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林的英雄主义
运营是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我曾不止一次的羡慕身边有一技傍身的技术岗同学,例如UI设计师和会敲代码的技术小哥哥,觉得这才是无与伦比的技能,只要互联网存在,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担心失业,就在一次出差的路上跟他们表达羡慕之情时,他们居然说每天的聊天内容都是好羡慕运营,觉得运营无所不能。都说爱情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原来岗位也是啊。
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运营是打杂的?
我听了很多大佬关于运营的分享,跟任何一种职位都不同,可能一千个人会对运营下一千种定义,对于不同职能的运营又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觉得运营很高深莫测,同样也有人觉得运营就是打杂,什么都干,又什么都干不好。我曾有一度也是这样认为,但时隔多年往回来看,想打好这个“杂”,还真的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之所以运营很难被定义,是因为依据岗位职责的不同,我们的title前面被加了很多不同的定语,例如商家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产品运营等等。或许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运营的产品或业务是随着时间发展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不同的阶段,对我们的技能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一旦被某一个title框死住,要么觉得自己的工作天花板很低,好像能发挥的有限,要么就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好像远超出那个定语限制的范畴,自然也就会有一种“打杂”的错觉。
用“终身运营”的视角,做个高级打杂人
相比传统上的被定义,我更希望我们可以更全局的去看待一个业务,以一个产品的“终身运营”的角色去参与,以及去要求自己的能力,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能侧重点。
通常,在业务初期,刚起步的阶段,运营的工作内容会更偏向BD或者销售,甚至是客服,例如直播刚起步的阶段,愿意尝试直播的人并不多,我们称之为“种子用户”,对这批人可能会采用手把手教学的方式,去解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把问题进行汇总和反馈。当然,种子用户并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你的“售卖”换来的,可能是功能的售卖,理念的售卖,甚至服务的售卖,这个时候需要的技能,就更偏向于“沟通”或者“包装”,怎样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对方接受并使用我们的产品。
当产品或业务进入成长期,面对大规模的客户,点对点的方式可能已经不足以支撑快速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动我们的title,通过活动、营销、内容的运营手段去覆盖更多用户群体,如果在某一个领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业务成长期或许会得到非常好的发挥,这也是最能让自己有成就感和满足感的阶段,但需要警惕的是,在一个业务高速发展的时候,任何运营手段作为撬动增长的杠杆,都可能会起效,无非是力度大小的区别,但不管怎么说,能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运营手段,至少都是对自己运营工作的负责。
真正考验运营功底的,是在产品成熟期甚至是衰退期,或者叫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阶段。也就是在杠杆力度不足够大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找到哪怕微小但却可持续化的增长空间。
国外有很多增长方面的知识最近在国内流行起来,但大部分公司运行的并不好,因为习惯了享受大国用户的红利,很难甘心贴着地皮爬行,学着样子制定了北极星指标,aha时刻、转化漏斗,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南辕北辙,没有资源或耐心去做好一次次的A/Btest。但怎么办呢,人口红利已经在逐步消失,你会发现同样做一场活动,搞一次策划,但却事倍功半了,除非你可以不断跳槽到处于成长期的公司,不断的在自己已经有的技能上去发挥,否则想要在这个阶段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必须要开始学会掌握增长的思维,更全局的去看待自己的产品,加强在每一个细微环节的转化率,找到用户流失的可能性,不断验证,不断改进。从外增长,转化为内增长。这个阶段,对于数据的解析和敏感度能力会达到史无前例的高要求。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就是周期,产品有周期,人也有周期,任何一个产品或业务想要持续发展,必须找到新的上升空间,任何一个人想要持续发展,也必须拓展更新领域的知识或技能。
怎样找到客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潜在的、新的、甚至关联需求,并进行识别判断,协助产品经理将之实现,或者去开发一片新的市场,也就是老板们常要求的,要有商业sense,是对一个高阶运营的终极考验。
对一个产品的全周期是这样,甚至是同一阶段,对不同生命周期的用户也如此,所以,想要打好运营的“杂”,真的不易。
我尝试着总结一下运营工作的核心:对产品/业务在其处于不同周期下进行的不同手段和渠道的合理干预。
终身运营所具备的特质要求
我曾看到过有人总结产品经理所需要具备的特质,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大多数都觉得“聪明”应该是一个好产品经理需要必备的先天优势,有天赋会事半功倍。相比而言,运营可能更容易通过后天的“勤快”去弯道超车。
勤快体现在要让自己更有好奇心,无论是否天生好奇,我们必须对外界的趋势保持敏感,例如客户在某个时刻大批涌入或流失,为什么?某一次活动或某一个内容,客户感兴趣或不感兴趣,为什么?竞对友商发布了哪些新政策,上线了什么新功能,为什么?
勤快也体现在让自己在当下的领域更加专业,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产品和业务,也要多涉猎其他相关领域,尤其在面对重要的KA客户,他或许是1688的客户,但他同时也对天猫和阿里云感兴趣,也想知道抖音和快手的区别,能否建立你在重要客户心理的可信度,对一次重要的合作或许必不可少。
勤快还体现在对项目和目标的管理上,一个项目的上线是否能取得多个合作方的认可、有一致的步调、详尽可执行的计划、以及尽可能有效的对焦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或许你不够聪明,但勤快一点,上面这些工作,就足以做得到。
终身运营必备的思维要求
除了勤快的动手去做,动脑去学习,要摆脱一个“打杂人”的束缚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思维前提:
用户思维:你的产品或业务,在服务哪一批人,这批人的定位和需求是什么?用户定位准确或者偏移,决定着你的产品策略方向,靶歪了,枪法再准也没有用。
数据思维:确定用户目标后,明确用户的来源、分层、以及转化路径,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各层之间的漏斗,用数据指导作战场地。
策略思维:根据产品和用户的生命周期,制定不同阶段的打法策略,活动运营、营销运营、商家运营、渠道运营等等这些作为你的子弹,在适当的时间,针对适当的人群,采取适当的手段。
新的一年,祝大家,都能打好运营的“杂”。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coo/5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