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专题分析之后往往会有很多落地项,在落地项的基础上,很多时候要进行 AB测试。今天我就讲下 A/B 测试。

本课时内容分为三部分:

  • A/B 测试介绍;
  • A/B 测试注意事项;
  • A/B 测试案例。

A/B 测试介绍

A/B测试概念

我们先看下 A/B 测试的介绍。我这里直接借用百度百科的定义,然后在官方定义的基础上阐述说明。

A/B 测试是为 Web 和 App 界面或流程制作两个(A/B)或多个(A/B/n)版本,在同一时间维度,分别让组成成分相同(相似)的访客群组(目标人群)随机的访问这些版本,收集各群组的用户体验数据和业务数据,最后分析、评估出最好版本,正式采用。这里面 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组成成分相同的访客。这说明用户群一定要一样,这个是在做 A/B 测试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比如 A 组的用户明显要活跃于 B 组的用户,那最后 A 的数据肯定要比 B 好。

第二个是同一时间。A/B 测试对比的时候,一定是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对比,否则就没有意义。因为在时间因素上,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一定要是同一个时间段。我后面会举一个日常大家容易犯错的例子。

第三个就是用户体验数据和业务数据。在做 A/B 测试时,都要提前搭建好 A/B 测试的整套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肯定是业务数据分析师去跟进。

这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实际上 A/B 测试时通常有几个版本,然后每一个版本只有一个变量的变动。然后在变量变动基础上,在同一时间然后让一些用户流入进来,然后看各个用户最后的体验数据或业务数据,最后看哪个版本比较好。

A/B 测试的整体流程一般是分为以下几步:

根据数据分析得到某建议项。很多算法同学每天也做大量的 A/B 测试,但效果往往都不太好。因为很多时候算法同学都是在凭感觉在调仓,不是说不对,只不过不是特别精准,最好是根据数据分析得到某建议项。

有了建议项之后,产品经理直接就落地了吗?并没有,落地一般要通过 A/B 测试。

根据某落地项,研发和设计人员进行开发设计(往往是先设计,然后再丢到 A/B 测试平台里面跑数据)。

研发人员数据采集,这一步现在基本都是自动采集数据,所以一般就不用管。

分析师跟进 A/B 测试效果,当显著性在 95% 以上并且维持了一段时间,实验就可以结束了。

整体节奏要按照灰度、5%、10%、20%、50%、100% 来控制。灰度是什么意思?通俗讲就是小版本。比如我们是一个千万量级的 Apple,灰度代表 5~10w 这样的一个水平。

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节奏,我解释一下。比如当你发现某一个优化项好像还可以,然后你直接对版本进行优化。万一这个版本改过之后,数据不太好,比如说降低了 20% 的用户活跃度,这时候就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做 A/B 测试的时候,一定是先灰度,采用一小部分用户。当我们灰度测试效果不错时,我们再放量,比如说放到 5%,当 50% 也不错的时候再放到 100%,总之一定要控制节奏。目前 A/B 测试,业界都是一套 A/B 测试平台,大公司可能会自己研发,小公司自己购买即可。

常见的两种A/B测试类型

1. UI 界面型

以墨迹天气 App 为例,如图所示。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这里放了一个小人,以小人为例,在产品设计之初,要不要增加一个小人只是一个想法,而这个必须要经过 A/B 测试才能决定要不要实现。因此 A 版本没有小人,B 版本有小人,结果是 B 版本的数据比 A 版本要好,所以最终都有小人。这里提示一点,所有的设计师都要有 A/B 测试的思想才能更棒,往往你认为好看或者好用都不是很靠谱。

2. 算法策略型

针对用户的内容推荐,以小红书 App 为例。当新用户下载完小红书,然后进行注册之后,就会发现有一个新区域需要用户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图所示。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当用户选择完感兴趣的内容之后,小红书会用自身的算法给用户在首屏做推荐,这个时候也是很讲究的。比如 A 策略就是 100% 的兴趣预选,你选什么,我在首屏我就给你推什么。而 B 策略就是你选什么,我推的 80% 的内容是兴趣预选,剩下的 20% 是我随机分发,或者推荐一些热点的内容。这两种策略很不一样。

那么到底是 A 策略好还是 B 策略好呢,A/B 测试后,比如说 B 策略要明显好于 A 策略,那我们接下来就可以针对新用户先试用 B 策略。实际上对于任何一款个性化内容的 App,给用户的推荐都涉及大量的算法策略型 A/B 测试,这里不一定就只是 A/B 两个策略,很可能还有一个 C 策略。还有一点,A 、B 两组的样本都要在 10w 以上才可以初步看数据。

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严格模式下,所有的专题报告落地项(除了明显的 Bug 修复和明显的用户体验)都要靠 A/B 测试展开,然而分析师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

举个例子:2 个月前,产品上线了短视频功能,2 个月后,大盘略涨(之前是略跌趋势),短视频和非短视频的数据增加也明显,现在短视频业务方希望分析师能量化出——大盘的上涨主要是因为短视频带来的。

实际上这种问题非常头疼,因为你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往往一些分析师的思路就是选同一批用户,然后对比这一批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前后的数据。那么这实际上就违背了我们前面的原则——同一时间。真正的 A/B 测试一定是同一个时间维度,你这里既有前又有后,时间因素上说不过去。所以针对这种问题,实际上确实只能靠 A/B 测试解决,但在当你准备上线短视频功能时,你就要开始做 A/B 测试,而不是说等数据表现很好时,你才想起来这件事,这就太迟了。

A/B 测试注意事项

站在数据分析师的角度去看,A/B 测试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A/B 两个组是否真的相同——虽然研发负责搭建,但分析师要知道大概原理;

策略是否生效——研发说进行了 A/B 测试,但分析师要去抽样看;

A/B 测试评估指标体系——要在 A/B 测试之前,就与研发沟通好看哪些综合性指标;

多观察几天数据——往往前几天数据可能有点问题,一般 3 天后数据才可正式使用;

A/B 测试的存档规划——所有 A/B 都要文档化,方便后续找增长点。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1. A/B 两个组是否真的相同,只存在一个变量?如下所示。

  • A:001 002 003 004 005
  • B:001 002 003 004
  • C:001 002 003 004 006
  • D:X Y 001 002 003 004

其中,A,B,C 是可以做 A/B 测试的,但是 D 不行,一定要确保只有一个变量,然后通过最终数据来看这个变量是正向还是负向效应。实际工作过程中,研发可能会说只有一个变量,但还真不一定,所以分析师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可以把 A/B 两个组的原始日志中的分组标志抽出来,看下有无问题。由于每周都会有大量的 A/B 测试,所以一定要保证 A/B 两组只有一个变量不同。

2. 策略是否生效

工作中常见这种现象,产品经理根据分析师的专题报告落地项 X,然后进行某个 A/B 测试,研发也进行了 A/B 测试,最后发现效果不明显,此时所有人都觉得 X 优化项没用,也就没有多去做更多尝试。

这时候分析师一定要去对 A/B 组进行抽样,看 B 组(实验组)的用户是否真的上线了 X 优化,验证策略是否生效。A/B 测试系统本身就很复杂,出问题是非常正常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很了解内部详细原理,但是要知道有没有明显问题。

3. A/B 测试评估指标体系

在 A/B 测试之前,就要考虑好最终要有哪些指标来评估效果,最好是能设计出一套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后续做实验直接看报表数据即可,不用每次单独建表。比如,我们可以是这种格式,如下图所示。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报表格式包含实验策略、用户数、时间周期、次留、时长、点击率等因素,这样以后就很方便。

4. 多观察几天数据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以上述图表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前 3 天(7月 1 号到 7 月 3 号),实验组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还差一点,或者说就是处于一个波动状态。而在 7 月 4 号到 7 月 7 号之后,实验组的数据明显要好于对照组的数据,所以一定要多观察几天数据。

很多人做 A/B 测试,发现前面三天数据不好,后面就不看了,这是不可以的。我们好不容易出来一个落地项,又好不容易推动各方资源去做了一个 A/B 测试,最后你看的时候就很马虎,这就很不应该。所以要多观察几天数据,一般是 4~10 天,一周左右的时间即可。

5. A/B 测试存档

分析师要定期复盘做了哪些 A/B 测试,以及它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这就是落地项的闭环。为什么这一页我要单独拿出来,是因为分析师在述职报告时,又或者是跟业务方同步最近做了哪些事比较有意义时,分析师就要把 A/B 测试的效果讲出来。这里就建议采用 5W1H 方法来管理A/B 测试。

比如,A/B 测试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测试?测试时间周期是什么时候?测试负责人是谁?预期效果是怎样?实际效果又是怎样。如果实际效果不好,甚至可能还要写出大概是什么原因。文档是数据分析师日常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定要标准化,规范化。你可以写得非常详细,非常易懂,这样业务方每问你一次,你直接丢他一个链接即可。

A/B 测试案例

Netflix 海报案例

我们看一下 Netflix 的一个案例。Netflix 在 2013 年做过一个实验,用来研究不同的海报风格对观看者数量的影响。当时他们就以《The Short Game》电影为例,设计了三个封面,如下所示。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后来发现第二张图的观众量要比第一张图高 14%,当有这个结论的时候,他们就很兴奋。后来他们就开发了一套 A/B 测试系统,能够自动将具有相同背景,包括你的长度、宽度、剪辑、装饰、标题等元素的图像组合在一起,拼成一幅海报,然后分别测试用户对每张海报的点击转化率和后续行为。

像《驯龙高手》这部电影,他们发现用户很喜欢第二张图和第三张图的封面。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而对于《我本坚强》美剧发现,如下图所示。当用户有面部表情,比如最后有一张比较好的面部表情的时候,用户也是非常喜欢的。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在这些海报实验的基础之上,他们总结出以下论点:

出现面部表情,更容易引人入胜;

使用反派形象更容易点击;

海报人数不要超过 3 人;

同一个海报,在不同国家的偏好完全不一样。

其他案例

墨迹天气,如下图所示。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大家会看到右上角是一个分享按钮,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按钮时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按钮是小三角形少了一条边的那种形状。而墨迹天气,它竟然是这样一个标志,它最后采用的一定是 A/B 测试后的一个效果,这个确实要比那种形状要好。

滴滴,如下图所示。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当你打开进去时,你会发现头像那里实际上是有一个小汽车的图片。他们肯定也是做了同样的 A/B 测试,通过测试得出有图片的用户体验确实要比没图片的好。

今日头条里面的广告位,如下图所示。

AB 测试:AB 测试的效果监控

这种广告位放在第几位效果比较好呢?这里是放在第 4 位,其实这种也是通过 A/B 测试得来的。理论上肯定是越往前越好,但是你这个时候越往前,可能用户的体验感越差。

这些案例实际上都是商业化和用户体验的平衡,拿不准的时候就要去做 A/B 测试,而不是说靠感觉。

案例思考

最后就是我的一些思考, A/B 测试会涉及三方:设计师、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师一定要跳出传统的设计思维,在这个基础之上,要多去看一些 A/B 测试增长黑客的书。在做设计时,你要把你所设计的任何细节(比如界面的优化)跟最终的 A/B 测试挂钩,然后看功能效果。设计师本身并不是设计完就不管了,你自己也要去看数据,这样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效果上都会有很好的提升。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光凭直觉是不靠谱的,A/B 测试的闭环能够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用户。同时要通过 A/B 测试总结出用户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策略和界面,然后让 A/B 测试自身完成自我迭代。

对于数据分析师来说,大多数改动都不会带来大福效果的提升,A/B 测试的效果往往都是略好,所以要持续迭代。如果某一个 A/B 测试,它的实验效果非常好,比如说实验组比对照组它的 CTR 提升了 30%,这时候分析师就要非常小心,是不是实验本身有问题。分析师在做这件事时,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同时专题分析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定要越来越深入。当你通过 A/B 测试得出了一些结论,这表示你已经越来越了解用户,越来越了解产品。那么当你再做专题分析时,它的质量就越来越高。

最后请举出一个你身边的 A/B 测试例子,可以是你参与过的,又或者是你听同事说的,说出你的感受和疑问,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product/60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3-10 11:43
下一篇 2022-03-10 13:24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