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让每个人都对巨变中的世界有了近距离且直观的认知。”
“疫情期间企业主面对中长期的不确定性和短期巨大的经营压力。”
这是混沌的老朋友,安踏集团首席运营官陈科为休伯特·乔利《商业的核心》一书写下的序言,也是对这个时代企业主生存现状的如实叙述。
压力之下,处在至暗时刻或面临转型的企业领导者该怎么做?我们能从前行者身上学到什么?
休伯特·乔利,2012年接手百思买,完成了堪称经典的“扭亏为盈”商业转型。陈科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完整参与了百思买在中国的发展。他说,“其实休伯特·乔利创造了一个零售行业复苏的奇迹。”
陈科说,“很多企业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遵循了米尔顿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型,大幅削减成本(关店、裁员等),增加短期收入(扩大品类、快速获取流等)。但乔利的管理哲学区别于米尔顿,他把使命和人放到了首要位置。”
休伯特·乔利如何创造出零售行业复苏的奇迹?
不以利润为指标,怎么扭亏为盈?
怎样看待裁员?
……
混沌:《商业的核心》中提到的米尔顿经济自由主义指什么?
陈科: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
弗里德曼推崇经济自由主义,即政府不要过多限制企业,应允许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二战结束后,美国处于高失业率、高通胀的状态。“自由市场”这一概念,确实让一些欧美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复苏,因此弗里德曼也备受推崇。
1962年,弗里德曼出版《资本主义和自由》一书后,到全球各地做经济实验,并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总结起来,弗里德曼推崇的经济自由主义即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利润是唯一指标”。
混沌:百思买在美国市场上不以利润为唯一指标,还能实现扭亏为盈的最关键的几个举措是什么?
陈科:休伯特·乔利创造了一个零售行业复苏的奇迹。
百思买是北美品牌,也是全球家电连锁行业的领先企业。2006年,百思买开始尝试国际化,试图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它选择收购五星电器——当时国内排名第三的家电连锁品牌,用双品牌战略来运营。2011年左右,百思买开始关闭中国门店,2014年底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撤出中国市场的决定,就是休伯特·乔利做的。他从2012年开始接管百思买,当时的百思买前途未卜,股价已经跌至谷底。
2008、09年后,亚马逊等在线平台慢慢崛起,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了。这时百思买没有做出相应的转型,加上股东之间存在争执,在几次CEO换届的过程中,业绩一路下滑。
乔利在百思买的至暗时刻接任CEO,做了几件事:
一是弥补自身短板,与亚马逊构建差异化。
1、调整价格。亚马逊有低价策略,百思买尽量做到和亚马逊价格没有差异。
2、快速供货。亚马逊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百思买推出了当日送达服务,高级会员可免运费。在此基础上,还保证所有门店可以自提,有了一点全渠道的味道。
3、顾问服务。乔利上任后开始实行“奇客”(Geek Squad)售后服务。如果顾客对电脑不太熟悉,不知道怎么安装和修理,奇客技术团队可以上门服务,相当于技术管家。技术管家的服务逻辑,区别于亚马逊的低价逻辑,构成了差异化。
二是在整个生态链上“重新定义朋友和敌人”。
拿亚马逊举例,随着苹果慢慢崛起,亚马逊可能没有大规模拿苹果产品到自己的网站售卖,苹果也在搭建自己的一套营销体系。不仅是苹果,微软、东芝等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的直营业务。亚马逊本身的大平台理念和这些品牌间多少有些博弈的成分。
但乔利认为,零售的本质是做大市场,而不是零和游戏。
他提出了“店中店”概念,即在百思买门店里,苹果、三星等品牌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店铺。对品牌方来说,开“店中店”可以快速拓展线下渠道;对百思买来说,可以增加客流量。顾客为了购买苹果手机,就会来到“店中店”,顺便购买百思买的其他商品。
推行“店中店”模式,是非常需要魄力的,它颠覆了百思买原有的经营逻辑。
百思买原来的逻辑强调自有库存、自有员工,员工收入主要来源是销售提成。在美国,蓝领店员收入很大程度上也都依靠销售提成。若品牌方在百思买开设“店中店”,派自己的店员入驻,那百思买门店销售自然就拿不到这部分提成。
但“店中店”,彻底激活了百思买门店的客流和整个合作生态。让百思买和苹果、索尼等品牌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
三是削减成本。
乔利刚上任,还是要为财务报表负责,于是他采取了一些节约成本的举措。比如关停了耗费大量管理精力又未见起色的中国和欧洲业务;出租空余的办公楼;叫停了没有效果的体育赞助等等。
混沌:为什么说只关注利润很危险?
陈科:乔利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可,我基于他的观点展开说明:
1、利润不是衡量真实表现的好指标。
财务报表不能完全呈现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只能代表短期表现。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只有经营者或董事会才了解。短期报表好看,不代表两年后的报表也好看。
2、利润其实是一个容易操纵的游戏。
如果只看报表,人们会做出一些导向性很明显的举动。
比如,砍掉短期不盈利和投入性价比不高的业务;和供应商谈判,压低成本价,不考虑双方关系长远发展;裁员,砍掉所有和员工发展相关的费用。这些忽视长期发展的举措,都是资本方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的表现。
最近由于疫情和俄乌战争,全球市场比较低迷。但我们此前研究发现,经济低迷时期,反倒是投资的好机会,如果这时企业只关注短期利益,就会失去一些可能性。
3、只关注利润,会引起顾客和员工的反感。
我们做消费者研究时发现,年轻消费者会非常关注一家公司的产品是否对环境有害,而不是只要产品便宜好看就购买。
企业只关注利润,可能就不会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安踏集团去年明确提出了对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长期来说,这对整个行业和全球都有益处。只关注短期利润的企业不会去做这些。
4、乔利在书中还提到,员工和厂房、办公楼等不一样,很难作为资产被算进财务报表里,但员工本身是公司的重要资产。
混沌:为什么说大环境特别低迷的时候,可能有投资的机会?
陈科:看不到公司的长期发展,肯定不会进行投资。
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全球50强或100强的企业,都进行了投资,包括对创新、资产、新品类的投资。还有一些企业梳理了长期发展战略,进行了员工培训。
在经济低迷期间,企业能做的事情不多,这段时间该做什么呢?有些企业选择了裁员。有些企业则选择关注长期发展,或是借此机会,思考自身在快速增长期无暇思考的问题。
混沌:在频频出现行业暴雷的今天,怎么看待裁员?
陈科:一些企业在法律范围内维护股东利益短期最大化,比如大规模裁员,这对社会来说是有损害的。我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企业作为社会的企业,也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中国政府对就业的导向是稳定,这是非常正确的。
我比较认可彼得·德鲁克写的一段话: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好企业,除了经济维度,还有社会维度。
假设你只让股东的利益得到了保证,但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你的企业不管规模大小都会瞬间崩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重要。企业要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最首要的任务是将企业经营好,如果实在经营不好,就把善后工作做好。这点不光在中国,在全球都一样。
混沌:企业在逆境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陈科:企业的创始人、股东团队、董事会都要坚持初心,不要忘记创办这家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想短期盈利,套现走人,就会导致很多行为变形;如果是为了社会利益,获得持续性的发展,那在逆境中就不会轻易撤退,而是趁此机会完善自我。
混沌:为什么“重塑商业始于员工对工作意义的追求”?在一个充斥“内卷”、“躺平”的环境里,激励员工是否变难了?结合自身管理经验,如何解决“不敬业”这个全球性问题?
陈科:我个人认为,很多时候“内卷”和“躺平”是某些群体目标感丧失之后,带来的一个表象。
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人的内心诉求从未改变。每个人都有渴望、有追求;都重视自我,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没有任何人希望逃避是自己的唯一选择。所以我觉得做企业家或者做领导,一定要帮助他人找到目标感。
就大范围来说,年轻人没有躺平,他们很努力。我周围很多年轻的小伙伴,其实比上一代人对成就的诉求更高,而且非常勤奋、聪明,有很强的知识获取愿望和能力,对工作的敬业度不输任何年代的人。
为什么会有“不敬业”现象?如果企业家的目标只是为了保证股东利益,员工的目标只是要打工赚钱,再去做其他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逻辑之下,必然导致不敬业。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为了获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而是通过受苦拿到金钱回报,再去做另外一件事,那自然就会想,如何减少付出来获得同等回报。这是不敬业的本质原因。
解决“不敬业”问题的核心方法,就是找到工作本身的意义。
混沌:为什么说要抛弃胡萝卜加大棒这种传统的管理思维?
陈科:休伯特在书里引用了一些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结论,主要表达如果仅仅给员工经济刺激,那么大家的工作就会把经济当作最重要的驱动;如果工作中被指责批评比重很大,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大家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最后结果往往都不好。
如今的企业,如果还是仅依靠各种强KPI进行管理,往往会导致管理文化的冲突,管理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KPI管理最早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型”,这个模型是基于1950-1960年代的工作逻辑,它确实能在那个年代起到作用。在工业社会初期需要精益生产,多劳多得。当时激励员工的前提是什么呢?服从。你要服从工作本身的职责,按部就班地产出,企业才付给你金钱。如果钱激励不了,就靠上管理手段,管理手段狠,员工投入产出就高一点,和鞭打快牛的逻辑一样。
现在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管理方式带来的问题,也有些企业有一定的管理惯性,所以还在套用这套方法做管理。
但工作本身是需要把人内心的东西激活,如果人本身不愿意,别人再去激励、去抽鞭子,管理效率也是一样低。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有些人管理能力很强?
比如休伯特·乔利,在做麦肯锡的顾问之后担任过几家公司的CEO。他其实是跨行业管理者,对零售行业并不了解,但他懂管理和领导,懂怎么做一家上市公司的CEO。他认为激励本身更应该考虑到的是人,然后是业务,再是利润。利润最后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这就是他说的“一切始于人,一切终于人。”
胡萝卜加大棒在工业社会是适合的,但用来管理知识工作者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把员工内心的热情激活。比如对创意工作者来说,如果他的创意最终能被呈现出来,能被消费者接受看到,这种满足感远远大于金钱的激励。
混沌:从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来到安踏,有没有遇到过,或者帮助企业度过百思买一样的至暗时刻?斐乐刚被收购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是不是一个至暗时刻?
陈科:其实企业短期的盈亏都不算经历至暗时刻。至暗时刻是指现实与预期出现很大偏差的时候。
你们提到的09年安踏收购斐乐,我们用了3-4年时间到达盈亏平衡,这其实是战略性布局的前期投入。2007年安踏主品牌上市,盈利状况不错,市场也很健康。打个比方,安踏是大哥,大哥身体健康,赚钱能力也强,家里又多了一个小宝宝。
如果短期小宝宝赚不了钱,我们也觉得正常,本来也是把它当家里的一个孩子养,没打算靠它赚快钱然后把它收割了,卖掉。经历一段时间的培养期,大家是有预期的,目标也是坚定的。
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消费者比以往更加关注体验,企业不与时俱进的主动转型是不行的。2010年到2014年,面对行业问题,我们动作比较快先转型,而不是等问题暴雷了再去转。这两年集团内部主动推动了很多转型,包括从经销(批发模式)转直营,安踏品牌升级,数字化转型,新10年战略,科技创新等等,也宣布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安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些是我们在前瞻性地布局。
混沌:至暗时刻,对公司高层的领导力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你觉得对处在各个阶段的企业来说,最需要哪种类型的领导者?
陈科:我认为总体而言,首先高层领导要有战略导向的目标感。一家公司存在,总要有使命和愿景。任何时候都要让团队对目标非常坚定,然后群策群力,基于可能性创造可行性。
逻辑上是先有可能性,再说组织能力。比如我们要合伙赚100亿,先分析有没有可能性,再想可行性角度,思考还缺什么资源,再去找资源,最后创造出可行性,让它实现。
此外,很多大型企业的领导,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足够的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员工,能感触到他们在关注什么,在公司的平台上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二是对顾客,在过去的增量时代,产品为王,企业不太关注顾客的需求。现在顾客的选择多了,就必须对顾客有足够的同理心,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的需求。
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对价值观的坚守,明确什么是即使处于至暗时期也绝不能做的。当企业面临绝境,人们可能会触犯底线,就像有人饿急了去偷抢一样。
对于处在不同阶段的企业,对领导力的需求会有一些差异:
第一个阶段,创业期。领导要充满干劲,坚定相信、执着追求。
第二个阶段,过了创业期,领导者要会建立体系和规则,还要能执着地把工作推进到底。比如苹果的库克和阿里的张勇,都是在企业完成创业阶段后担任一把手,他们的工作重点是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个阶段,进入成熟期,领导者要打破自己。一般到成熟期后,人们会选择守江山,但往往守着守着,企业就开始衰退老去。这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往往很高,利润表现也不错,于是大家懒于改变,也不敢改变。这就需要大胆创新的领导人去做转型,比如GE的杰克·韦尔奇,海尔的张瑞敏,他们一直在做变革,不论效果如何,都是为了让企业在变革中前进,重新焕发活力。
混沌:安踏现在处在哪个阶段?
陈科:我认为安踏现在介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至少70%的业务处于第二阶段。虽然我们现在的规模排在全球前列,但也在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证能在下一阶段继续保持现在的位置,甚至达到全球领先。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安踏毕竟是一家30年的公司了,某些业务单元也会陷入维持现状的状态。所以这时要打破它,去寻求变革。
因此,虽然整个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但某些业务单元已经到达成熟期,还有一些单元处于孵化中的初创期。对于各项业务来说,管理方式、管理者的能力、公司整个组织的激励和组织绩效的设置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混沌:你说从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岗位转型至安踏,这本书描述的很多管理理念都能引起共鸣。
可否列举几条最能引发共鸣的理念,或者自己这么多年总结的一些重要理念,给混沌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些方向和意见?
陈科:《商业的核心》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我在价值观层面都比较认可。我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几点:
01. 领导力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
书中休伯特·乔利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了一段话:“我曾经以为,领导力是一种由数据和分析驱动的白上而下的战略规划方法,我现在则专注于使命和激发人的能量。我曾经努力成为团队中最聪明的人,解决所有问题,现在则专注于创造一种环境,让所有人可以蓬勃发展,并找到解决方案。我曾经相信利润是商业的目的,现在我知道,这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结果。”
这段话让我特别有共鸣。当我看到这段话,回想起自己多年来对领导力的认知变化过程,确实是如此。
我曾经做过很多年战略咨询,乔利以前也是麦肯锡战略咨询顾问出身,那个行业大家都很聪明,相信各种分析、模型和逻辑推演,总希望这些东西能给企业指引成功方向。
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大家都从技术层面慢慢转向了更加关注人,关注人与人更深层面的关系。
02. 领导力是激励他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乔利谈到人类的天性,是追求自主、相互联系。作为新时代的企业领导,在构建员工自主性上需要引入更多自主权,要相信员工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也要随时在员工需要的时刻提供帮助和诚实反馈,设定不可动摇的目标,激发团队精神,激励员工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对这段话很有感触,从我自己的观察来说,很多管理者的管理动机有两种导向:
一种是先以不信任为出发点。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会设立很多规则来控制,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成本,损失一定的效率来保证管理者自身的安全感。
另一种是以信任为出发点,相信他人的能力、品格和动机,也相信甚至愿意鼓励他人做出决策。我个人更愿意基于对人的基本判断,选择以相信为出发点。
当然,“相信”也不是要完全撒手不管。领导的角色是和员工一起完成方向的设计,在大家达成共识后,相信他们能够达到目标,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权限,把专业知识输入给他,把更多的自主权给他,把观察到可能发生的偏移诚实地反馈给他,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你不会缺席。
诚实地给予并接受反馈,也许并不容易,而是需要一个过程。
拿我个人举例,我的管理风格是百分百诚实地对事不对人。我发现,大家慢慢地接受了这一点,因为我所有的反馈都是为了帮你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所以我认为,领导力是和大家共同设定一个目标,激励同事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过程中提供真实的反馈,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你随时都在。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团队里我特别强调终身学习,鼓励同事去看书,我自己没事也看书。我跟助理说,你们想要看什么书,可以在我书架上拿。我自己对书架的摆放很敏感,如果有天发现哪本书不见了,首先这是件好事,然后我会问对方什么时候归还。我的重点不在于那本书本身,因为很多人拿了书不看,我希望拿走书的人能真的看,这样公司就会形成一个读书氛围,大家少看小视频,多看书。
不只是学习,因为我们是体育用品公司,公司里建立了层层运动打卡的规则,鼓励大家都要运动打卡。目的也是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企业领导要能构建一种氛围,让每个人都接受真我,在这个氛围里真实地呈现,而不是每个人都表现出领导希望的样子。不能让每个人都变成套中人。我认为这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纯粹关系、构建信任和多元包容文化的基础。
03. 我特别信奉“实事求是”
员工做不到实事求是,有时是公司文化导向存在问题。比如有人强调说“我只能赢”,我觉得这其实也反映出另一种脆弱,即“我不能说我不行”。事实上个体永远都有不行的时候,企业要有实事求是的氛围。
就像朋友之间,肯定是互相表现过自己脆弱的一面,你们的关系才会更加紧密牢固,而不是仅仅只互相展示过自己的完美。
04. 尊重科学、敬畏趋势也很重要
在快速成长之下,组织里的个人英雄主义会凸显。到了现在的存量社会,大家应该客观看待趋势,因为所有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大环境影响。你的企业发展不错,很大程度是因为你所在的周期和行业本身发展不错,你自己也做得还不错,而不光是因为你自己多厉害。
05. 过度追求表象上的完美阻碍了创新
十几年前,我在机场等行李时看到一句话,“完美究竟有多美”,当时就陷入了沉思。我想我们永远都在追求完美,但完美究竟有多美?这件事本身没有答案,因为完美这个词就没有答案。我们一定要避免为了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对组织和个人有两个不好的影响:第一是你会为了心中的完美去展示自己,古龙的《天涯明月刀》里有一个刺客,为了给所有人留下守时的印象,每天固定时间去一家餐厅吃饭,几十年如一日。但其实在别人眼中,这是一个墨守成规、无趣的人。
第二,完美让你害怕改变,因为改变可能带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破坏你心目中的完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
过去大家不敢创新,很大原因在于畏惧不确定性。《商业的核心》中还举了个例子,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在股东信里写道,“失败与发明是对连体双胞胎”。大多数公司都追求完美,但想做发明只是口头说说,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失败,失败会带来不完美。这是个悖论。
06. 激发员工的潜能
最近我部门里成立了很多个“特种部队”,由一个个单独的团队去执行特别指派的事项,这个组织在一个周期内只为了一个目标存在,目标达成之后就解散。
我发现这个“特种部队”团队的人很有热情地执行和改善问题。不是说这些事他们过去很懒没有做,而是没有人引导他们,他们不知道应该做成什么样。
现在突然有人引导,团队的工作效能和主动性变得很高,非常热情,有积极性。这件事让我格外触动。
其中一个团队完成任务的当天,我请他们吃饭,和他们分享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说,第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通常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第二就是关爱他人,不能只关注自我的得失;第三是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个团队通过这个项目帮助其他人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他们之前从未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原来这么有价值。
其他同事都知道这个“特种部队”只是短暂存在的,更多的是帮助大家解决问题,通常在这个周期内都会无所求地帮助他们,这样的氛围下做事情的成功率就高。
我在尝试用一种新的模式,也要求大家去组建自己的特种组织。除了每个团队本身的日常工作事项之外,让大家自己去寻找其他优化和变革的可能性。
第一阶段,很多“特种部队”是由我来指派任务和队长。推动一段时间之后,第二阶段我会告诉他们,接下来看你们自己。我只说事,不派人,你们自己指派队长。第三阶段是让他们自己找到驱动力,我不考核,他们自己考核自己。
如果一年或者一个周期下来,你都没在“特种部队”里,有三种情况:第一,你不招人喜欢,大家做事不愿意带着你;第二,你的能力没有被需要,人家自己都能形成闭环;第三,你没有领导力,自己不能组建团队解决问题。如果三种都没有,你在组织内还有什么价值?这样能激励大家都活跃起来。
07. 公司只作为生存平台是不够的
乔利在书中写道,公司的目标是创造一种环境,确保员工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我高度赞同。公司只让大家有一个生存的平台是不够的,如果员工只是在这个平台短期内赚一点钱,不会有忠诚度、安全感、存在感和成就感。
员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存在感,通过克服困难找到成就感,公司或者部门平台才做到了该做的事情。
我们现在做这个行业,自己设计的产品,不妨想想自己的亲朋好友谁会穿?如果你真的觉得你的产品他们会穿,你还挺有自豪感,那么大半情况下这个产品就是对的。
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产品有问题,甚至你并不确定它是否存在问题,那你和前端的连接是有问题的。你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重新检视你现在的工作。
08. 领导就是在培养3年后能取代自己的人
书中还提到一点,就是领导和员工之间要构建信任。构建信任第一是靠时间,相处合作时间越长,信任越深厚;第二是靠说到做到;第三是靠平等。人与人真的只有社会分工不同,领导者要引导他人做更适合自己个性或认知的工作,而不只是自上而下地分配工作,领导者应该帮助他人去获得成功。
领导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有一句话我经常说:领导的工作职责只有一件事,就是培养一个明年或者三年后能够取代现在的自己的人。当然,如果你自己在一年内没有成长,明年人家就真的会取代你。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coo/6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