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一个模式,就是构建一个系统。
那么,搭建一个以用户增长为核心的模式,就是设计一个以用户增长为核心的系统。
什么是系统?
世界上最伟大的系统思考大师之一,德内拉·梅多斯在《系统之美》一书中,是这样说的:系统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件:目标、要素和连接。
从系统外部看,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如果将系统拆开,从内部看,用层级视角看三者的关系,最内层是目标,最外层是要素,中间层则是连接。
为什么要用层级视角看系统?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
- 其一,层级思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思考方式,用层级视角看系统,学习模式构建,可以迅速的掌握框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知。
- 其二,层级思维下的系统,也是一个系统的构建框架,而图形化的表达,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系统,和每个构成要件的作用和重要性。
比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如果只是凭想象,你可能想到的是1+1>2,但这只是最浅层的意思。也许你知道这句话,但是却可能不知道如何将其落地。
如果是放到层级思维中,再看1+1>2的系统,你就能够看到,假设在目标和要素相同的前提下,连接关系的差异,就决定了系统运转的最终成效。
举个栗子。假设把阅读看作一个系统,让两个人阅读同一本书,解决相同的问题,但各自选择一种读书方法。
一个人用了速读的方法,阅读的很快,可是通读一遍之后却没记得多少,对解决问题也没有帮助。另一个人用的是跳读的方式,阅读速度没那么快,读的也不够完整,可是读到的内容恰好是问题所在。
在这个系统里,人和书是要素,待解决的问题是目标,读书方法就是连接。而结果差异,就在于系统的运转方式不同。
这只是一个极端简化后的系统。真实的情况里,同读一本书的人,往往带着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连接。因此每个人都获得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站在层级的视角看阅读系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市面上有N多种阅读方法,有各种教你如何读书的方式,而且一直层出不穷。
同样,你也就明白了,大家明明看的是一本书,甚至用的方法也一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了。
因此,若是想要深入理解一件事情,就要学会使用层级思维看系统。
首先要能够把系统拆开,看到每一个要件的作用。其次,要能够再把系统整合起来,看到要件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证明自己做到了这一点,可以用这两个问题做一个基本检查:如何理解某部分最优化未必对整体最好?什么叫做部分目标应服从整体目标?
设计以用户增长为核心的模式
梁宁说:我们要做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设计,还要做以增长为中心的模式设计。
基于新的基础设施,做出新的增长模式与护城河。所有的品类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以用户为中心的增长模式,用层级思维来看待这个增长系统,关键任务就是三个:
目标层面:用什么样的交付价值来做用户增长?在什么样的时机增长?这属于产品的范畴,用来定增长战略。
要素层面:在增长系统中,构建关键因果链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在keep的案例中,构建关键因果链的要素就是健身动作。健身动作是吸引用户来keep的核心价值,而用户越多,越能证明产品的价值。
看上去一样的创业项目,你的目标不同,核心要素就会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比如淘宝和拼多多,做的都是电商生意。淘宝崛起的核心要素是个体商家,拼多多的核心要素,则是个人的关系链。
比如微信自媒体,都是用内容获得增长,有些做的是流量,有些做的是质量。做流量的,核心要素就是文章的数量。做质量的,核心要素则是内容的价值。
连接层面:是否设计了增强回路?设计了什么样的增强回路?如何应对时间的滞后效应?
也许你会奇怪,为什么我没有把因果链和调节回路,纳入到增长系统的考虑中来。我是这样想的。
关于因果链,我认为,从核心要素到目标,就是一条关键因果链,本身就是一种连接方式。
而调节回路呢?我在《闪电式扩张》中看到一段话:面对不确定性时,闪电式扩张优先考虑速度而非效率。
由此我认为,在早期增长阶段,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设计增强回路上,然后注意时间滞后效应的影响。
毕竟,增长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而变化。
文:雪主
首席增长官CGO荐读首席增长官: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25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