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淄博烧烤到贵州“村超”,从天津大爷“跳水”到“南方小土豆”北伐,回望过去的2023年,多个旅游目的地上演了现象级的跨区域轮动“出圈”,其为中国旅游业强劲增长书写生动注脚的同时。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大盘“稳中向好”的关键支撑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起彼伏的“出圈”,带动多个目的地的旅游业短时间话题热度飙升,但如果将视线转移到目的地最终的市场产出,对比线上流量和话题热度的“遥遥领先”,其实际的吸金能力与各界预期似乎存在某种偏差。
透视目的地营销混战
旅游业竞争的核心在内功
以东三省为例,受热搜不断的哈尔滨带动,2023年该地区旅游表现吸睛。官方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旅游人次分别为:2.2亿人次、3.14亿人次和5.1亿人次;同期旅游收入分别为2215.3亿元、5277亿元和5022.6亿元。
换言之,辖内哈尔滨因人设光环变身“话题收割机”和“引流利器”不假,但与舆论场造势相对克制的吉林相比,黑龙江全省的年度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差距明显;
由表及里,站在更具象反映旅游业质量的维度,2023年吉林省以1680元的人均旅游消费,同样处于超前领跑地位(同期黑、辽两省人均旅游消费分别为1006.9元和984.8元)。在东三省常住人口总量差距明显(2023年吉林、黑、辽三省常住人口分别为2339.41万人、3099万和4182万人 )、人均GDP相近的情况下,吉林旅游获得如此佳绩,更显难能可贵。
上述排位是否沿袭已久?事实并非如此。追溯可以发现,作为现如今东北地区旅游业的“一哥”,以长白山、松花湖等几大景区为代表,域内囊括大批优质旅游资源的吉林省,其旅游产业资源基底属于“天赋异禀”。
而略显违和的是,受冰雪旅游市场发展阶段、旅游业在地方顶层战略的权重、地方旅游资源管理体系等多重因素影响,早前吉林旅游业的发展一直较为温吞(2014年,吉林省旅游收入为1807.7亿元,同期辽、黑旅游收入分别为5289.5亿元和1066.1亿元)。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当年7月,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以北京荣膺世界首座双奥之城为始,国人对于冰雪运动的关注热度飙升。次年3月,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中国冰雪产业由此迎来时代“东风”。
手握丰厚冰雪资源的吉林,其地方顶层战略调整“应声而动”。2016年9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冰雪产业优势集聚,构建吉林特色的冰雪产业体系,促进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长白山国际冰雪品牌,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中国冰雪产业大省、冰雪旅游强省和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
按照日前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吉林省委会主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安娣接受央视专访时的说法, 面对“如何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差异化发展之路”的问题,相关部门根据吉林省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质、产品基础等,确定了以雪作为吉林冰雪产业的灵魂。
至此,吉林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年,吉林省年度旅游收入较5年前大涨172%至4920.4亿元,且与彼时东北旅游业头把交椅的辽宁差距越拉越近(对比2014年和2019年,吉林年度旅游收入分别约为辽宁的1/3和4/5)。
恰逢排位座次交接之际,旅游产业发展遭遇不可控影响。审视吉林,尽管冰雪旅游倍受疫情延宕冲击,但其在3年非常时期始终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围绕做强冰雪核心产业、壮大冰雪关联产业、增强冰雪产业支撑和加强组织保障,悄然晋升中国冰雪旅游产业“一哥”。
以接待能力为例,数据显示,吉林省滑雪场单日最大接待量已达12万人次,为全国省份之最,滑雪度假区内的酒店度假群和周边的精品民宿,接待床位数达到10万张,具体北大壶度假区,其在2023年底床位数已达8000张,跃升至全国首个接待人次超百万的品质滑雪度假区,也成为亚洲单体接待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的滑雪度假区。
5年内剑指万亿级旅游收入
吉林的“底气”归功顶层战略领航
承前启后,2023年10月,吉林省发布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2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亿人次,年均增速均达到20%以上。入境旅游收入、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0%、90%以上;过夜游客占比42%以上。力争5年内实现旅游万亿级产业目标。
根据方案,上述万亿级产业目标的实现路径,被解构为打造产业集群、 推进空间集聚和突出产品集萃三个维度。
聚焦产业集群,其中冰雪产业集群由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等构成,规模达到5000亿元,另包括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森林旅游产业集群旅游购物产业集群和都市休闲产业集群在内,其规模各达到1000亿元;
至于空间集聚,根据方案,吉林全省将形成3个旅游总收入超千亿的市(州),其中,长春力争突破5000亿元,吉林突破2000亿元,延边突破1000亿元;通化、白山、长白山力争达到1000亿元;松原、白城超500亿元。
尽管路径拆解颇为详尽,但若从横纵向对比。结合未来国内旅游业的大盘走势,吉林制定的万亿级目标有多大可能性实现?这给业界设置了一个颇具悬念的议题。
横向来看,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在内。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省份年度旅游收入(曾)跨过万亿门槛,但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几大省份旅游产业体量之所以位居前列,这与地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
典型如江苏,官方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该省年度旅游收入就已跨过万亿门槛,彼时,江苏常住人口超8300万,且人均GDP已接近10万元/人;而时间来到2023年,吉林省旅游收入首次跨过5000亿元大关时,同期常住人口为2339万,人均GDP为5.8万元/人。
结论很直观,在国内旅游市场以本地游/周边游为主体的大背景下,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均处劣势的吉林省,要想尽快实现万亿级旅游收入的目标,单靠本省旅游消费“内循环”并不现实,唯有全力拓展跨省客群乃至国际市场,才是其万亿级旅游产业愿景照进现实的必由之路。
杨安娣介绍,以滑雪产品为核心,吉林已经形成雪产品与冰产品互动、冬季产品与夏季产品互联、日间产品与夜间产品互通、高端产品与大众产品互融的产品体系。以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为基础,吉林持续提升当地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外联方面,近年来,围绕高铁、高速、航空等,吉林做了大交通网的铺设,以航线补贴为例,近年来吉林进行了持续性补贴,这让目标客群大交通成本得以降低的同时,出行体验/效率持续提升;而在内通方面,为了打通城市内景区的以后一公里,吉林推广了大量的冰雪直通车,以实现重点冰雪产品与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集散中心形成直达。
纵向对比,吉林省提出的此次万亿级旅游收入目标,换言之为5年倍增,事实上,早在疫情之前,吉林已经兑现过这一增速目标(从2014年到2019年,吉林旅游收入从1807.7亿元增至4920.4亿元,5年时间翻了1.72倍)。
但今时不同往日的是,置身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速的时代,以国际滑雪产业发展轨迹为参照,冰雪旅游收入占“半壁江山”的吉林省,若仍固守传统/初级的冰雪旅游产品策略,其要想在5年内实现万亿级旅游收入的目标,难度或直线上升。
为助推冰雪旅游产业持续升级,杨安娣介绍,包括深化文化赋能、夯实市场地位、提高冰雪渗透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对外开放平台等在内,接下来吉林将进一步推进该省冰雪旅游产业的进化。
以文化赋能为例。通过打造东北地区首个大型沉浸式文旅演出“粉雪传奇”、计划推出吉林冰雪的虚拟人物,核心是期望展现更丰富的文化表达;谈到产业链条再延伸。吉林冰雪产业的体系架构表现为“3+X”的产业链条:以冰雪文化为引领,以冰雪旅游为主体,以冰雪体育为基础,结合冰雪装备制造、冰雪科技、冰雪商贸等。
新时代旅游消费崛起
行业高质量发展有赖数据统计体系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各地连创新高的旅游人次/收入,近年来国内业界对旅游数据统计标准“失真”有过不小的争议。具体而言,各界关注点多集中在数据“掺水”,每当各级机构发布旅游数据,有关旅游数据“鼻子比脸大”的分析比照就不曾止步,且业界质疑愈演愈烈。
客观而言,包括统计标准、人才体系、经费预算、技术手段等在内,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各地旅游数据统计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失真,确实难以完全规避。
以北京为例,作为中国超级高铁交通枢纽,包括京包高铁、京哈高铁、京沪高铁等在内的多条干线高铁均由北京始发,由于各站点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络线(例如京包高铁因北京北站缺乏联络线而未联入全国高铁网络),由此制造庞大的跨站中转异地客群,此类中转乘客若被当地统计为旅游客群,显然不甚合理。
与上述旅游统计“泛化”相对应。以Citywalk、露营、市集等为代表,伴随近年来各类新型旅游业态和旅游消费场景的涌现,旅游统计领域的“窄化”问题,尽管目前未被大众广泛关注,但由此造成的数据“失真”,同样会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明显干扰。
典型如中国本土“顶流”商业品牌胖东来,伴随近年来其“极致宠客”的品牌人设深入人心,旗下几大商超早已超越了本地居民的日需消费场景定位,升级为异地游客竞相签到的超级网红打卡地。2024年春节期间,胖东来天使城、时代广场、生活广场3家商超仅3天就接待游客116.33万人次,被网友戏称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
又譬如延吉水上市场,该市场原为本地居民日常的早市采购场所,由各种地道朝鲜族美食汇集而成,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带动该市场很快“出圈”,大量异地游客旅游打卡甚至专程前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延吉水上市场日平均客流量可达10000人次,节假日可达30000人次。
概言之,当旅游消费需求随时代变化而加速演进,以大量传统景区为代表,其在上个时代作为核心旅游消费载体的功能,正被各类新型旅游业态加速取代。置身时代洪流,若现行旅游数据统计标准仍未应势而变,作用于市场趋势研判和顶层决策制定,由此造成的误判将明显拖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以文旅产业投资为例,在旅游市场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最近几年,多地有关“鸿篇巨制”文旅项目陷入运营困境的报道屡见不鲜,究其根源,主要集中在“投研”环节,即项目团队对市场的预判偏离实际,而作为关键决策依据的相关旅游统计数据,显然“难辞其咎”。
“当前,旅游在国民消费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拉动国民消费、推动经济转型、特别是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大循环的一支生力军,但因为旅游业涉及的链条众多,相关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之中,这导致现行的统计体制存在先天缺陷。”
杨安娣强调,在各地争相闯关万亿级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旅游统计的顶层设计,尽可能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各地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已经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当务之急。虽然难,但必须要破解。
“只有树立起旅游统计的合法性、权威性,推动各地统计标准的规范性、一致性,使统计数据更加科学性和价值性,才能为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企业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最终助力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arket/11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