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韧:作为产品经理,你觉得今年过得怎么样?

过去一年,我接触了很多产品经理,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从事着不同细分领域的产品工作。

他们有的来自 BAT 和 TMD 等头部公司,有的在中小型创业公司。

每次我和他们都会聊具体的业务和产品,也都会问很多人同一个问题,“作为产品经理,你觉得今年过得怎么样?”。

无一例外,他们都觉得今年不好过。

结合我的观察和一些案例,梳理了这篇年度长文,从我的角谈谈产品经理的 2019。

1.大环境失速

2019 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也有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这句话我觉得不是危言耸听,事实就在身边发生着。

2019 年第三季度,国内 GDP 增速只有 6%,是自 1991 年以来的最低点,整个经济处于下行周期。

从年初就开始的裁员潮还在持续,年底了,接连有一批公司倒闭或者裁员。

我公众号读者老李在某大厂负责一个产品团队,大概 20 人的规模,对接的是公司年初开辟的新业务线。

一年过去,新业务没做起来,亏损缺口很大,加上现在公司对边缘业务和新业务实行并转关停,他的团队榜上有名。

上边下达的命令是春节后调整到位,团队裁员 30%,剩下的可以在公司内另谋出路。

“好不容易干了一年,到年底了说不做就不做了,20 多号人白辛苦一年”。

老李话语间露出了一些无奈。

这些人都是他一个个招上来的,现在又要他亲手裁掉 30%,他有点不忍心,但是又没办法。

他说团队成员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想让大家先过完年,年后再说。

“不仅是我们业务线关停,公司还有很多亏损业务和边缘业务都关掉了,事少了,人多了,裁员是肯定的”。

老李很淡定地跟我说了上面这些话。

相比老李,王哥就没那么幸运了,我跟王哥是在一场线下活动上认识的。

王哥自己是开公司的,以前在大厂做产品总监,后来和几个朋友合伙出来创业,公司现在 50 多人。

产品技术团队有 20 多个,主要是为三线以下城市的小餐饮店做收银和财务管理系统的。

公司做了 3 年多,刚开始还好,客户发展比较顺利,公司现金流也比较充沛,养了大概 20 多个销售,分布在全国十几个三线城市。

他们做的是 SAAS 产品,收服务年费。

从今年开始,很多客户都不愿意续费了,要么是被美团抢过去了,要么就是生意不好,不想续费了。

最近半年,公司现金流频繁出问题,收不来钱,又有一个团队在养着,入不敷出。

年底他做了个艰难的决定,给 N + 1 的赔偿,裁掉一部分人,首当其冲的就是产品技术团队,销售还是得保留,毕竟得继续拓展市场。

仅留下一个产品助理和几个技术,做系统常规升级和维护,他自己又做起大产品经理的角色。

王哥说:“没办法,我也不想这样,这不是没钱了么,得活下去”。

这仅是局部,也算是好的,至少还能继续活下去。

有很多小公司就没那么走运了,市场不景气,前期的投入收不回成本,又没有新的融资进来,自身业务不造血,只能关门。

很多大城市的写字楼现在空置率很高,一大批企业在这次经济下行周期里倒闭,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待业的职场人。

大环境失速,这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2.工作机会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我一直跟读者说不要轻易辞职,更不要裸辞。可还是有很多人不信,这里说几个例子吧。

在美团做数据产品的小刘,上个月辞职了。

原因是他觉得部门没有活力、领导不重视他,而且做的也不是核心产品,索性出来看机会,而且是裸辞。

过去一个月他一直在面试,学校和履历还算不错的他接到面试邀请并不难,但他明显感觉现在的面试邀约变少了。

他说一周能有一个面试就不错了,以前刚找工作那会儿,一天就有两三个邀约。

至今,他还没有找到工作。

要么就是目标公司有招聘需求但没有合适他的岗位,要么就是他看不上。

他跟我说:“现在很多公司的坑都是满的,加上前段时间裁员,新坑就更少了,估计年前是悬了”。

另外,他跟一个大厂的人力细聊,人力说现在公司卡 HC 挺紧的,只收有经验的高职级候选人,普通干活的现在一抓一大把,不缺人。

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小刘非常尴尬,他准备春节后再试试,年前就当学习调整了,准备来年再战。

我问他为什么当初不骑驴找马,他说:“估计过于乐观了”。

产品经理这个职能,现在是供给过剩的状态,尤其是过去几年,市场上涌进了大量产品经理,而且大部分都是 1-3 年左右经验的。

在大环境背景下,大公司收缩业务,精简成本,小公司搏命生存,开源节流,还有一批公司直接消失。

供给过剩的情况下,需求反而减少了,尤其是大量的供给都处于同一个阶段,竞争就更大。

5 年以上且经历过大项目锻炼的产品经理不多,市场对他们的需求仍然很大。

同样,这些岗位在公司本来也不多。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几乎已经见顶了,到今年 9 月份,中国移动互联网月度活跃用户相比去年只增加了 238 万,而去年同期的数字是 4670 万。

各个领域和赛道都有头部玩家占位,新产品的出现已经很少,不像过去 5 年,每年都有新玩家入局。

2019 年,倒闭的公司很多,关停的产品很多,新产品很少,新业务很少。

偶尔火爆的现象级产品,也是昙花一现。

创业的人少了,新产品少了,成熟公司也不再大肆扩充产品线了。

与此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存量产品经理们何去何从?

工作机会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唐韧:作为产品经理,你觉得今年过得怎么样?

3.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开始重构

如果放在 5 年前,会使用原型工具画图,能完成逻辑合理的功能设计,具备一些用户体验知识,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

到现在,这些都是基本配置,很多应届生都能达到非常不错的水平。

很多大公司都制定过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其中不乏产品设计、沟通、协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如今,这些能力模型已经不太适应当下的发展需要。

不是说不需要,而是远远不够。

我朋友 Amy 在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做产品负责人,她已经工作 5 年了,毕业后就做了产品。

平时有些强势的她,对团队成员要求很高。

尤其是对需求的把控上,她要求团队的每个产品经理必须做到了解业务、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因为他们是对接运营和业务的,平时会接到很多需求。

之前吃过亏,做了很多看似合理但最终无果的需求后,浪费了很多资源,也没有任何绩效。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Amy 就深入运营和业务团队,参与他们的工作,观察他们遇到的问题,很多需求都是由她亲自带回来的,而不是等着对方来提。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她身处第一现场,能获得无损信息,并且能还原真实问题,从而设计合理的产品方案。

Amy 说:“大部分运营和业务都是不懂产品的,但你又没法逼他们懂,更没有时间去教,所以就把自己变成半个运营和业务吧,看似花时间了,其实最后省事了”。

慢慢的,她变成了一个兼具产品思维、运营思维和业务思维的全栈产品经理。

各种问题在她那都能迎刃而解,有时候她比专门做业务的还懂业务,团队效率因此提高,也做出了成果,大家都很服她。

Amy 计划明年开始推行产品团队到运营和业务部门轮岗制,让团队的产品经理都周期性的去业务一线工作,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 PRD 机器。

“了解全貌,带着问题和目的做产品,比纯粹的无脑执行要好得多,未来不懂业务的产品经理,将很难有生存空间”。

这是 Amy 的原话,我深表认同。

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十年,基础设施被重构,对应的用户习惯和行业生态也被改写。

从最初的工具型产品开始,那时候只要把功能和交互体验做好就是好产品,放到市场上就会有很高下载量。

如今,互联网产品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如果不懂行业、不懂业务、不懂运营,很难把产品做好。

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已经开始重构。

刚工作 2 年的西北男孩小张,他以前学统计学专业的,在北京读书,毕业后就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

从实习生做起,2 年时间就成为公司产品团队的核心成员,手下带了 2 个产品助理。

他们公司也是做互联网医疗产品的,有次他找我聊了一下午,全面的分析了他们公司的业务和产品。

我惊叹一个刚毕业 2 年的新人能有如此完整而全面的思维体系,把业务理解得很透,而且也知道产品该如何找切入点、以及未来规划在哪里。

可能他没有系统的方法论,但从他自己平时做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做事的关键路径。

我一直认为,不是先有方法论才能做事,而是把事做好了就自然有了方法论。

“不依赖于业务,又优先于业务”。

这是小张当时讲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

跟业务结合比较紧密的产品,如果不想变得被动,就一定得优先于业务。

只有建立起业务全景图,才知道问题出在那个环节,对上下游的依赖和影响是什么,以此才能做出合理的产品决策。

小张就是感知到了这个核心差异,才在同组竞争中胜出的。

因为刚入职那半年,他发现做决策的都是业务部门,产品团队很被动。

后来他深入学习和了解了公司业务,并且只要有业务会,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他都去旁听。

有时候业务复盘到很晚,他也都全程跟着,做了很多笔记,不懂的再回去查或者找人问。

半年时间,他就比公司大部分产品经理都懂业务,而且领导特别信任他,很多重要的工作都愿意交给他。

除此之外,他对增长感兴趣,业务实践研究了很多案例,并结合公司业务和产品制定了一套增长策略。

在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中,他实现了新增用户 3 万,DAU 提升 1.5% 的业务结果,获得了当月的优秀员工奖,还额外获得了奖金 2 万。

以前,产品经理把东西做出来就可以了,需求、信息、决策都可以来自于老板和其他相关方。

现在,产品经理不仅要把东西做出来,还得做成,得学会自己收集信息、分析处理、做出决策,并拿到结果。

业务思维、运营思维、增长思维、技术思维、产品思维其实不是相互独立的,是相互融合贯穿,能运用在产品工作的每个环节。

还处于功能设计阶段的产品经理,如果不加速成长,未来会很不好过。

4.加班和离职就在一念之间

大部分产品经理都处于严重加班状态,不说 996,9105 基本是常态。

深夜的北京西二旗和深圳南山科技园,除了忙碌加班的程序员,也少不了苦逼产品经理的身影。

白天开会(si)沟通(bi),晚上加班做方案写文档,永远做不完的需求,永远排不完的期。

好不容易做好的规划,老板和业务一变,又得推翻重来,很多人曾经都有过甩手不干的冲动。

但一想每月的工资,又按捺住躁动的内心。

S 在一家做跨境电商的公司工作,职责是营销线产品经理,每天少不了和业务打交道。

白天开会讨论,晚上留下来写文档,领导是销售出身,不懂产品,经常被业务几句话教唆就要改产品。

这弄得 S 十分被动,好几次加班到深夜的他都有离职的想法。

但想着每月 1 万多的房贷,他还是收回了心,踏踏实实做方案,继续投入磨人的工作。

他说有想过离职换工作,但现在市面上机会确实不多,有试着投过几家,但最终都没有反应。

他也找朋友帮忙内推过,但大部分都说目前没有招聘需求。

他说做他这个领域产品的,有很多最后都转型做业务去了,一直做产品比较苦,没有话语权,做业务至少还有主导权。

每天不断的沟通、协调、项目跟进,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方案,上班和加班似乎已经没了界限。

做好一款产品真的很难,过去很难,未来只会更难。

做产品,需要补齐各种知识短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新东西,才不会掉队在一浪又一浪的新人后潮中。

之前我在京东带过一个 94 年的产品新人 Allen,人很聪明,大学就开始创业,做产品也很有天分,就是性格比较着急,毕竟年轻。

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与合作方一言不合就开怼的情况,但思维比较清晰,执行力也很强。

有好几次,碰到一些问题或者不爽时,就告诉我要离职,觉得受不了。

虽然有玩笑的成分,但这也是大部分产品经理的现状,有谁做产品是天天舒坦的。

但每次开导过后,看着他一点点把方案做出来,把需求一步步推进,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对于他来说,加班是其次的,不爽也是其次的,感受不到价值和成长才是最关键的。

人无完人,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闪光点总比盯着别人的优点强,这也是激发人潜能的必备前提。

在京东,我和 Allen 合作搞定了很多难啃的项目,虽然过程痛苦,但过后更多的是收获。

听闻他年底有机会晋升,在此祝愿他心想事成。

很多产品经理都是每天打着鸡血上班,晚上身负重伤回家,第二天重复第一天的过程,在身心备受折磨下匍匐前进。

能扛下来的,进步神速,扛不下来的,要么选择了离职,要么转移了阵地,都在一念之间。

有句话说,“那些杀不死你的,必使你强大”。

5.存量时代,竞争才刚开始

现在产品经理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市场上是不缺人才供给的。

但产品经理又没有专业的培养体系,所以成长和能力评判处于没有统一标准的无序状态。

大学没有产品经理这个专业,大部分企业也没有专业的培养体系。

我以前想过到底什么专业最适合产品经理,思来想去,原来我自己的本科专业最适合,就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这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管理工程下设的二级学科,学习内容包括了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财会、市场营销等。

做了产品后才发现,原来以前大学没怎么学好的专业课程,现在其实都能用上,有点小后悔。

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基本都是靠工作中的实践慢慢成长,工作中老带新的模式基本就是主流。

市面上关于产品经理的书和课程越来越多,但做好产品不是靠几本书和几堂课就能搞定的。

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选择从事产品经理的职业,同时又有一批职场人选择转型成为产品经理,同一维度的竞争很激烈。

3 到 5 年的产品经理,需要通过优质的项目来加速成长,要不很容易遇到进阶瓶颈。

但优质且有锻炼意义的项目本来就少,所以大部分成长期的产品经理在这个窗口期就卡住了。

有的能通过切换项目实现进阶,有的就坚持不下去选择了转行。

我朋友林哥在去年离职之前做了 5 年产品经理,一直做的是面向政府的一些产品项目。

刚开始还有些兴趣,越往后越觉得没长进,用到的产品技能大部分都是在前两年学会的。

之后就一直吃老本,toG 的项目核心又不在产品层,所以他看到了明显的瓶颈。

再三思考后,决定转行。

这一转,跨度还挺大,从一个产品经理直接转行开起了餐厅。

他靠这几年的一些积蓄,回老家租了一个店铺开了个火锅店,按他的说法,要用做产品的心态和思维来做火锅店。

还真别说,半年过去,开了两家分店,生意红火。他说照这么下去,明年赚个一两百万不成问题。

他说离职前,月薪还不到 2 万。

走了的另谋生路了,留下的还在继续奋斗。

我之前在京东的同事娟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京东的医药产品一点点从零做起来,付出了很多。

她小孩才几岁,每天加班到很晚,孩子放在公司幼儿园,放学后她抽空接小孩回家交给父母后又跑回来上班。

她刚过来做医药产品时,之前没有任何相关经验,起初很困难,但作为一个内蒙女汉子,她坚强扛下来了。

现在,京东健康旗下有几款产品都是她从零开始参与过的,对医药、互联网问诊和供应链相关的产品都很熟悉,已然成为一个行业产品专家。

我在京东那会儿,她凭着对京东内部系统的熟悉,也给我提供过很多帮助和支持。

我离开之前跟她聊天,按照她自己的规划,再努力奋斗几年,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专家,以后不管是继续做产品还是做咨询顾问,心里都有底,祝福她。

这种选择扎根于一个行业和一个领域的人,只要勤奋肯干,就有机会成为对应领域的专家并跻身头部。

存量时代,不再比拼基础能力,而是靠行业和产品,靠扎根和纵深。

时间是最好的度量尺,未来的产品专家都是业务专家,也都是行业专家。

只学皮毛、不愿扎根、期待速成的产品经理,未来会越来越不好过。

写在最后

2019,产品经理不好过,但仔细一想,产品经理又何曾舒服过呢!

既然选择了做产品,那就是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容易走的路。

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产品经理,那就是选择了一个难以登顶的角色。

纵有千军万马,我自奋力向前。

2020,希望善待每一位产品经理,也祝福每一位产品经理!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product/27079.html

(2)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12-30 13:22
下一篇 2019-12-31 16:16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