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增长、北极星指标、获取、激活、留存
这周读了《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收获颇多。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这是一张增长黑客思路指导下提升用户投资转化率的案例(来自书中),实验组2的版本2充分挖掘用户心理进行设计,把转化率提高了60%。
来自书籍
可见,增长黑客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人人可以学会的方法。
以下是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AARRR增长模型,现在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用此模型在做用户增长。而《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也是从该模型展开,逐一为我们带来「设定北极星指标、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用户、Canva增长」的思路与方法。
—— 1 ——
设定北极星指标
2005年,全球媒体大亨默多克重新开始布局互联网,列出了多家他想要收入囊中的目标,其中最优先的是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MySpace.com成立于2003年9月,是全球第二大的社交网站)
同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现金完成对MySpace母公司Intermix的收购。扎克伯格认为这场收购会将MySpace 推向悬崖,因为新闻集团这些人对互联网并不了解。
果然, MySpace被收购后不久,便开始失控,迅速跌入谷底。
首先,是管理层方面不懂装懂。新闻集团主管网络的罗斯·莱文索恩在名义上不干涉MySpace运营,却紧紧地把控住了MySpace的财务权利和商务运营权利。
其次,MySpace也并未推出完善的广告系统来进行它的商业化运作,而是以定制化页面的方式来服务客户,造成了开发速度变缓和标准化程度低的状态。
而在增长黑客的眼里,是MySpace的北极星指标有误,才让其输给了Facebook。很多小伙们不禁要问,北极星指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是确定的。MySpace关注“总注册用户数”,而Facebook关注“月活跃用户数”。前者是虚荣性指标,后者则是活力性指标。我们试想一下,“总注册用户数”中,能有多少用户是活跃的呢?不活跃月的用户即便属于这个指标内,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有效的北极星指标,作者这么理解:“数据指标从来都不只是指标,它代表了管理层对用户价值和公司成功关系之间的理解,也会指导每个基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一次次决策和执行。”
之所以称为北极星指标(North Star Metric),是因为其就如天空中的北极星一般,挂在空中,指引着公司所有人向同一个方向迈进。
-淘宝的北极星指标是销售额。
-知乎的北极星指标是回答用户数。
-抖音的北极星指标是停留时长。
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北极星指标呢?作者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6点展开思考:
1、是否与你产品的核心价值匹配?
产品的核心价值应该是解决用户的痛点与满足用户的需求。北极星指标应该可以反应用户是否在体验产品上是成功的。例如用户每个月都要登录淘宝几次,且愉悦地付款了,这对应淘宝的北极星指标销售额。
2、是否能够反映用户的活跃程度?
一些指标是静态的,例如总用户数;而另一些指标是活跃的,例如知乎的用户回答数,淘宝的销售额。活跃指标才能反应一款产品的价值。
3、假如该指标变好了,能否说明公司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好的北极星指标可以说明公司是否越来越好。例如淘宝销售额不断增高,就是好的表现;滴滴司机数上升,但乘客乘车次数并无增加,并不是好的。
4、指标是否容易理解和交流?
首先,北极星指标不能太复杂,不能为了显摆指标的深奥而设。其次,运用绝对数作为指标,比运用百分比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5、是先导指标,还是滞后指标?
先导指标可以帮助用户发现问题,而滞后指标会毁掉一个公司。例如,一个用户开了优酷年费会员,但开后不再使用,如果优酷用月费收入作为指标,就显得滞后了。因此,活跃用户数会更好些,这是一个先导指标。
6、是否是可操作性指标?
好的指标可以被衡量、操作与跟踪,它比光有一个纸面上的指标来的有效多了。我们需要仔细推敲下,是否有些指标除了看看,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 2 ——
获取用户
作者谈到:能不能快速有效地获取新用户,在创业成功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于增长来说,第一件事就是获取用户。在2017年,Uber乘客增长负责人的安德鲁·陈(Andrew Chen)谈到,人们看到广告会直接回避或点击关闭、付费获客渠道接近饱和、竞争对手的快速策略等,都在导致互联网产品已经越来越难实现用户增长。
虽然获取用户很重要,但我们也需要计算成本:LTV>CAC。
LTV指代用户在整个生命周期里给企业创造的价值(Life Time Value,LTV)。
CAC指代获取这个新用户所需要的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CAC)。
只有当LTV>CAC时,获取新用户才是可持续的,否则企业会赔钱。
举个例子,一家火锅店刚开张,需要通过发传单的方式来获取用户,计算后发现获取一名用户的成本是30元,而人均消费是60元,那么这时候LTV就是大于CAC的,这种获取用户的方式就可被再次使用。当然,同时火锅店老板也需要思考,是否还有更低成本的获客方式。当LTV/CAC的比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书中列出了19种用户获取的渠道,如下:
来自书籍
以上的“有机渠道”是指用户可以通过自发的方式找到产品,或来到我们想要用户接触到的对象。例如,通过知乎的问答平台,可以链接用户与产品。微信搜索、头条搜索越来越强大了,也是很好的有机渠道。
有机渠道渠道的特点是无费用、增长慢,需要长期坚持。
—— 3 ——
激活用户
在产品获取用户后,就要考虑如何激活用户了。很多小伙伴会认为用户注册了就是激活了,这个理解是有误区的。
书中举了女生用美颜相机拍照的例子。假设一个女生下载了美颜相机应用,她觉察到这个相机可以把自己拍的更好看,于是她按照流程一步步注册了,并开始研究如何拍照。
她看到了一个大大的“自拍”按钮,于是点击“自拍”。她看到屏幕上的她变白、变瘦、变美了,且APP引导她点击下方的滤镜可以把自己拍出不同的风格,于是她尝试拍了好多张,非常满意(Aha时刻)。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是注册了应用的用户就是被激活了。如果他们不了解应用可以为他们带来哪些价值,就很有可能会随时流失。而那些使用了应用核心功能,并在使用中体会到了Aha时刻的用户,才是被激活了的用户。
不同的产品,衡量用户激活的指标是不同的:
-对于Facebook来说,用户7天内加了10个好友就是激活;
-对于LinkedIn来说,用户一周内建立4个联系人就是激活;
-对于滴滴来说,用户完成第一单打车就是激活;
-对于电商网站来说,用户完成第一个商品下单就是激活。
可见,定义用户激活的指标是清晰、具体、可衡量的,且与业务属性比密切相关。
在引导用户激活的过程中,要避免这些方式:
1、激活流程太长、太复杂;
2、激活过程教用户的时间太长,导致用户没有时间使用产品;
3、不要以“注册完成”作为激活指标;
4、没有定义用户激活的关键行为。
—— 4 ——
留存用户
作者说:“不留存,就去死”。
听着好像有些夸张,实际却很有道理。我们来看这么个例子。
BranchOut是美国的一家专业人士社交网站,它建立在Facebook社交网站基础之上,致力于帮助人们通过熟人来找工作,并试图最终建立一个独立的职业社交网站。从2012年1月开始,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它的总用户数增长到2500万,月活跃用户一度达到1400万。在2012年4月,又完成C轮融资2500万美元。
但是没过多久,2012年6月,融资仅仅2个月后,BranchOut的月活跃用户几乎缩水了一半。据公司的CEO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他的团队把精力全都放在用户获取上,非常成功地通过Facebook病毒传播的方式达到了用户数的爆炸式增长,但是这些用户里很少有几个真正深入使用产品的,新用户注册BranchOut账号之后,没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很快就都离开了。
可见,用户留存确实非常重要,关系着一家企业的生死。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要时刻关注用户的留存情况,不能被用户总数迷惑了。
对于提高用户留存来说,也是存在很多方法的,包括产品改进、新用户引导、促销、邮件等。还有一种是产品内信息,产品内信息的方式可以增强与现有用户的互动。
例如,在打开有一段时间没有用的百度地图后,百度推送了一张打车券,告知我们如何做可以领它。通过我们设置家或者公司,百度后续可以在此再次做文章,将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
—— 5 ——
Canva:打造高效增长
Canva的产品是一款帮助小白做出漂亮图片的产品,即便你没有设计功底,你也可以做出漂亮的设计。
Canva的目标是提高新用户激活率,于是Canva的增长团队制定了6步法(以免费功能:海报制作为例)。
1、收集数据
在明确提高新用户使用海报的激活率后,Canva团队开始收集相关数据了。例如采用可用性测试,看看用户哪里使用起来卡住了;采用问卷形式,通过定性方式了解用户对海报制作的一些使用想法。
他们从反馈回来的数据中发现,用户使用该功能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是给音乐会做海报,有的是给课程做海报。而目前产品中推给新用户使用海报时,是一样的功能和图片,无法让用户获取自己对应的功能,这就会导致用户放弃。
3、形成假设
假设设计一个新用户引导流程,可以让用户快速达成自己的海报设计目标。
4、进行实验
Canva设计了一个新用户欢迎页,给用户提供不同的海报设计做选择(都是之前调研中,用户有需要的海报),并且将这个新版本开放给了5%的新用户,而95%的用户则作为对照组,仍然看到老的版本。
5、分析结果
大概2~3周之后,团队发现,激活率提高了10%以上。说明实验假设是成功的。
6、双倍下注
之后,针对新用户欢迎页进行持续迭代和A/Btest测试,比如图标、文本的优化等,找到点击率较低的海报图片持续精进。
7、100%发布
最终,团队向所有用户发布了新用户引导页,这直接带来了每个月10000名以上的新增激活用户。
写在最后
增长黑客思维已经是互联网从业者的必备思维,即便实际工作中没有用到该方法,多了解一些也是很不错的。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6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