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仓洪博士:大企业如何做好内部创新创业?

bedfd12ee67b4cb09de958d795cf586f
注:本文根据洪博士内部讲话录音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确认。
大企业如何做内部创新创业
先来提个问题:
为什么要大企业创新创业?它的必要性何在?
主要有四个维度:
一、用户角度
用户在时刻发生变化,面对变化的用户、变化的市场,一劳永逸的产品和服务是不行的,一定要推出新产品,进而你要不断的选择创新创业。
二、竞争的角度
面对一片片红海,与其被颠覆,不如主动出击。
三、未来不可知
未来是不可知的,那么怎么布局未来?
就是要推动内部创新创业。
既然未来不可知,那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呢?
一定是先尝试10个、20个乃至50个100个方向,最后过5年、10年之后,可能在100个项目里边,最后就活下来两三个,这就是未来。
未来不可知,所以你要用创新创业来布局未来,“剩”者为王,这是真正的未来。
任何人都不是诸葛亮,未来不可知,所以我们要用创新创业的方式去布点未来,布局100个点,有3个、5个点活下来,那就是未来。
四、大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什么这么讲?
大企业里面经常会出现很多那种人才,唯老板命令是从,这样很难培养出真正人才。真正的人才培养叫完全决策,承担过完全的风险和责任。
刀口上舔血的这种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以华为为例,经常会把一个人扔到一个艰难的新市场去,你把这个新市场给我开拓出来了,这就叫完全的决策权和承担所有的责任。
干出来了,这就是创新创业。
这种干出来的人才都很能打,华为的干部很能打,就是这个原因。
而很多公司老大都很强,什么决策权老大都已经搞定了,底下人也不用承担什么风险,也不用真的做决策。
内部创新创业是培养高水平干部的必由之路,他只有承担过风险,承担过所有的责任,这些人真正称其为人才。
打比方来说,你应该把他置于悬崖之上,给他递一个绳子,然后突然把绳子剪断,看他能不能活下来,如果绳子剪断还能活下来,那这个人就是我们公司未来的希望和人才。
这是我们讲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的必要性。
当然我们这里面有一个提醒:当你的体量没那么大,以及你的资源和赋能能力没这么强的时候,且你的主营业务也干得不扎实的时候,你就别搞创新创业了。
老板老老实实带着团队,把主营的业务做好,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少数产品和业务上就行了,没有必要去做的就不用赶时髦。所以企业内部创新创业是要有门槛的,就是说到一定体量,至少50亿以上,你才能谈这个话题。
有些企业因为主营业务不行,所以要去做内部创新创业,这样反倒是做不好的。
只有主营业务不断能够为一些其他业务输血赋能的时候,你去做内部创新创业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上面是内部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和例外。
接下来来看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的一些难点和挑战。
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这么好,为什么就老做不成?其现象是什么?
现象是成功率很低,非常的低。
因为创新创业成功率本身就很低,所以不分大企业创新创业,还是小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率都是低的。没有任何创新创业打包票一定能成功的。
大企业没有例外,但大企业创新创业不成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原因,这些原因是要弄清楚的。
一、就是过去成功的经验不但不灵了,反而起到反作用。
这种思维惯性使得大家创新创业沿着原来的思路走,但情况变了,刻舟求剑就不行了,就过去成功的那些经验起到了阻碍创新创业的作用。
大家太有思维惯性了,原来是这么干的,就想把原来的经验复制到新项目里,不是这样的。
这是很底层的原因,过去的成功经验反而成为一个障碍。
举个例子,有些电商型的团队特别会卖货,特别会打价格战,特别会搞流量。
但是呢,这种团队做品牌是个灾难。
一个全网最低价,使得整个品牌就毁了,体系就崩溃了。
他能把量做的非常大,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谷仓学员,产品做的很好,但就是很low,淘宝上打开以后,整体电商布局就是为了卖货,他过去卖货的经验太成功了,使得他完全没有品牌的意识,在定价上也没有保护这个品牌的意思,卖货成功这个事情,就成为他做品牌的最大的障碍。
过去成功的地方,往往就是你的坑。
二、试试看的态度。
从领导到员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创新创业,一定会挂掉。只有all in 的创业才能成功。
创业是很难的事情,当老板说试试看,那你就别试了,你试它干什么,一定会挂掉的。
做新事情是很难的,心态上没有all in和重视,就真的会挂掉很多项目。
结论很确定,如果老大不重视一个创新创业一定是做不起来。
谷仓学员企业卡拉羊华姐说过一句话:一个企业要做一个创新的事业,如果老大不身先士卒去做,那这个事儿一定是做不成的。
三、方向有问题。
创业方向问题,无论是大企业创业,还是小企业创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我经常会举的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手里有个锤子,满眼都是钉子。
拿国产显示屏巨头为例,他们的屏幕真的很好,可以给苹果手机供应屏幕。但自己做的产品画屏,类似于电子相框,市场反馈一般,是产品有问题吗?不是,是产品的方向有问题。TO C用户没有这个需求,所以,这款产品可以考虑TO B用户,比如文化场所,礼品市场等。
四、新老业务干架。
新老业务干架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新老业务左右互博,微信要把QQ打死了,谁能干这样的事呢?
腾讯是一个奇才型的公司,它是允许左右互博的情况出现,一般大企业是做不到这样子,要知道QQ是腾讯的命根子,突然来一个微信,相当于把自己的命根子搭上了。
所以第一个是左右互搏,它是替代关系,新的孵化项目可能会把之前的干掉。这个时候你为了保全之前的,而把新的去掉,那就是没有创新。
微信这个结果是好的,最终结果是正向的。
它的逻辑是与其让别人干掉,不如自己把自己干掉。拿腾讯来说,事实上都没有干掉,QQ都还在用,所以第一是左右互搏。
② 抢资源。
通常成熟的业务,他们的KPI压力是很重的,于是乎公司的资源必然是压在成熟业务上面,然而新业务,因为八字没一撇,谁又能知道它能贡献多少GMV呢?
于是新业务在和老业务抢资源的时候,根本是抢不到的。
这里面有一个词叫排异反应,新老业务的排异反应很重要,因为这个很多老业务把新业务干死了。
很多大企业都是这样的,我就不一一举例子了。
五、团队没时间做,一般是兼职做。
执行者一边有KPI,一边要搞创业,大家根本就没有时间做,他那边的KPI压力很重,你让他一周抽时间来弄,根本弄不好,兼职的心态和精力,都是在两边跨的,怎么能做好呢。
六、没有具体的方法、流程、工具。
领导说,你去干吧,方法工具流程没有的,那它就比较容易失控,整个过程是黑箱。就像飞船回收舱回到地球的黑障时段,创业就进入黑障区。
没有方法、流程、工具,也没办法评审的,干半年就枯竭了,领导没法儿去介入这件事。
七、不允许失败。
大企业做事情,每件事情都是要求做成功的,因为它是投入资源,要算账的。但这个不符合创新创业的规律。
我们讲创新创业是没有失败的,即使方向失败了,但也趟出来这是一条不可行的路,这也是一种成功。
即使这个方向失败了,那人是成长了的。但是大企业不允许失败,大企业的人是要担责任的。
像马斯克这样的创业能手,也是失败了很多次的,space X,也是炸了很多次,所以不允许失败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我之前去一些大国企开会,一看那个架势,就能判定,这个事儿不要搞了。领导往那里一坐,大家啥话都不敢说,这种情况就不适合推动内部创新创业。
以上就是大企业创新创业的难点所在。
那大企业创新创业,答案是什么?
主要有四点:
一、试点很重要。
就是先能孵一个项目出来,再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等等。
不要看着小米生态链有将近200个生态链企业,那么我也少一点,来20个吧?
错!
现有一两个项目,先试点,用一个个的试点,来攒一下经验,配合经验等。
所以,一开始先要用典型的项目,来通这些部门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我再想办法迭代优化,所以,试点是很重要的。
二、赛马机制。
在我这里是一个漏斗机制,即从一个idea,到计划,可以是一份BP,可以是一份立项书,到原型,到用户测试,到进入市场,到整个事业部的重点项目,整体是一个漏斗模型。
你创意可能是100个,进入下一阶段可能就10个,能做出原型机的可能只有3个,最后成为事业部的重点项目可能就剩1个。
整体需要这样一个漏斗模型,这个模式之前是亚马逊用的,亚马逊的echo就是这么出来的,创意择优,一轮一轮往下走。
这个时间轴划分的好处是说:你跑的越快,越往后面走,我给你使的力就越大,给你的资源就越多,给你的时间就越多,给你的钱就越多。亚马逊是用流量资源来喂的,一开始便宜一些的流量测试一下,试着成功之后,我再迭代优化,再加码一些流量,基本是这样的,所以一定要有赛马机制。
很多大企业内部创新大赛也都是这样的,它不是说我挑选出5个团队,就是5个团队,而是先有100个,再有20个,再有5个等等,这就是赛马机制,跑的越快的马,其获得的资源就会越多。
这样在创新创业的资源分配上,才会有高效率,要不然你的资源、资金分配都是平均的,这样肯定不行。
这种思想,我们管其叫做精益投资,没有浪费的投资。精益就是没有浪费的意思。
在idea的时候,我让你每个星期有一天的时间来实现这个idea,对应的给你5000美金,然后就开干了,到了第二阶段,我再给你2万美金,一星期可以有两天时间干这个事儿,到后面,一星期可以有4天干这件事,到最后,可能一次性给你50万美金。一步一步来,都应该是这么干。
这是在时间轴上面,要有大量的赛马机制。
现在很多投资都是在看运气,比如创业者说我估值5000万,出让10%,对应的就是500万,至于拿这个钱去做什么,你也不好去强把控,那就可能导致这500万的投资是盲目投资。
而我们倡导的概念是精益投资,是没有浪费的投资,在idea阶段是不需要钱的,给你差旅费,机票报销就可以。给你一万元就可以做idea的调研了,一万元人民币就可以,用不着五百万。后续随着阶段的深入,可能要的更多,比如做原型机,可能需要5万元,那就对应给你5万元。做更大范围的事可能需要50万,那就给你50万就好,再扩大做众筹,可能需要300万,我就对应的给你300万就好。
精准滴灌式的投资,精益化的投资。这是从时间轴上看。
关于精益创业,我觉得可以再说的细一些。
在精益创业里有一个核心概念叫MVP(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可以是一个产品没有做出来的时候,先做一个假的产品,到谷歌里面买流量倒进来,看有多少人点击购买,这就是测试,我的原型机样机没有做出来的时候,我就有一个详情页,让人觉得是我做出来了,最后买一部分流量引到这个页面上,看有多少种点击购买,这就是MVP。
三、搭建孵化赋能矩阵。
从横截面上来说,每一家大公司,想要批量孵化自己内部的创业项目,都需要一个对应的孵化矩阵。
640
为什么要有孵化矩阵呢?
其根本是因为:创新创业团队能力资源的不完备性。
要知道,这个团队必然是不完备的。就这么3-5个人,资源就这么些资源。由于创新创业团队的不完备性,你又要让它长好,这时候就需要给它一个温室大棚,让其在里面生长。
这个温室大棚就是我们的孵化矩阵,一年有2亿营收、3亿营收的时候,逐步把温室大棚打开,才能逐步长的更高,才可以和更多公司进行PK。
为什么创业团队不好推进,因为它资源不完备,马上就会面临一些成熟企业的打压,必然会被搞死的。
所以孵化矩阵很重要,通俗点说,就是要有一系列的赋能服务,需要补足创新创业团队的能力或资源的短板。
做企业有时候不是长板效应,对于一个独立的公司、一个独立的团队来说,短板是不能有的,任何一块短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都是致命的。
就像一个智能硬件公司,如果供应链不行,那可能立刻就会挂掉。做企业,不光是要拼长板,还要把对应的短板补齐,这个项目才能获得成功。
比如你做消费升级产品,设计不行,颜值不够,这个短板可能就是致命的,用户看都不看你一眼。所以你才需要这样的孵化赋能矩阵,来帮它把资源和能力补齐,它才会有成功率。
四、一定要有方法、流程、工具。
精细化的过程控制,成功才能有保证,创新创业也一概不例外。所以你要有适合自己本领域的方法流程工具。
一般企业都是针对一类项目,而一类项目,往往是有共性的,这样的共性,就使得我们可以总结这样的方法流程工具,本身批量制造优质的公司,要义就有两点:
第一叫经验可复用,第二叫资源可复用。
比如小米生态链设计部,可以为大部分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使得对应的产品颜值都在水准以上,那这个设计赋能服务,就是可复用的。
方法流程工具也是一样,都是做智能硬件的,怎么做产品定义、怎么做用户需求,都是共性的,所以要根据类目的共性,总结出方法流程工具。
但这种方法流程工具,没那么简单,比如,我要引进硅谷的方法,有一种叫Design Thinking,有一种 叫精益创业in Startup,问题是不够细,颗粒度太粗了。
我们要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梳理出更细致的方法流程工具。
五、要有一个能胜任的教练组。
教练组的组成由专职人员,加上公司内部的领导和专家等兼职人员,变成一个孵化的委员会或教练组。
这个教练组很重要,没有教练组,运动员可能像脱缰的野马乱跑。
我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家公司的市值图,这家公司是做工业品的并购和赋能的,叫做丹纳赫,赋能式投资的标杆。
它还不是孵化,而是去市面上找一些项目做投资孵化,看到一些苗子,有长板、有短板,直接做并购,然后专门有团队去做赋能。有专门的教练组来研究精益管理的方法。所以一个公司进来之后,会有专门的教练组,带着对应的管理方法来改造团队。
这个今年做了5个亿,改造完之后,可能做到10个亿,这就是丹纳赫的DHS精益管理系统。
现在他们的市值已经近2000亿美金了。
六、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营造。
硅谷为什么成绩那么突出?
如果在中国,一个创业者第一次融资失败了,第二次很难再融到钱,因为他的信用破产了,但是在硅谷,一个创业者失败,是一点都不丢脸的。
他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哪怕第二次失败了,第三次依然是可以融到钱。这就是硅谷创新创业厉害的地方,就是容忍失败的文化。
但是比如罗永浩老师这样优秀的创业者,却得到了负面的评价,这样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我们一边讲着创新创业,一边却这样对待这些创新创业者。
要知道,比如你摸索出一个失败的道路,那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成功吗。在失败过程中,人打怪升级了,精神头更厉害了,这不是另外一种成功吗。
七、左右互博的业务,建议团队物理隔离。
面对左右互博的业务,新团队和老团队最好不要在一起,要采取物理隔离,最好还不在一个城市,就这么简单。
比如微信是广州团队做成的,QQ团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所以没法儿打压他们。所以碰到左右互博的业务,通常要另起办公室,不要在一栋楼里。
比如有些制造业企业做品牌,工厂在泉州,品牌放在厦门,一来考虑那边人才多一些,另外考虑不要沾染这边的习气,不要受这边的约束。
再比如做跨境,在长沙好像做的不错,但要做自己自有品牌,做独立站的时候,可以放在杭州。
再比如,工厂之前是给大牌代工的,想做自有品牌的时候,这两个业务看上去是冲突的,所以一定要物理隔离,甚至股权都要隔离,搞一个新公司,在新公司里做自主品牌,不影响这边给大客户的代工生意,大客户就比较安心。
所以面对左右互博的业务,位置分开很重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model/772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1 10:17
下一篇 2022-09-01 11:12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