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晚,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仅半年内微博可见”功能正式在微博上线。通过此功能,用户可主动将发布超过6个月的内容全部隐藏为自己可见,该设置在信息流、个人主页和搜索场景均有效。
这是继“仅自己可见”、“好友圈”之后,微博推出的新一次内容保护措施。微博官方在公告里表示,该功能意在“增强用户对自己账号内容的自主性和处理能力。“这让人联想起当今充满戾气的网络大环境,联想起微信朋友圈的分组可见、三天可见、半年可见等种种隐私隔离。
但问题是,“微信化”的举措,可以适用于微博吗?
从崇尚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来看,“仅半年可见”是作为开放平台的微博一次价值坍缩;但从个体用户的隐私保护来看,“仅半年可见”或许是社交网络对于赛博时代无孔不入的追踪审查的一次消极抗击。
-01-
走向封闭的微博
与基于实名制熟人社交的微信不同,微博是匿名时代的产物。它与世纪初的verycd电驴、字幕组、05年诞生的豆瓣、06年的博客浪潮,以及10年的饭否等“微博”平台,承接着一样的互联网精神——基于匿名ID,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与资源分享,共同组建开放、丰富、有活力的虚拟世界。
伴随其他平台的日渐式微,微博信息的存储量和广泛度令其他社交平台难以比肩。无数个文化圈层汇集于此——影视粉、资源党、明星饭圈、二次元……微博如同一个自由进出的广场,生长着无数文化生态,它们在此快速完成人员聚集、信息吞吐与文化迭代,形成一个个色彩纷呈的资讯磁场。透明的浏览机制和开放的信息检索,让每个人都可以迅速触达所需要的信息,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信息平等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开放评论让信息被充分讨论、补充和更新;自由关注,让无数KOL成为关键的信息节点;而基于一次次转发形成的跳转,让用户得以顺藤摸瓜地不断拓展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在这种氛围下,“仅半年可见”一旦被大量使用,将导致信息半径被迫以半年为周期进行强制收缩,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将被隐藏起来,失效的“收藏”、“点赞”和“转发“,会让信息拓展路径频繁进入死胡同。
除此之外,匿名机制赋予的活力也是微博的珍贵价值。朋友圈的精髓在于精心的自我修饰展示,微博才是自由的表达抒发,虚拟ID的保护让用户得以畅所欲言。有用户针对“仅半年可见”的功能评论道,“这下没办法视奸了。”这种评论恰恰印证了,匿名社平台上的个体更加鲜活、真实、多面向,每一个ID展示的都是更加丰富完整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些ID,让不同的文化圈层、不同的观点立场能够打破彼此间的信息壁垒,相互碰撞,营造出更加富有活力的网络环境。“仅半年可见”的功能,将会对这种活力造成创伤——越是表达欲望旺盛的用户,越担心自己被“挖坟”、“视奸”,越倾向于使用这个功能。而这样的用户,也恰恰是微博的活力引擎,如果他们选择大面积的自我隐藏,无论是信息数量、质量和舆论环境,都会逐渐枯萎。
近年来,微信因对外链的限制、公众号单一的生产和分享渠道,以及割裂的信息讨论环境,已经被无数次地诟病“过于封闭”。而微博作为一个大型开放平台,近几年因为操纵热搜、频繁删帖,信息的质量已大打折扣,此次采用相似的机制,无疑是对自身价值的再一次削弱。
-02-
消极的自我保护
但站在用户的角度,“仅半年可见”或许一项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
移动设备让互联网的普及前所未有的彻底。在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的信息系统中,网络世界的混乱、黑暗也渐渐显露出来,“挂人”、谩骂、“人肉”、“挖坟”、举报等网络暴力,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中。2018年7月,因《延禧攻略》走红的许凯被八卦出家暴前史,上了热搜,口碑暴跌;2019年2月17日,《流浪地球》男主屈楚萧数年前在贴吧、豆瓣等平台的言论被截图传遍全网,不少争议性的表达被认为是“直男癌”、“三观不正”,而此时,《流浪地球》上映还不足15天。
这种扒皮并非明星专享。赛博时代,人人皆为信息源,技术的便捷和资讯的开放,让获取隐私变得更加容易,暗中的追踪和审视无孔不入。素人、网红KOL、明星演员,每一个人都可能瞬间爆红,也可能瞬间跌下神坛,2012年的电影《搜索》早已揭示这种危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朋友圈采取“三天可见”;艺人稍有走红的苗头就会清空微博;发表争议性言论的用户,也经常通过修改ID、重建小号来躲避攻击。
所以,“仅半年可见”的功能,对于尚无法批量删改微博的用户来说,或许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但值得警惕的是,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一定要通过“自我隐藏”来实现吗?作为另一个匿名基地,豆瓣上的血雨腥风并不少见,但网站的机制一直坚持开放的交流环境,不在技术层面鼓励用户隐身。而这或许才是互联网继续发展的方向:开放的弊端似乎只能用更开放来解决,对于互联网的黑暗面,更科学的方式或许是通过阵痛来培养抗体。技术的进步,应该被用来保护个体的安全表达,而不是鼓励用户自我噤声——无论形势如何,减少信息的可见性,都不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次消极的反抗——当黑暗面暂时难以消减,索性选择闭口不言。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抹除自己的声音,整个网络环境,也会越来越死气沉沉。我们目之所见,将会越老越少丰满的个体:字数限制让我们习惯了碎片化地呈现自己的思想;如果加上时限,那么我们将会越来越习惯在时间上自我肢解。这样一来,完整的自我呈现将不复存在,赛博空间中飘扬的,会是一个个只有当下、没有过去的游魂。
文:刘春超@新商业情报NBT(newbusinesstrend)
首席增长官CGO荐读小红书推广: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19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