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方诗意
编辑丨六子
2024年是一个暖冬,但对光伏行业来说,“寒意”依然存在。时间终于进入2025,有的企业跨年失败,一切定格在了过去。
这是光伏行业出清的一年。在产能过剩、价格体系失效等问题的困扰中,高库存、低开工、亏损和裁员成为常态。而后物极必反,企业们也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频繁联手发声,抵制内卷,寻找出路。这种对比,引来外界带着担忧的审视。
如今,还站在舞台上的企业,大多有一手自己的“绝活”,或是产业链上的规模优势,或是创新带来的差异化机遇。隆基绿能、通威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高景太阳能,以及更多在产能出清拉锯战中站稳了脚跟的企业,正紧握这优势应对大洗牌,并等待一张通往未来的车票。
01
「带着野心来,带着遗憾去」
清退,顾名思义,企业的离场甚至消失,就是最明确的标志。
2024年6月,已经ST的老牌大厂爱康科技被曝多个地区的光电子公司停工停产,且企业诉讼不断。业务虽然多元,却也没有扛住这一波出清潮。
2020年切入电池片赛道的技术转型代表企业——聆达股份,2024年迎来转型中止的时刻。它旗下王牌项目之一的嘉悦新能源PERC产线在3月就早早停产,规划大投资91.5亿的铜陵狮子山扩产项目也宣告终止,原本规划的新一代TOPCon高效电池产线,还没投产就没了下文。去年7月,无法偿债的它被法院启动通过预重整。
还有更早的,2023年就启动重整的ST中利,在2024年12月5日才等来重整投资协议的签署。现在,愿意接受产能的人也少了。隆基绿能总经理钟宝申就曾经评论,没有看到明显机会,也没有收购资产的清晰计划。
梳理出问题的企业名单,还有很多曾经登上过新闻头条的名字:汉能集团、皇氏集团、山煤国际、交建股份、海源复材、棒杰股份、金刚光伏、华东重机等。它们并不都是经营无法继续,但在光伏行业却是真的摔了跤。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的根基不稳,要么是跨界来瓜分光伏红利的,要么是趁着过去几年的机会,给自己加杠杆,结果又失算的。
公开资料显示,这轮光伏爆发周期发源于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时。由于起势太凶猛,大量资本无序涌入,导致原材料价格也迅速蹿升。但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光伏产能两年直接捅破天花板,从2023年开始越来越过剩。
这让一批跨界企业吃了亏。比如原本想收购博达新能进入光伏的交建股份,去年7月收购计划夭折。“水牛奶大王”皇氏集团以为找到了新机会,一度宣传要投资百亿入局光伏,结果协议签完,在2023年转让了项目控股权离场,跨界至今光伏没有大作为。
还有一批赌光伏继续爆发的企业,下错赌注掉进了陷阱。比如聆达便是赌上全部身家,从大连总部到安徽金寨入局光伏制造;另一个原本靠光伏摘掉ST帽子的海源复材,先是放出百亿扩产烟雾弹,而后总投资80.2亿的项目最终无果而终,2021年扭亏为盈后又连续两年亏损。
企业的离场还在继续,更多出清迹象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海外停产,上市失败、差点被通威股份并购的润阳股份,位于泰国的工厂陷入停工风波;或是资本撤离,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头部机构高瓴资本,2023年突然减持隆基绿能的股票,后面这一年资本也加大撤离力度,光伏板块市值蒸发超过万亿元。
就像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说的,光伏行业“内卷外化、亏钱挨骂”,就是因为经营主体过多,导致过度竞争。未来,还会有更多曾经带着野心来的企业,可能要带着遗憾离开。
02
「清退也是新的开始」
企业的悲喜在这个时候总是相通,因为淘汰赛是公平的。它不止针对某一家企业,或者某一个业务。在光伏全产业链上,所有环节都在洗牌。
隆基绿能做硅片,去年上半年亏了52亿元,同赛道的TCL中环错判趋势,同期也亏了30亿元左右;硅料龙头协鑫科技,利润盈转亏;组件厂商差不多是盈利表现最好的一环,只是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这些企业的利润也以很大的幅度下滑,有的也在逼近盈亏线。
但就像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些企业无论是抗风险能力,还是手上能用的资源,都比面临淘汰的二三线企业强得多。
一方面是因为,2024年之前,这些龙头是赚过大钱的。而另一方面,站得高看得远,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2023年5月就曾经吹风光伏行业即将产能过剩,当时反对的人很多,现在这些声音已经消失。
某种意义上,龙头最大的优势就是,即便有些区域或者工厂停工,基本盘还是保住了的。而它们也因此给自己留下了反思和改善的空间,比如隆基去年被批评“过于保守”,李振国表示确实时机把握出了问题,2023年初降价时力度太大,但价格战时抢单又不够激进。
现在,反思之风已经吹过了全行业。这让清退潮中留下来的企业,有机会重启周期。
2024年8月,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业绩会上发言:“前些年的高额利润、高额涌进是不正常的,所有人要回到常规制造业的心态上来,利润应回归合理区间。”
2024年的四季度,光伏行业实现了罕见的联合。10月,光伏协会牵头,先后让行业十几家大企业实现公平对话,达成反内卷共识,而后更直接划定最低成本线,对后续发生的低价招标行为公开质问。12月,33家企业再次召开闭门会,据传会上已签订“自律公约”。
后续,以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通威股份五大龙头企业为首,行业开始主动控价减产。例如通威股份年末确定安排下属四家子公司进行技改及检修,确定减少产量。
然而要注意一个问题,龙头企业之所以高度支持反内卷,一是因为趋势不可改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称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投产、开工、规划的光伏项目数量就同比大降75%,即便不减产也毫无利益可言;二是龙头虽然基本盘稳固,但却是用严重的现金流损失换来的。比如组件出货量第一的晶科能源去年上半年净流出现金67.8亿元,隆基则流出高达108亿元。
有行业人士称,光伏现有产能大多是近年投产的优质产能,差距不大,因此竞争就是拼现金流:“把企业拼倒,但产能去不掉。”所以,尚在场上的光伏企业其实还只是度过了第一个关卡,问题依然存在。
据界面新闻报道,尽管反内卷共识已达成,但12月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期间,20多家龙头企业依然对控产比例吵得不可开交——可能的原因是,让步过多会给未来埋下隐患,互相之间的信任度依然不够高。
03
「剩者能否为王?」
这种局面目前可能很难找到解法,只能进一步依赖龙头的沟通对话。因为行业目前的命脉,就在它们手中。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华夏能源网采访时表示,反内卷光靠价格自律无法治本。因为即使中小企业都躺平甚至出局了,光前十大龙头的出货计划,依然是超过全球晶硅光伏装机需求的。
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就呼吁,行业不仅要注意品质自律、价格自律,还要注意产能利用率自律。工信部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去年11月,在修订行业规范条件时,工信部明确了两大要求,一是对产能的限制,二是对技术的要求。
但放话容易执行难,龙头的容错率够大在这个时候变成了行业的缺陷:企业资源多,打不过就拖。大佬们号召光伏回归制造业,而制造业的问题在于,产能只要建好了,它就始终存在于那里,即便不动用,也会影响行业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光伏技术迭代现在暂时看到了天花板。虽然还有隆基高调押注平台型技术路线BC电池,和大部分企业大量上马TOPCon电池技术的分歧,但这已很难拉开差距。李振国在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光伏全产业链大多数环节几乎没有大的技术进步空间,但电池片量产效率还有机会。隆基因此持续表态称TOPCon只是“过渡产品”,短时产能上量太大、高度同质化。
只不过,即便强势如隆基,也在一边捧自己的路线,一边扩产TOPCon产能。这正是内卷的威胁所在——晶科靠提前布局TOPCon产能,市占率超过了隆基,而隆基的BC电池又还需要“发育时间”。如果不做反应,短期压力会很大,而一旦加入战局,抽身就会变得麻烦。
显而易见,共识和博弈并存,光伏清退将会持续。对光伏企业来说,在产能和技术两大板块外,凡是能改善经营状况的有利因素,都应该被纳入考虑。
比如,去年上半年盈利最高的光伏企业是阳光电源,它也是当时光伏普跌后唯一一家保住了千亿市值的龙头企业。阳光电源半年报归母净利润逆势增长了13.89%,因为它参与的光伏业务是逆变器,门槛比原料更高。此外,阳光电源选择的第二增长曲线是炙手可热的储能,且竞争力较为显著,没有被储能领域的内卷过度牵连。
而另一家上半年业绩较好的光伏企业阿特斯,也是拿捏了储能的大规模交付,并且限制自身出货量,不参与价格战,主要市场瞄准海外,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开源节流。
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一道新能源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说:“现在我们全球领先却亏钱,还是我们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出了问题,商业模式要创新,要思考构建出一个长效机制。”这恰恰提示了行业还要进一步做出触及灵魂的改革。这些仅存的盈利玩家的态度、做法和商业模式,都应该被光伏行业作为案例好好思考。清退风暴中,除了硬拼和互相拉踩,理应有更好的方式,凝聚集体力量共渡难关。
– END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coo/12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