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运营的一大瓶颈

最近给某品类头部企业做咨询业务,走访了河南、河北市场,和其经销商进行了深入沟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好的方面是经销商的数字化意识越来越强,很多经销商都已经开始无纸化运营,业务前台销售的数据采集、中台的数据分析、后台的运营决策均实现数据系统化。

坏的方面是数据分析能力依然很弱,很多数据处理依然延续十年前的经营思维,将数据价值大打折扣,今天我们就经销商一些“惯性思维”问题列举几点进行简单的阐述。

01网点关注度始终是高销量门店

对于经销商而言,高销量网点确实应该高度关注,但是不应该忽略另一个重要因素,高利润网点。

在经销商拜访中,我们聊到如何做好网点运营?聊到网点销量等级分类、聊到陈列投入分类、聊到渠道优先级等等、唯独没有聊网点利润等级分类,作为经销商最小的经营单位,单点的利润产出是最容易忽视的。

举一个例子:我见到几个经销商会通过系统进行服务网点销量排名,根据不同的销量等级网点级别定义,然后安排不同的拜访频次,安排不同的费用投入,安排不的销售政策,这样有错吗?当然没有,但是有很大的缺失。

有一个问题,高销量的网点一定是利润最高的网点吗?是否可能有些网点就是赔钱赚吆喝?有些网点就是一个费用无底洞,有意义,没价值?

所以高销量的网点要关注,高利润的网点更要关注。网点等级的划分既要有网点的总销量排名,要有重点品项的销量排名,还要有网点的利润贡献排名,我们需要的是大(销量大)而强(利润高)的网点。

02只关注铺货率,铺货SKU,不关注拉新、复购、客单价

中型以上的商贸公司已经开始通过SFA系统进行市场铺货率和单店SKU的追踪,这一点是非常不错的,铺货率是水平增长,店均SKU是垂直增长。经销商惯性思维地抓这两点,认为可以有效地提升市场销量,但却忽略了这是有条件约束的。

例如:成熟品牌的成熟产品抓这两点,可以有效提升销量,但是成熟品牌的新产品和不成熟的品牌,只抓这两点就不够用了,我们还要关注三点:

1. 消费者拉新:爱上品牌商的产品A,就会爱上这个品牌的产品B,这是一个伪命题。信息化的今天,个性化的消费者,品牌对产品的背书力越来越低。本质上不是今天,十几年前就存在,例如:很多消费者喜欢喝康师傅的红茶,喜欢喝统一的绿茶。

消费者拉新要提醒几点:

  • 老老实实地做消费者体验,笨办法依然最有效;
  • 体验要有标准流程,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做(选品、话术、频次、试吃等);
  • 体验之后,要购买,购买是深度体验,要搭配促销品。

2. 消费者复购:复购是消费者忠诚度的体现,消费者忠诚度很难建立,但是溯本清源,我们会发现,消费者忠诚度来源于产品对自已需求的极致化满足,满足的载体是产品,是产品极致化的品质,所以要提高消费者复购的第一要素是选一款品质极致的产品,否则选择不对,后期推广白费。

3. 提升客单价:产品客单价的提升是快消品厂商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消费者的忠诚度很难建立,如果建立了,就要挖掘其最大价值,那就是客单价。

提升客单价只有两条路,一是买得少到买得多,案例很常见,方便面厂家经常搞买一件送一个凳子或者脸盆的活动,很多企业都在拉动整箱购买;

二是买得多到买得贵,案例也很常见,很多品牌商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升级的核心就是价格的提升、利润的提升。

所以市场在变化,竞争的颗粒度在变化,经销商之前的增量方式要保留下来,新的关注点也要更加重视。

03陈列的意义不仅是美观大方和品牌展示,还要表现出竞争力

十几年前,产品陈列出来就可以销售,有人口红利做依靠,屡试不爽。

今天很多经销商依然这样做,对吗?当然对。把产品放到第一陈列位置,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定义每一支产品的位置,对销量肯定有帮助,但是这个帮助是大是小?却不好衡量。甚至很多经销商在惯性思维的驱使下,认为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了,但远远还不够。惯性思维:运营的一大瓶颈

产品在货架上陈列是有语言的,疫情影响下,消费者的钱袋子会捂得更紧,他需要识别货架上产品的语言然后再进行购买。举一个例子:相同的价格他会比较产品容量,相同的品类他会比较配料表的明细,相同的价格他会关注是促销价还是正常价等等。

所以经销商在做陈列的时候,还要注重消费者的说服语言,通过陈列对比(例如:对比可以很容易体现价格优势、容量优势等)、通过生动化突出产品优势(例如:爆炸签很容易注明原材料优势等),让消费者通过对比主动选择你的产品,也就是我之前常说的经销商要更加重视竞争性陈列。

04网点拜访服务不仅仅是过程项,还要有结果项

经销商现在很注重网点的拜访服务,很多经销商甚至严格要求业务员按照拜访八步骤进行,并且每天会在访销系统里抽查,他们坚信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这一点当然正确,但是还远远不够。拜访服务是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都有一个结果,我们列举几点:

1. 拜访服务要保证产品货龄新鲜:

经销商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大货龄,也在业务员拜访之前苦口婆心地说,但还是不能有效制止,问题就发生在你检核业务拜访服务时,仅仅只看陈列动作、产品SKU个数等,没有对这一个网点产品的货龄进行关注(甚至为了所谓的节约业务时间,不让业务统计),即使关注了,也没有一店一议的给出处理意见,结果是一片大货龄产生时,集中砸钱处理。

2. 拜访服务的核心是保持网点合作的持续性:

为什么有些网点当经销商老板知晓后,已经彻底和你断绝了合作,或是因为费用问题?或是因为竞品争夺?或是因为价格问题?总之,经销商得到的只有结果,而且是不可逆的结果。

如何改善这个结果?有一个经销商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他要求业务员拜访结束后花几分钟写拜访总结,这个总结要反馈出网点老板的一些合作态度、想法、诉求等,一旦网点合作终止,没有在拜访总结中反馈的业务员就要被追责。

3. 拜访服务保证靶向网点不遗漏:

这一点是关注新品铺货的,经销商现在已经明白,新品铺货不能乱铺,否则铺得越多,死得越快,需要靶向网点,但是这个“靶向”就十分模糊,往往是惯性思维一拍脑袋就决定,比如定义这个产品只能铺货B类店,B类店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B类店就一定是靶向网点吗?结果自然就不理想,还会损失一部分B类店客情。

所以此时经销商要更加精准的定义,例如:铺货某零售价二十元的方便面,靶向的定义是:① B类及以上门店;② 店内售卖汤达人、辛拉面;③ 汤达人和辛拉面的货龄新鲜。只有这样才能“靶向”。

05惯性标准和惯性任务

我前两天和某一经销商聊天的时候,谈到了业务人员的任务和执行标准的关联问题。2022年上半年结束了,他下面十来个业务人员有4个人完成了半年度任务,此时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完成任务的业务员过程执行标准没有达标,未完成任务的业务人员反而过程执行标准达成得很好,什么原因?难道是听话照做的完不成任务赚不到钱?

经销商经过反思,他的执行标准是无脑式的照搬品牌商的标准,没有深度思考自己的市场实况,他的任务指标也是无脑式的分配品牌商的任务,没有研究每个人的能力实况。

这种情况很常见,很多经销商在标准和任务制定时就是简单粗暴地分解品牌商的指标,当一个二传手,本质上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要研究自己的人员、市场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执行标准,标准是为了基层更好地达成任务。

写在最后:

这几个问题,我和几个经销商交流完毕后,很多经销商感觉豁然开朗,其实这五个案例只是经销商日常管理中的一个缩影,相信很多经销商都有共鸣,大家一直习以为常的事情却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销量和利润,很多时候缺少的就是今天的市场和竞争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很多经销商更像是在温水煮青蛙般的逐渐适应。

所以,经销商要改变,经常干的事情深思三分即可有所突破;要重新梳理自己的运营思路,打破惯性思维,建立新的管理体系;要出去走走,营销更多时候就像一层窗户纸,交流和学习即可一戳而破,开放眼界,让自己的公司更上一层楼。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coo/72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2 17:03
下一篇 2022-07-12 17:59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