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OpenAI于2月15日发布了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并展示出几段文生视频的演示短片,马斯克当天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这样表示:gg humans(人类认赌服输)。
虽然AIGC已不新鲜,但Sora相比以往的视频模型优势更突出,它不仅对文本理解更为深刻,能准确呈现关键词的画面,还能在一个生成的视频中创建多个镜头,准确地保留角色和视觉风格。此次,Sora之所以获得巨大的关注,还因为它能理解复杂场景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物理属性和关系,正确呈现出它们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方式。OpenAI将这个大模型称作“能够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的基础”,相信其能力“将是实现AGI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这些作品能够看出,Sora不仅能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既逼真又充满想象力的场景,而且这样的1 分钟视频还是一镜到底的。以目前释放出的作品看,这些视频中,主角、背景人物,都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各种镜头随意切换,人物保持了稳定性。瞳孔、睫毛、皮肤纹理,动物的毛色、动作、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逼真且嗅不出浓重的 AI 味。
几天来,几乎所有自媒体都将Sora带来的变革指向影视行业,甚至有标题直接做出“电影人将集体失业”的判断。对此,文娱价值官希望通过对科影融合常委会林育智副主任的对话,带给影视从业人员和读者更多维度的思考。
采访人物介绍:林育智: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曾任《独行月球》《三体》《流浪地球2》等科幻影视作品的科学顾问,并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影协作发展。
林育智
01.“还没有哪种生产工具取代人类”
W(文娱价值官,以下简称W): 首先,您看到Open AI发布的Sora视频后,有怎样的观感?
林(林育智,以下简称林): 既开心又失落。
开心的是基于语言模型范式的视频模型居然这么快就来了,失落的是它不是按照我们最初构想的样子达到了我们想达到的效果。网上有很多人说它“世界模型”“理解物理规律”,其实都不算正确解读,它依旧是那个完全不与人类惯性思维一致的“语言模型”。
W: 目前很多评论以“内容创作者要失业”为题,您作为与AIGC距离最近的人,认为AI真的正在取代人类?它最先取代的将是哪些具体工作?
林: 我们无法从未来得到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一些解答。
我们可以简单把这个问题换成“历史上是否有某种生产工具的诞生,取代了人类?”
答案很显然是:没有。
相反,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升级带来的生产力提升,都让人类更加繁荣昌盛。当年英国的手摇纺织工人焚毁机器,并不妨碍自动化机器轰鸣着碾开一个新时代。
很多人过高地评价当下某个AI新进展的作用,却忽视了AI在润物细无声的几十年里带来的巨大影响。比如在航天领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两弹一星”元勋、“863”计划倡导人之一杨嘉墀先生就提出了“空间智能控制”的方向,如今我们太多工业和民用领域受益于它。
所以,如同其它领域的科学技术新突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一样,AI不是取代哪些工作,而是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和新的可能性。
W: 哪些工作在百年内,AI无法做得比人类更好?
林: 科学技术某种意义上进展缓慢,某种程度上却又在加速朝着普通人越来越无法理解的方向飞驰而去。如果单从某项单项能力上,人类从来都不占优势,很多认为人类不可战胜的领域,都可能会如同围棋一样尴尬。
哪怕是最疯狂的想象,也无法准确预估几十年后的世界,若干年后,不懂AI也许会慢慢无法理解这个世界。
真要论哪样能力百年内AI无法做得比人类更好,那可能是“让人失望”这件事。
W: 不少影视界朋友认为,Sora对科幻类型影视作品是最大的利好,作为科影融合的核心人员,您如何解读AIGC发展给科幻题材带来的改变?
林: 从ChatGPT开始,很多文本创作、影视创作团队就已经在用它提高生产力了,随着文本驱动图片生成、驱动视频生成的质量越来越高,由不得大家不重视,比如科幻导演郭帆就一度每天四五个小时在研究AI的各种应用。
郭凡导演的朋友圈
目前肉眼可见的是,短视频领域会迎来大量的内容涌现。就如同带着摄像头的手机忽然闯入了单反相机统治的时代一般,很多专业摄影师可以一眼看到手机拍照的不足与局限,但并不妨碍普通人开始研究怎么用手机拍出好照片。
一旦某个领域的成本被降下来,比如一向被误认为“必定高成本”的科幻影视制作,大量低成本且看起来比五毛特效好许多的内容涌现,似乎会是一个短期内的可能。
但如同智能手机普及了多少年了,优秀的摄影师依旧还是那么少,大师级作品依旧那么少,所以,还是先别让AIGC承担不属于它这个年纪的重担吧。
W: 您早在2017年大胆设想过人工智能给电影带来的颠覆性创作方式,那么您是否满意目前Sora的创作水准?
林: 哈哈,也不敢说是预测,2017年我刚带队调研科学技术和电影融合路径课题时,作为一个对电影行业一无所知的小白,问了太多小白问题,有一天被电影人反问了一句:“林老师,您认为未来电影应该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当时的回答是:“未来的电影制作,就是主创团队坐在超级算力计算机面前,一群人商议着输入一段文本,交给AI处理,大家喝咖啡等着电影输出,然后大家修修改改。”当时是真的迎来了善意的哄堂大笑。
林育智在论坛上发言
Sora的出现也并不能缓解当年的尴尬,因为我认为的未来高质量的电影,是基于虚拟制作和云平台的AI辅助创作模式,依然是需要大量数字资产(虽然是AI辅助),然后现在的主创团队——制片人、导演、编剧、视效、灯光师等等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至少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只不过AI优化了流程,强化了他们的个体力量。
因为,电影从来不是简单的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它是我们的情感共情与共鸣,是我们和这个社会的人文思辨,是一段脱离于这个世界的沉浸。
Sora,或者说只靠Sora还远不足以迭代出这些。
当然,Sora从来也不会按照“电影”去对标和生长,它是一个新物种,也必然衍生出新艺术,我们热烈地期待人类诞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那才是AI应有的荣耀!
《沙丘2》受技术加持画面惊艳,更因故事直抵人心备受好评
W: 您认为,AI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吃剧本,吐电影”还有多长时间的发展期?
林: 吃剧本,吐电影,如果只是简单实现这一点,应该很快很快很快了,也许ChatGPT的下一个大版本出来,就足以翻天覆地了。
W: 您是否用Sora创作一段视频?或用其它AIGC进行创作体验?AI是否实现了您的想法?
林: 还没有用Sora创作过视频。其它AI工具,确实在过去的一年里给了我很多帮助,提高了效率,满足了好奇心,但也仅此而已,距离我们真正想要的贾维斯、星期五,还很远很远。
希望,有生之年吧。
03.“未来占领人类生活的只有两样”
W: 您今年会参与哪些影视相关的项目、作品?
林: 2024年,大家期待一下《球状闪电》吧!
W: 在科影融合经验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林: 来自科学界和电影界,这两个最有创造力的两群人碰撞在一起诞生的东西,每一次都会让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着科学家和其它领域的科学家、科学家和电影人一起工作,有时候光看他们吵架,都会觉得很开心。从《独行月球》到《三体》电视剧、《流浪地球2》,科影融合的这些代表作带着不同于同时代其它作品的独特精神气质,会让人露出老父亲的笑容。
W: 一个较为个人的问题是,您在距离科学很近的地方,见证技术带给人类的职业颠覆,那么您会让您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让孩子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方法)?
林: 未来占领我们生活的,一定有两样东西:充满科学先进性的艺术,充满艺术气息的科技产品。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肯定是希望“当一名科学家”成为更多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也在努力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作为一名父亲,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通识教育,对这个世界的自然与人文有着基本认知。多阅读,多看纪录片!这既是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coo/11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