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李源和在行一点的邀请,来给大家做一个主题分享:一个互联网资深人士的读书修养。
我会给你讲一讲,我与读书相关的一些故事。
大家熟知的我可能是一个在阿里巴巴做产品经理,写过三本跟产品创新创业相关书籍的人。当然,我自己读过的书就更多了,所以在这方面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今天在这里和你分享,供你参考。
今天的分享主要想讲三个小话题,分别是我怎么选书、我怎么读书、我怎么用书。
我怎么选书
第一,看目的。
读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第一种叫作解决问题,第二种叫作扩大视野。
第一种解决问题,指在当前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碰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这种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的,所以,根据目的去选就好了。这种是“用以致学”而不是“学以致用”。
但是另一种可能短期看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但是长期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是一种比较虚的目的,因此我把它定义为扩大视野。这种书我建议大家读的时候不必带着过强的目的性,甚至可以试着去读一些你想都没想过,觉得自己不会去读的书。
第二,看作者很关键。
书都是人写的,所以作者是否靠谱,过去的书评价怎么样,都很关键。
还有一个特别的小技巧,你看这本书它再版过多少次,重印过多少次,其实也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作者到底牛不牛的点。
第三,看出版社。
不同的出版社确实有它擅长的地方。比如一提起财经类的书,中信就不错。如果是一些技术类的书,电子工业、机械工业、人民邮电这样的出版社比较不错。所以你可以上网找一些信息看看,什么类型的书什么出版社出的比较好。
第四,看评价。
还可以去看豆瓣,如果豆瓣上的评价人数达到几百人,且评分在8分以上的书,我觉得都不会太差。
你也可以去问问你身边或者网络上你比较信任、认同的人,他们推荐的书通常也不会太差,这几点是我如何选书的方法。
我怎么读书
第一,看周边信息。
延续着选书的动作,我读书有一个习惯,我就是先不看书的正文,要先看这本书的一些周边信息。比如说像前言、简介、推荐语,豆瓣的书评等等内容(当然因为我看的不是小说,所以我看豆瓣书评也不会担心被剧透)。
书的目录也是我定义的周边一部分,或者把书翻开来随便翻几页、看几段,看看会不会感兴趣。
第二,不求读完。
翻开一本书不是为了读完它,而是怎么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我们想要的一些信息。当然,这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去做,如果你把读书仅仅当作休闲、休息,那我觉得这一点可能不太实用,我这里讲的不求读完,指的是目的性很明确的那种读书。
第三,在书中写写画画。
再有,我碰到好书的话,在读的时候会在书上写写画画,会写我看到这一段然后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什么观点或者另外一本什么书。我愿意写写画画,其实说明我和这本书它有共鸣。
极少数的书读完之后真的很有感觉,那么我建议你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内化的工作。
我怎么用书
第一,建立知识索引。
只有把书变成自己的,才是真正的用了起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型(认知模型)。一个人的思维模型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一个输入,然后一个底层的核心算法,然后再有一个输出。
读书其实就是在读一种新的输入,你读书包括了读人、读事,其实都是在做一种输入,在这个输入的过程中,你可以有更多的信息获取,可以在脑中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更完整的信息索引,融入自己的整个知识框架。
第二点,调整你的核心算法。
什么叫核心算法呢?我自己会常用的一些核心算法,举个例子,我会在看到某一种观点的时候,刻意地去寻找看有没有一个与它相反的观点也存在。如果有的话,我会去寻找这两种观点它们各自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背景有什么不一样。然后你就能知道这种观点它背后的适用范围,相当于你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了一个更通用,更大的框架,任何一种观点我觉得都是有适用范围的,这个是我的一个底层认知。
任何一个观点都有适用范围的,那种没有适用范围的观点其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所以说这种叫底层认知。你通过不断的读书,然后不断的把自己的核心算法做得越来越强大,这个是调整模型最关键的。
第三,优化你的言行输出。
再往后就是应用层面,我们叫做优化输出,其实就是你实际的一些言行——怎样去调整你的一些行为方式,你的做事方法,怎样去优化你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对话沟通方式。
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简单分享的三个小话题,选书-读书-用书,谢谢大家。
如果大家对读书的话题感兴趣,可以去在行一点找找李源老师的《高效阅读特训营》。
文: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
增长黑客技能提升荐读:
《用户增长?增长黑客?UGC?》
《B端用户的拉新、留存和转化 | 读书笔记》
《复盘Kabbage的增长黑客策略:靠“放贷”做到百亿身价》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0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