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预售首日的彩妆TOP20榜单上,一个名为“blankme半分一”的国货品牌,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该品牌与花西子一起,是唯二进入预售TOP10的国货彩妆。
图源:天猫大美妆
有意思是,虽然这一品牌在天猫上最大的官方店,名为“blankme半分一海外旗舰店”,但这个品牌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自我介绍却是“专业底妆 来自上海”。据该店客服介绍,blankme半分一为中国品牌,因采用的是海外供应链,所以在天猫为跨境销售。
今年7月,blankme一条主题为“上海的美,半分归于城,半分归于人”的短片,也高调指出,品牌来自上海。
事实上,blankme不是首个与“上海”深度捆绑的品牌。此前,自然堂姊妹品牌美素,就在品牌logo中加上了“SHANGHAI”;上海家化旗下的高端品牌双妹,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SHANGHAI VIVE”。
图源:品牌官网
约四五年前,许多消费品品牌为了和法国、日本等海外国家扯上关系,让品牌显得高端,仍在使用“先在国外注册品牌,然后到国内生产销售”的操作,但近几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却开始以源自中国为骄傲。
从急于和“中国”摆脱关系,到以“来自中国”为荣,中国消费品品牌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曾经一度屡试不爽。
品牌只要贴上与“外国”相关的标签或元素,不管是不是真的在国外生产或销售,就能在品牌话语权和售价上,与国产品牌拉开巨大的差距,这是一众本土品牌选择以外资血统来包装自己的主要原因。
但近些年来,这种“假洋鬼子”式的操作,却越来越行不通。因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消费者的信息越来越对称,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底裤被舆论扒的干干净净。加之,产品质量不过硬,使得它们过往的“小九九”无处遁形。
比如以极具辨识度“外国老人形象”为视觉锤的慕思床垫,早期的宣传中,一度有“法国皇家设计师”“源自1868”等字眼,让许多人误以为这是一家国际设计师大牌。直到慕思股份上市前夕,证监会对这位老人形象向其发问:Timothy James Kingman(老头名字)和公司的关系是什么,公司产品是否涉及虚假宣传,才使得慕思股份是中国东莞本土企业、广告中外国老人只是模特的事实,被广泛知晓。
图源:网络
不过,借助这种“洋品牌”形象,慕思股份早已赚的盆满钵满,产品零售价、综合毛利率始终居于行业上游。
同样因为“假洋鬼子”身份被揭穿的,还有近两年凭借直播带货走红的康巴赫锅具。此前,央视新闻揭露,康巴赫在其官网和对外宣传资料中,长期以“德国高端厨具”作为核心卖点,但实际为浙江企业生产,产品上市时间也早于海外商标注册时间,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品牌。
图源: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曾经打着德国旗号的康巴赫,将炒锅的单价卖到了300元以上,几乎是一众国产品牌的2倍还多。
更为致命的是,这些品牌利用虚假背景包装自身的同时,产品质量问题频出。比如黑猫投诉上,慕思床垫频频被投诉“质量差”“塌陷”“气味刺鼻”“虚假宣传”等问题,并被退货退款;康巴赫也因为“粘锅”“涂层脱落”“锅把烫手”等问题,屡次遭到消费者投诉。
品牌们之所以率先向内打破“国外月亮比国内圆”观念,与国货而今面临的生存环境不无关系。
首先,是政策层面,近年来对国货的倾斜越来越多。
比如,2017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打开了国货品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在化妆品等快消领域培育属于中国的高端品牌,推进我国高端化妆品发展;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中国品牌建设适应新形势、迈出新步伐,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除了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不断,以天猫、京东为首的主流电商平台,对国货的支持与帮扶政策,也从未间断。天猫早在2018年便率先启动“国潮行动”,且近几年一直围绕国货加强扶持;京东也推出“新国品计划”,从资金、流量、工具、营销、运营等多方面帮扶国货企业。
据BrandFinance“2022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显示,中国以19%的品牌占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华为还进入了榜单前10。
其次,是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年轻消费者对于国货愈发自信。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国际地位提升,当代年轻人的民族自信有了坚实的后盾。在此背景下,年轻人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一味迷信国际大牌,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国货身上。
生于2000年的明星易烊千玺,就曾在一档谈话类节目中自曝,自己一直使用国产手机,最能勾起美好回忆的商品,是小时候妈妈给自己吃的大白兔,吃一口老干妈就能想起家乡的味道。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轻人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年轻的消费者们较以往购买了更多的国货商品。在形成一定销售规模的品牌中,95后国货用户占比同比提升11%。阿里研究院推出的《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线上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2%。2020年,中国消费者的淘宝、天猫购物车里,平均每10件商品中就有8件是国货。
再者,中国供应链体系日益完善,国货已成为“品质”代名词。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提出,“新国货”浪潮崛起的背后,既是新一代消费群体审美的迭代,也是产业品质与技术的迭代。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不再等于“廉价”“质量差”,而是更多与品牌、品质、核心技术挂钩。比如近年来,电器、化妆品等多个消费赛道,开始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创新等方式,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
同时,消费从大众时代过渡到个性化时代,拥有独特卖点的新国货起飞。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提及,日本的消费从1912年至今,经历了从重视集体到重视家庭,再到重视个人,以及现阶段重视社会的四个阶段。
图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其中第一至第三阶段特征分别是:以少数城市为中心的中产阶级享受消费、生产过剩、开始出现高品质消费。而当下的第四阶段,特征则是:人们经历了过度消费后,开始反思并且追求长期意义的消费,理性、高性价比、利他成为一种消费倾向。
图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这一消费路径,与中国社会的消费变迁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有行业观点认为,按照时间及人均GDP水平对比来看,中国目前仍处于“第三消费时代”。也就是说,消费者仍有着非常明显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这样的背景下,近几年特色鲜明的国货不断涌现,并凭借着独特定位和价值主张,在某一类消费者当中备受青睐。
在这波国货崛起的浪潮中,为什么品牌愿意把“上海”刻进品牌DNA?
首先,上海具有良好的品牌成长土壤,孕育了一批大众耳熟能详的国货经典品牌。比如,百雀羚、回力、英雄、美加净、大白兔、张小泉、老凤祥等。据相关统计显示,上海中华老字号品牌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
其次,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及“时尚之都”,聚集了大量消费能力高且挑剔的消费者。这样的城市地位,不仅使得上海成为诸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也让诞生于此的品牌,出生即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同样重要的是,近年来,上海政府打造“上海品牌”的力度之大,让上海成为了品质的代名词。
早在2017年,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社会科学院、静安区人民政府就共同主办了“上海品质”建设工作启动会,推动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转变、上海速度向上海质量转变、上海产品向上海品牌转变。同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质量提升工作要求的“上海品牌”认证也正式启动,进一步发挥认证认可促进质量提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发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新消费浪潮的崛起,上海已然成为“新消费之都”。
品牌星球2021年3月发布的新消费品牌年度十大趋势观察中,就曾提及:头部 200 家品牌中有 62 家来自上海,深圳、杭州、北京、广州紧随其后,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而在天猫发布的 2020 年新品牌图鉴中,上海以 90 个新品牌的数量,居新品牌城市榜第一位。
越来越多的新品牌,把自己的根基扎在了上海这片拥有政策、历史沉淀、消费优势的沃土上,也反哺“上海品牌”这一名片的含金量。法国有“巴黎欧莱雅”,美国有“纽约美宝莲”,而中国正涌现出更多底气十足的“上海半分一”们。
参考文献:
第四消费时代来临:为什么今天我们开始谈科学消费?|中国爆款
中国进入“第四消费时代”了吗?
上海为什么有这么多新品牌?|BrandStar观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mcn/8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