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触底反弹后,“酱油茅”仍不能轻松

出海、多元化,海天味业不想躺平

业绩触底反弹后,“酱油茅”仍不能轻松

作者丨诺言

编辑丨孙超

 

2021年1月8日,海天味业股价达到了219.58元/股的历史最高值,总市值超过6500亿元,市场随即送给他一个称号——“酱油茅”。彼时,市场将海天味业和贵州茅台并称为A股的两大神水。

不过,海天味业后来的表现不如贵州茅台坚挺,截至今年1月21日,其市值只剩下2355亿元。在2023年,海天味业更是交出了一份可以用全面下滑来形容的年报。尽管海天味业在2024年恢复了增长,但行业的竞争和需求端的变化,都在影响着他的发展,他仍无法高枕无忧。

01

业绩触底反弹“酱油茅”终于能喘口气了

1955年,广东的26个酱园联合组建了海天味业的前身佛山海天调味食品有限公司。2014年,海天味业(以下简称海天)上市,这段时间海天一直在高速发展。2001年,海天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2009年突破50亿元,2013年增长至100亿元。到2021年,海天的收入达到了250.04亿元,净利润高达66,7亿元。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海天的行业地位会更加稳固。

从2022年开始,海天进入了低谷期。2022年,海天的收入继续稳定增长,但净利润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规模同比减少了4.8亿元。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净利润下降的同时,海天还出现了舆情危机。2022年底,海天被爆出在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而在日本售卖的海天酱油却是“零添加”的,消费者认为这是在区别对待中国用户。此后,海天的市值持续下滑,直到如今的2355亿元。

当时,市场都认为这只是短期波动短期影响。然而,2023年的业绩打了所有人的脸。2023年可以说是海天上市后的至暗时刻,海天的收入和利润双双下降,分别减少了10.5亿元和5.6亿元,这是他上市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业务下滑。

业绩触底反弹后,“酱油茅”仍不能轻松

海天共有四个业务,分别是酱油、蚝油、调味酱和特色调味品及其他。其中,撑起海天收入的是酱油和蚝油。2023年,酱油业务的收入同比下降了8.83%,蚝油业务同比下降了3.74%。当时公司给出的解释很直白,即销售规模下降和品类结构调整。进入2024年,海天的业绩开始回暖。2024年前三季度,海天的收入为203.99亿元,同比增长9.38%,净利润为48.15亿元,同比增长了11.23%。

纵观海天2022年至今的策略,他的业绩能触底反弹,得益于两个策略。

首先,线下渠道是调味品行业的主要销售渠道,海天实现了几乎100%地级市全面覆盖以及近90%的县级市覆盖。这给海天带来了两个好处,其一是为他贡献了96%的收入,其二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消费心智。

其次,海天在舆情事件发生前,就开始布局健康化产品,例如0添加、有机、低盐和低钠等产品,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这些产品得以在2024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综合来看,海天拥有的龙头地位,为他实现触底反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似乎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值得注意的是,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也推出了健康化的产品,尤其是千禾味业,他在双标事件前就主打“零添加酱油”产品,双标事件后,他吃到了一波较大的红利。千禾味业的业绩可以佐证这一点,2023年,他的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31.62%和54.22%。

可见,其他对手也在高速奔跑,海天还不能放松。

02如何再造一个酱油茅?

“再造一个XX”几乎是所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避不开的课题,海天也不例外。在经历过低谷后,这一课题变得更为重要。一方面,这本就是一家企业从优秀迈向卓越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海天遇到的低谷其实已经给他敲响了警钟。

前面提到,海天的低谷表现在两点上,一个是市值大幅下降,另一个是业绩连续两年下滑。我们必须明白其中的原因,这样才能知道海天的敌人是谁。简单来说,舆情事件只是海天市值雪崩的直接诱因,导致其市值、业绩双双下降的罪魁祸首不是他,而是调味品行业发生的变化。

调味品行业从来都不缺少竞争,海天的主要对手是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这两者的历史都在20年以上,三者都有深厚的底蕴,往日就有交手。

近年来,调味品行业的竞争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是入局者变多,除了这两个行业内的老对手外,海天还要面临跨界打劫者的竞争。比如,粮油行业中的金龙鱼、鲁花,肉制品行业中的双汇发展宣布要加码调味品赛道,海底捞、呷哺呷哺等餐饮企业则从火锅底料、调料切入了调味品行业。海天味业董事长庞康曾直言:这几年不少企业进入调味品赛道,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调味品企业也在增速扩产,调味品行业目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中的态势,行业竞争加剧的局面不可避免。

其次,直播电商的兴起,让线上渠道迎来了价值重构,而海天一直不重视线上渠道,以2023年为例,其线上渠道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只有3.9%。如果海天继续不重视线上渠道,必然会错过红利。

海天味业副董事长程雪,在总结海天当前面对的难题时就提到了渠道变化,她表示海天的优势渠道仍集中在传统渠道,例如批发市场、农贸、超市这些显性的渠道,但现在消费者能够触达调味品的端口有100多种,如果不能把这些(新兴)渠道一个个做细,一个个关注,他们会逐步地来蚕食海天的传统渠道。程雪后又在2024年9月升任海天董事长,她的观点能代表海天的发展方向。

从海天近五年的动作来看,它的策略可以总结为三个字,那便是多元化,这体现在渠道、产品等多方面,这三个字承载着再造一个海天的使命。

业绩触底反弹后,“酱油茅”仍不能轻松

先来看渠道。海天加大了线上渠道的布局,2024年上半年,线上渠道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4.6%。由于千禾味业和中炬高新都没在2024年半年报中公布线上渠道的收入占比,我们就拿2023年的情况对比一下。2023年,千禾味业线上渠道的收入占比高达19.9%,中炬高新为1.9%,海天表现远逊于千禾味业。

产品上的多元化分两点。其一是前面提到的产品健康化,主要是“0”产品,主打无添加,目前海天的主力产品,都推出了无添加版本。其二是推出酱油、蚝油和调味酱外的其他调味品,如料酒、醋和调味汁、番茄酱等,这部分在财报中被归类到特色调味品及其他业务中,他已经是海天增长最快的业务。2023年,该业务同比增长了19.35%,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22.31%,在总收入占比分别为14.3%和15.1%。

从大局来看,特色调味品及其他业务虽然已经能撑起部分营收,但是距离再造一个海天,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如果再考虑到中炬高新、千禾味业以及其他竞争者都在产品方面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那这条路就更不好走。

值得注意的是,海天的多元化布局还有一环,那就是出海。今年1月,海天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如果他能在香港顺利上市,那就能以香港为跳板,进入东亚、南亚市场。

03

调味品行业下半场的赛点在哪里?

调味品虽然单价不高,但出人意料地是,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高达万亿元。2023年,全球调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0997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29001亿元。其中,中国的市场规模能在行业排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欧洲。2023年,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为4793亿元。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照2023年的收入排名,海天是中国调味品行业的第一名,在全球调味品行业排第五。

面对海天的强势地位,中炬高新和千禾味业也选择了多元化策略。

具体来说,千禾味业的大本营在西部,这一地区一直是他最大的收入来源区域。针对这个情况,千禾味业正在进行全国化布局,西部地区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占比已从2022年的40.7%降至2023年37.7%。

业绩触底反弹后,“酱油茅”仍不能轻松

对于线上渠道,千禾味业是三者中做得最好。2023年,千禾味业线上渠道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25.87%,中炬高新的表现是三者中最差的,只有2.05%。由此可见,扩展线上渠道将成为调味品行业未来的趋势之一。

除此之外,调味品行业也在产品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这其中可以总结为健康化、复合化。健康化顾名思义,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调味品由于含有大量的钠,因此必须做出调整。

复合化对应的则是消费者的便捷性需求。程雪此前曾表示渠道对复合调味品有很强的需求,“以前的餐饮可能是厨师一勺一勺地去舀(各种调料),现在是一个料包倒下去,已经是标准化的出品。现在的00后不愿意一勺子酱油、一勺子蚝油、一勺子醋这样花半个小时做一道菜。”此前,无论是海天还是千禾,产品都以基础调味品为主,程雪表示海天在加快研发复合调味品的步伐。

出海是调味品行业的另一个趋势,这方面目前只有海天提出了明确的想法。不过,中国调味品企业的出海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以海天为例,他在2023年和2424年,成立了海南和香港的子公司,为进入海外市场做了铺垫,但至今都未在财报中单独列出海外市场的销售情况。

此前,程雪在提及海天当前的难题时,曾经用一句话做了总结,即最难的问题是要与时间赛跑,把多年积累的优势进行迭代、放大、升级和转型。对海天来说,多年来积累的品牌、渠道和产品优势都是让他登上行业龙头宝座的助力,但在需求端发生变化的当下,他需要找到一个发力点,把这些优势串联起来,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才能继续稳坐钓鱼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arket/130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6天前
下一篇 6天前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