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你是否在打开QQ、微信后,看到满屏的小红点,在强迫症的趋势下必须把它们全部消掉才感觉到能正常使用,针对社交类型的产品,我们也许愿意一一点开、逐个消除,但对非社交产品来说,很多小红点一无是处,点开纯属浪费时间、不消掉着实看着不舒服。

现实世界中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不管应用中有多少小红点都能做到“不管不问”,有需要时就点开对应的一项,对其他的直接无视;另一种是不把小红点处理干净就会原地“爆炸”的人,这就好比一觉醒来,发现脸上长了几颗痘,不挤掉浑身难受。

在笔者看来,小红点不管是为了消除而消除、还是为了将用户吸引到某处,这都是在利用设计手段为产品带来价值。作为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是如果降低或打消用户被小红点支配的恐惧、用户是否会跟随小红点的指示而产生转化,今天就来跟大家一起唠唠。

一、小红点的前世今生

1. 用户会“喜欢”小红点吗?

“强迫症”是指人们天生的对事/物的不对称、不和谐产生厌烦心理,并且打心底想要去消除这些“错误”,小红点正是利用了这一人性的弱点而成为了一把营销人手中利器。

那么用户真的会“喜欢”小红点吗?稍微查看一些资料就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教我们“如何消除小红点”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应用被迫上线的“一键消除”操作。另外,据公开资料显示,在用户卸载APP的原因统计中,“消息提醒”名列前茅,这其中,小红点定然有着莫大的功劳。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事实证明,用户对小红点真的喜欢不起来,可有没有想过,一旦没了小红点,朋友发来的微信消息不能及时看到、爱人发来的蜜汁短信没无法第一时间回应、钉钉上领导发来的工作任务都没能按时完成、线上购物的快递包裹被人直到顺走了才想起去找、等待打折购买的商品也跟你无缘……不巧不成书,当自己没有碰到损失就想不到小红点还有用处。

用户对小红点可谓是又爱又恨(表面上恨大于爱),于是产品只要将其放在某些功能入口,用户要么无视它、要么刻意消除或点进去一探究竟,不管如何,站在产品角度目的就此达成。强调一点,别因为用户不得不接受就毫无底线的干扰用户,必须要在产品需求和用户体验上做到平衡,尽量想办法降低用户的抵触心理,不要天真的以为有了第一次就有很多次,没准这就是用户最后一次使用。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2. 小红点的发展历程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APP中几乎都有小红点的身影,它已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变的密不可分。那么,这些随处可见的小红点最初到底从何而来,先来了解一下小红点的起源。

关于小红点的发源地虽然众说芸芸,但其中有一个较受大众认可的说法,那就是小红点最早来自于黑莓手机系统。2009年,黑莓推出9700系列,所搭载的黑莓系统使用了带“*”号的小红点,到了2013年,Apple公司注册了相关专利并在iOS系统中使用小红点,从此,Apple成为最终赢家、并在iPhone中将小红点发扬光大。

iOS设计指南中,在推送通知方面对小红点的使用有明确的规范说明:每个通知都包含一个应用名称、APP图标及一条消息,通知的到来伴随着声音提示、小红点即会出现在图标的右上角。随后,Android也采用了小红点的这种视觉表现方式,以至于后来用户逐渐习惯了这种设计,小红点也成为了各APP的通用设计规范。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3. UI设计中的小红点

小红点是大家最通俗的叫法,在UI设计中还有一个名称叫徽标(Badge),它指的是出现在图标或文字右上角、可带有数字或文字的红色圆点,小红点的出现则意味着有新内容或待处理的信息,其目的是为入口导流,起到引导用户操作、增加点击量的作用。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4. 深度了解小红点

小红点作为消息提醒的一种方式,并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看到的视觉设计问题,它真正是一个产品营销策略及如何调度用户注意力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时要有敬畏之心,切勿乱用/滥用小红点,需要在产品的长期运行中不断寻找合理的契机再伺机而为,毕竟用户体验与产品利益挂钩。

用户对不同类型产品的消息提醒,其投入的精力成本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对QQ、微信等即时通讯类产品消息的处理效率可以说是非常高,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是列表中的好友发来消息,有很大的概率立即点开回复,甚至在没有小红点的情况下也会去检查会话列表,以防有什么消息被漏掉;而抖音、快手这种内容型产品明显不一样,基于产品本身就没有那么强的诉求,一旦消息过多影响内容浏览就会让用户产生反感,直至忍耐度降低,就算熟人发来消息,大多数人都没有立即打开、即时回复的欲望。

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的是:适合其他产品内容提醒的小红点设计、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产品。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一味追求「高打开率」的小红点设计在短期内或可满足产品需求,在用户心中,不会刻意在乎小红点的多少,真正关注的是这个提醒是否跟“我”有关,如果产品不懂得节制,仅依靠“红点”的堆积来时刻吸引用户注意力,时间一长用户就会麻木,可能直接忽略掉小红点或因为不够专注而遗漏掉与自己相关的内容。所以在设计小红点之前,需要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小红点的属性、使用场景及设计原则,然后酌情使用。

二、用户为什么会处理小红点

1. 打破信息自身的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任何内容都是没有小红点的,一旦某个地方突然出现小红点则意味着信息发生了变化或出现了异常,极度破坏原本信息的平衡,用户在本能反应的驱使下可能会不由自主的点开,消除红点或者一探究竟,不管如何,小红点诱发用户点击的目标就完成了。

2. 破坏周边环境的和谐

「相似性」原理告诉我们:共同视觉元素的物体看起来更有关联性,我们倾向于将看起来相似的对象视为一组或者一个模式,例如用颜色、形状,大小,方向以及纹理等视觉元素,共同组成相近的样式。

小红点的出现就严重破坏了周边的平衡、以及画面的和谐,让其中的某个内容变得与众不同并快速引起用户重视并诱发用户的点击行为。利用此种方式达到目的的还有如底部标签栏引人注目的「发布」按钮、金刚区的某个动效icon…

3. 给用户带来不适

具有强迫症心理的人都明白,他们喜欢追求极致的完美,对于不和谐、不对称的事物会产生厌烦心理,并且会试图去纠正这些“错误”。小红点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个弱点,通过打破原本信息平衡,给用户带来不适,让用户主动点击并消除它,业务导流的目的也就此达成。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三、小红点设计三要素

小红点的天然使命就是为用户提供明确提醒,它可以是系统强加给用户的(功能/内容更新)、也可以是用户之间被动产生(对方发来的消息)或因用户自己的主动行为产生(操作结果反馈),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它必须符合用户固有认知以及具备很强的可视性,这里我们可以从小红点的色彩、位置、形状三个方面来了解。

1. 色彩:为什么是红色

设计师都知道,红色会有一种危险、警示的感觉,并能与其他信息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容易引用户起注意,所以小红点使用了高亮度的红色用以吸引用户注意力,促使用户去点击。

如下图所示,在不同颜色的徽标中,你是否对小红点情有独钟?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当然,也有一些产品将其他主题色用在圆点徽标中(国外产品居多),在视觉上显得与众不同,不过这也只是在少部分场景中用到,并非都统一成了主题色,且这跟产品想传达的信息权重、用户群体及内容属性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对这一块拿捏的不是特别准,建议不要尝试,小红点虽然很大众化、很普通,可至少不会出错。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2. 形状:圆形的优势

相较于圆形,没有任何锋利的边缘及棱角,它本身的简洁性能让界面看起来更和谐、对用户更友好,且能将视线聚焦至圆的中心点,对于凸显圆形当中的文本再合适不过了。

设想一下,如果小红点用的是三角形、矩形或其他奇奇怪怪的形状,你看到后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一些文本内容稍多的小红点会使用圆角矩形(长方形),通过将圆角值调到最大,依然不影响使用,不存在任何棱角的圆角矩形,用户看到后的第一感觉是近乎椭圆形。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3. 位置:唯一的右上角

大家所看到的小红点绝大多数都是在元素的右上角,前面讲到过,小红点主要用于消息提醒,所以必然要依附于某个主体信息、作为辅助提示的存在,我们把主体信息看作一个整体(物体),那么它的中心点和四角存在不同的力场,会对用户产生不同的吸引力,下面将用排除法帮你找到小红点最合适的位置。

首先,为了不影响主体信息的识别性,直接排除小红点出现在元素中心位置的可能;

其次,在尼尔森的用户阅读视线模型中说过,用户浏览信息的视觉动线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小红点既然是辅助信息,放在元素左上角就会喧宾夺主,不太合适;

再者,因受到重力的影响,如果小红点出现在元素的左下角、右下角,总有一种向下倾斜的感觉,明显也不合适,这就是为什么倒三角“▽”总感觉立不起来、有种要倒下的感觉,而正三角“△”却能保持平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最后只剩下右上角,虽然笔者也无法说出放在右上角的好处,甚至同样会对画面造成一定的破坏,但与出其现其他位置相比,右上角的劣势没那么明显,不管是出于产品需求、还是视觉体验,用户的接受程度自然会高一些。

(PS:不要去玩那一套,为了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就使劲吹嘘正面、或拼命抹黑对立面,小红点放在右上角与其说明好处,倒不如说是别无选择)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有时候,我们在元素底部也会看到类似小红点的存在,例如头像下方的VIP标记、右下角的性别提示(女:小红点)、用户在线状态等,这些只是信息组合的一种方式,并非小红点。需记住一定,小红点的使命是传递新的消息、引导用户点击,用户一旦操作,小红点的目的就此达成、即刻消失。

四、应用场景及视觉表现方式

很多产品都会不停的更新迭代,其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为了提升用户对相关内容的点击率,于是小红点就被运用在了各个业务入口。因为使用场景及内容的重要程度不同,小红点也衍生出了几种不同的形式以满足对应的使用场景,笔者在这里作出了整理归类,分别对以下三种常见的样式进行分析。

1. 纯红点

纯红点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它的出现意味着“有新的内容、新的消息”,是一种较为轻量级的提醒方式,引导用户进入更深的层级或打开特定内容,从而达到增加点击量、提升业务曝光率的目的。例如:圈子有最新动态、APP有版本、功能有新增内容等。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2. 红点/数字组合

相较于其他方式,这算是最强的红点提醒了,这种方式由纯红点演变而来,大多使用在与社交相关的功能模块中,通过红点加数字(具体数量)的消息提醒,吸引用户注意力,辅助用户获取更多信息并快速做出判断。例如:会话列表的未读消息、系统消息通知等。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3. 红点/文字组合

常用于运营活动场景中,通过“免费、热门、新、New…”等较为热门的文案,对用户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基于大多数用户的贪小便宜心理、猎奇心理等,促使用户产生强烈的点击欲望,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五、提升小红点价值的小技巧

1. 确保清晰的路径导向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应用,在投放红点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每个层级的合理性,让所有页面的信息层级能够串联起来,确保用户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导向。

在一些体验较差应用中,点击小红点跳转至对应的页面后、却找不到与小红点相关的内容,直接导致了信息断层,用户根本不清楚产品到底想提示什么,返回到上层页面后,小红点依旧无法消除,这时候用户只能是一脸茫然,甚至一度吐槽、产生反感。

针对初/中的设计师,如果产品的功能信息繁杂、层级很难理清,可以尝试从小红点内容的最终级页面逐渐向上一层推导,这样做便于每个页面的小红点层级关系能很好地继承起来。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2. 匹配用户价值

对于小红点的投放,不能一味的图“更多、更大、更有吸引力”这种为了投放而投放的自嗨,必须要让当前内容与用户价值相匹配,才能起到小红点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App上的小红点,让用户的触达率大幅度提升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product/80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9 14:59
下一篇 2022-09-29 15:04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