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日行千万里,大概就是说的「星球研究所」的日常。
这个被读者称作“公众号里的BBC”的自媒体,平均10天更新一次文章,内容像一本国家地理杂志,只关心地理、历史和宇宙。
图源/NASA 选片/星球研究所
不仅每篇都是10w+,而且来要转载的都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这样的超级大号。最多的一次,有700多个人先后申请转载。
《什么是成都?》
《什么是河南?》
《什么是中国?》
……
这些介绍中城市、省份、国家的文章,或许也曾撩起过你家乡自豪感,产生转发的冲动。
很多粉丝以为这是一个由地理爱好者业余运营的公众号,实际上这个号背后是一支9人组成的团队。
所长是北大毕业的耿华军,在出版行业有多年沉淀的他,一直在用出书的速度和要求制作公众号文章。平均10天才做一次更新。
这样的内容生产方式,在争抢注意力的微信平台,让星球研究所显得有些佛系。
佛系的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既不日更,在文章里也不会自降姿态和读者套近乎,更不会为了传播,用情绪和故事去拼凑内容。社群运营方面,只有一个小而精的“秘密组织”,都是地理控、或者是互动多及有想法的读者朋友。
今日头条出了名的需要夸张标题才能有传播量,他们也不按照规则迎合,照搬过去,好几条阅读也会上万。而在知乎专栏里,一些充满挑衅的评论,他们也不会去争辩,只是记下问题,不断修正自己。
为什么如此佛系?
原因是,在星球研究所,如何生产出好内容才是王道,其他的事情并不那么重要。
正如其公众号介绍所说,“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星球研究所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诞生。
所长耿华军就是“狂热”的地理控,从学生时代就喜欢阅读各种地理知识,从未间断。
研究员中的风沉郁和朱亚琳,一个是兰州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的硕士,另一个则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两人都是专业出身。除此之外还有一支专门负责图片收集和处理的视觉团队。
团队成员们不是极其热爱地球,就是热爱风光、摄影,对于美他们都有独到的见解与追求。
热爱,是这个团队团结的核心。“我们团队有两个处女座,一个摩羯座,还有一个天蝎座。”在研究员宥希看来,他们团队的每个人做起事来,也都是天生的细节控。
文章的配图的来源,是1500多个摄影师心血内存,并且星球研究所还会从中以200:1的比例挑选图片。
当然,投入最多的还是整个内容团队的心血。星球研究所的头条,基本需要团队半数以上的人通力合作。在正式开写之前,每个人都要进行背景阅读。
之前那篇刷屏300万的《什么是成都?》,研究员朱亚琳就读了涵盖人文、地理、历史多个维度的书,包括《成都通史》《巴蜀移民史》《成都街巷志》《四川人口史》……
而宥希在参与制作《冰川如何塑造班夫》一文时,因为大量、密集的阅读资料,以至于睡觉都梦见自己身临从未去过的班夫冰川之中。这个94年的姑娘,只在星球研究所待过一年,地理文化知识就得到了迅速的扩充。
当然他们也会追热点,做“什么是……?”系列的时候,他们会对城市做调研,用百度指数搜城市热度,在网上搜寻哪座城市正在因为热点成为话题中心。
然而,他们却不会因为追热点,而乱了节奏,产出不好的内容。去年九寨沟地震,很多自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以各种角度蹭热点。
但对于这种强关联度的话题,星球研究所却隔了4天才发布,“我们当时是真的狠下心来,想要认真的把九寨沟是否会消失这个问题弄清楚,况且 ,这也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极致的态度产出了极致的内容,继而收获了一大帮忠实的读者。
“有一些粉丝特别让人感动,白天在外面收到推送后,会先收藏,然后晚上回到家,洗手,开灯,静静地坐下来仔细阅读,对他们来说,阅读我们的文章已经成了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
随着公众号影响力越来越大,星球研究所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在2017年初拿到了一笔300万的融资。
目前公众号的收入主要以广告为主,即便同样是接广告,星球研究所为了保持调性、不伤害读者,只接风格近似的品牌,而广告内容也会进行专门的定制,让读者看到的同样是优质的内容。
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星球研究所会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待流量,保持佛系运营的态度。
虽然星球研究所的模式难以复制,但它的存在却给众多新媒体人思考,流量需要快、惊、奇的资讯,而想要获得真正忠实的粉丝,内容仍然是王道。
文:kikis@馒头商学院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cgo/product/9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