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人形机器人普及面临重重挑战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瓶颈重重,技术、成本、市场、人才四大难题亟待解决。因此,人形机器人普及之路,道阻且长。

撰文/ 向雨

编辑/ 陈晓晓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你以为人形机器人会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一夜之间就统治世界,成为人类的“完美替代品”?

错!

现实中的人形机器人,虽已初露锋芒,却离“称霸”之路遥不可及,目前仍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还记得特斯拉那场发布会吗?马斯克那叫一个自信满满,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仿佛是未来生活的救星。

他宣称,一旦生产规模扩大,成本将低至2-3万美元,实现人人可负担。并声称这款机器人功能强大,无论是带孩子、遛狗,还是端咖啡、购物、做家务,皆能轻松应对,堪称全能“保姆”。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不得不承认,这“饼”画得确实诱人,但能否成真,仍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毕竟,从概念到量产,中间隔着无数技术和成本的“大坑”,这可不是靠嘴皮子就能填平的。

再看看咱国内,可没有被马斯克的“大饼”迷惑,一直在闷头搞研发。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就曾分享过一款中国公司研发的AI人形机器人,能敲核桃、煎面包、折叠身体,像个便携式管家。

尽管这只是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迈出的一小步,却足以彰显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实力与潜力。

深圳星辰智能的Astribot S1,毛笔字写得飘逸,衣物熨得平整,炒菜颠锅手法娴熟。

前华为天才少年打造的智源机器人,移动迅速,承载重物不在话下。

富里夜智能GR、语数科技G1、优必选Walker系列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显神通。

从工厂自主搬运的优必选Walker S1,到家庭服务乐居机器人夸父,再到全球首例纯电驱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拟人奔跑的天工,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一片喧嚣,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跃然眼前。

然而,这繁花似锦的背后,真的如表面那般光鲜亮丽吗?拨开迷雾,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系列令人忧心的问题。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可能正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就拿“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深圳优必选来说,它的遭遇就是一出活生生的警示剧。

花开两朵,先看“优点”。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家族,囊括Walker S系列、S Lite及协同先锋S1。

Walker S系列作为工业人形机器人代表,身高1.7米的Walker S、1.3米的S Lite及协同工作先锋S1,各展所长。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S1作为全球首款能与无人物流车等协同作业的机器人,展现了其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优必选在伺服驱动、大模型、语义VSLAM等技术上不断突破,确保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安全稳定服务。

再看资本市场反馈,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风光登陆港交所,发行价90港元,股价一度飙升,最高达到328港元/股,市值直冲1416亿港元,那气势,犹如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黄金时代已悄然开启。

好景不长,财报一出,一切都变了味。

2023年,营收10.47亿元,归母净亏损却高达12.34亿元;2024年中报,营收4.80亿元,归母净亏损5.16亿元。

这些数字,让人不禁为之一惊。

别看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比亚迪汽车工厂实训表现不错,效率提升一倍,稳定性提升30%,还拿到了多家车厂的超500台意向订单,预计今年Q2就能规模化交付。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但业绩亏损的巨坑,却非轻易能够填补。

股价四个交易日内暴跌近50%,这哪是市场情绪波动那么简单,分明就是对优必选盈利能力的彻底否定。

那些看似繁华的产品展示背后,实则隐藏着企业盈利的重重难关。优必选的问题,可不是个例。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都可能面临这样的困境。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当所有人都在幻想人形机器人即将开启智能生活新篇章时,一盆冷水泼下。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

技术瓶颈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比如关节、电机、传感器,精度大多还在厘米级徘徊,跟工业级的毫米级精度比,那可是差了一大截。想让它干点精密活儿,比如制造精密仪器、做微创手术,那简直是难如登天。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再说算法,多算法协同能力弱得可怜,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哪个环节都跟不上趟儿,一遇到复杂环境就蒙圈。

续航亦是难题,人形机器人能耗巨大,而电池技术滞后,导致其工作时间和活动范围受限,令人颇为头疼。

接着是成本瓶颈。

硬件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关节部分,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以伺服电机为例,国外售价在2000至3000元之间,而一个人形机器人需配备20至30个,仅电机成本便高达十万余元。

这么高的成本,普通消费者哪买得起?

研发成本也不低,人形机器人涉及的前沿技术太多,研发难度大、周期长,资金投入像个无底洞,企业想盈利,难!

市场和应用瓶颈也是个大问题。

人形机器人现在能干的活儿太有限,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物流仓储这些特定领域。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家庭、医疗、教育等更广阔的天地,它还进不去,商业模式和大规模应用的切入点都没找到。

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也是半信半疑,担心它不安全、不可靠、不实用,甚至还可能引发伦理和社会问题。

最后是人才瓶颈。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可这类人才太稀缺了。高校和职业院校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迫使企业不得不自行培养所需人才,这无疑加大了企业在时间与资源上的投入。

此外,隐私与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人形机器人一旦进入家庭,我们的私人生活将无时不刻不被这一智能设备所记录。一旦数据泄露或被恶意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结语】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步步艰难。技术、成本、市场、人才,四大瓶颈像四座大山。可见,人形机器人要想真正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力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斯克“画饼”人形机器人,国内企业闷头搞实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coo/131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