无法走到更高处的人,还是能够成为一个当老板给出一个战略方向来的时候(比如也许就是我们的产品需要率先打入TOP50的互联网公司),你能够围绕着该战略目标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拆解,制定出来一套打法,并最终能够推动执行落地,最终带着使命必达的意识去实现对应战略目标的人。
以上3点只需做到任何一点,都能够让你在这个阶段中的焦虑与不安大大减缓。而一旦能够做到2点甚至3点,则已经可以具备条件,完成从价值区间2到价值区间3之间的过渡。
3
关于价值区间3
价值区间3则是卡住另一大批人的另一关键节点,它典型出现在职业生涯的4-7岁——有无数人最终因为无法突破这一重桎梏,导致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小团队的中层Leader,而无法成为可以真正操盘和影响到一项业务生死的业务负责人。
从价值区间2到价值区间3,我觉得最难以突破的坎有两个——
(1)是否能够真的把自己的一线业务能力从“精良”做到“超级专精”,从而让自己能够成为该领域内的头部,获得最大的势能;
(2)是否能够在执行力和一线业务能力已经还不错的情况下,还能够习得和掌握一些“底层逻辑”,从而可以大大加速自己的成长速度。
依次解释下。
首先是“精良”和“超级专精”的区别。这大抵就是你能够从“胜过70%的同类人”,到你真的能够成为行业类极其稀有的那5%的区别。而“头部法则”始终都在发挥着作用,一旦你能够成为一个领域内的前5%,你一定可以获得这个领域内最多的红利,N多资源都将会自动向你倾斜。
举个例子,我的好朋友,也是前合伙人小马宋,按照他的说法,其实在2012年我们一起创业之前,他都没什么名气,他真正开始出名,就是从在第九课堂期间独立策划了一系列文案和创意作品(包括有名的“一个广告文案的自白”系列),以及后来又策划了“甲方闭嘴”等一系列活动之后,从而坐实了“文案界TOP5%”的位置,再之后,包括罗辑思维在内的一系列合作伙伴就开始自然找到了他,他也就此开启了自己加速生长的道路。
其次是关于怎样才算是掌握了所谓“底层逻辑”。也举个例子,有两个做电商的人,各自都做得还不错他们在分别给我分享自己的店铺经营方法论时,大概各自是这么说的——
A:
在淘宝做店铺运营,核心逻辑就是:如果钻展和直通车的效果和获客成本你能做得很低,能蹭上不少淘系的站内资源,再加上客服转化效率够高,基本你就能把一款产品推爆,再往后如果考虑扩品,就通过爆品导流就好了。
B:
做电商的运营,我总结下来其实需要考虑这样几个维度。
第一个,是商品的运营。比如一款女装,从上架之初到最后退市淘汰,它会有自己特定的生命周期,你需要关注和考虑在这个生命周期内什么时候出货多,什么时候出货少,哪个阶段该备多少货,哪个阶段要开始清仓,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管理好销售、货源和供应链,确保你能在这一个商品上获得最大利润。即使非季节性产品,也会因为产品迭代和需求的变化,经历同样的生命周期,因此,商品的运营和管理是我们最重要的基本功。
第二个维度,是店铺的运营。通常来说,一个店铺不太可能只有一款商品,一定是多个商品或者多个品类,所以你需要去考虑和梳理各个商品、各个品类之间的关系,哪些商品适合导流,哪些商品适合创造利润,哪些商品适合放在一起关联售卖,不同品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如何将单品流量引入店铺,并在店内进行流量分配和流转传递,等等,这些问题在产品规划和运营执行前需要先考虑清楚。
第三个维度,是大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在的这个行业的风口和趋势规律在哪里,如何借助节奏让店铺发展更快一些,抢占有利位置,实现弯道超车。比如如果你做女装,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换季一定是恒定的,且每到此时用户心里也一定是蠢蠢欲动的,如果你能提前做好准备,在正确的时间节点上做好正确的动作,上新-推广-打爆-甩货,踩准节奏,一气呵成,一定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收益,也给店铺来年的运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再比如,从整个行业或者大电商平台来看,每年其实大风口式的节点就是平台级的大促活动,比如:6.18,双十一,还有双十二。这当中,如果你做淘系,双十一是重中之重,一定是需要提前布下重兵拿下的天王山之战。如果双十一没做好,你可能直接会损失掉一年中30%以上的销量,在淘系这种竞争充分的平台,你退我进,这一役的失利还会给次年的运营增加难度。
你能看到,A和B两个人,同样做电商,但对事情理解的深度会有很大区别,A在关注的也许还是“怎么利用淘宝获利”,而B在关注的则已经是“如何针对N多商品的大盘来规划好一个生意经营的逻辑”。
相比来说,你会发现,A其实可能很难把ta现有的经验复用到其他行业中去,但如果是B,现在假如让ta去操盘一个实体生意,又或是进入到另一个行业去做运营,我相信会有更大概率ta能够做好。
这就是所谓“底层逻辑”带来的差别——一些理解了一些事物最底层最根本规律的人,总是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其实常常是能够指导他们更多的行为能够变得更好的。切记,到了一定阶段,在一个领域内,与其关注方法技巧,我们更需要:找到那些少数能够基于它演化出众多创新的关键规则+深刻理解这些规则。
至于价值区间4,考虑到要讲起来可能会太过抽象,以及真正进入到这个阶段的人也确实较少,我们就先略过。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会专门抽空再聊。
最后,还是想再说一句,无论对于“学习”还是对于“职业成长”来说,“知道”与“做到”之间总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当我们无法在“做到”上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和临界点之前,我们“知道”得更多,往往只会更痛苦。而当你的“做到”已经能够到达一定水准后,“知道”得更多,对于你的成长和改变则往往能够产生倍增的作用。
就好比,有人刷了一年的“知乎”,什么变化也没有发生,而我只是逛了3小时,就已经找到了6个课程素材,3个写文案的转化素材,以及3篇文章的潜在选题,如果真的付诸行动,你觉得它们会给我带来多少收益?
因此,对更多人来说,在你到达那个“做到”的临界点以前,最好更多关注如何能够“做”得更扎实,这样对你才更好。
如果你想试着“做”和“练”得更多,在2018,我和三节课仍会在这里等你。
借此文,祝每一个人都能在2018年多一些扎实的收获,少一些迷茫与焦虑。亦愿你的2018可以不负自己。(完)
文:黄有璨@三节课
感谢关注增长黑客,每一份迷茫都是明天前进的动力,加油吧,所有互联网的同行;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product/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