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父”李一舟卖课收入五千万 你感染了几重“Sora并发症” ?

当AI能够完成大部分简单、重复工作,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就此摆脱了996,每天24小时,8小时睡觉,8小时娱乐,4小时工作,4小时思考、交流,可能每个城市有一万个甚至更多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每天有90%的人在读书、观展、学习、旅游,有更多的人愿意来看鄙人的公号文章,一起交流和分享,这难道不是国人所向往的生活么?这不是文明的进步和繁荣么?

随着Sora——这一文生视频技术年初六的发布,全球范围内媒体、自媒体和公众的热议也随之而来。人们不仅惊叹于Sora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与艺术创作的新维度,同时也陷入了不同程度的“Sora恐惧症”。表现形式为,有的人认为Sora的出现意味着中美AI差距进一步拉大。阿尔法公社创始合伙人许四清就发表了《Sora进一步拉大了中美AI差距》一文,360创始人周鸿祎也说,中美两国的人工智能差距在拉大。

然后,媒体曝光了一位靠教授和售卖AI课程在抖音上爆火的清华博士——李一舟,作为AI培训付费课程领域的头部博主,李一舟此前曾推出了AI课程《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原价999元,现价199元。飞瓜数据显示,该课程一年内卖出约25万套,销售额约5000万。有网友戏称他为“AI教父”。

但在靠课程吸金的同时,不少网友表示,常常遇到购买后无人售后、单节课程时长过短(通常为10到20分钟)、广告过多等问题。有测评博主评论称,39节课中,除了后10节课几乎每节都有广告。谈及课程效果,该博主表示,如果对GPT完全没有概念,会有一定科普作用。

姑且不论李一舟的AI课程含金量几何,起码说明,确实有很多人基于 “一觉醒来,自己被AI时代所抛弃”的焦虑,但凡遇到打着’AI”名义的课程,不管三七二十一,掏了钱再说。

换言之,面对Sora,尽管国内还没多少人真正用过,但有的人开始感冒,有的人发烧,有的人打摆子,其症状似乎被节后的流感更厉害。换成当年赵本山大叔的经典小品台词:“你指定是有点毛病,你去医院看过了没有”,由Sora引发的社会情绪病症各异,不妨将其划分为三重层次。

第一重并发症:技能替代性恐慌

“Sora带来的失业潮”便是此类恐惧的核心症状。许多人担心,如同之前的自动化浪潮一样,Sora可能会取代大量涉及视频制作、编辑及创意行业的岗位,从而造成职业市场的动荡。

Sora所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各个行业带来影响,而且影响会不断加速。比如,去年游戏公司心动网络创始人黄一孟在海外社交媒体的言论——“AI已经实际开始影响很多人的工作岗位了”被人翻出,更有人言之凿凿,“第一批因AI而失业的人出现了”,首当其冲便是动漫游戏产业的原画师。

然而,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尚未有相关行业大规模失业的情况出现,但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的确对企业用人结构、产业运作产生影响,与失业潮传言相反,一些游戏企业正加快步伐招兵买马,但人才需求已从传统画师转向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银行高盛的报告显示,部分工作岗位预计会被取代,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增长。

这其实很好理解,我所在小区,前些年负责小区清洁打扫的工人大概在七八个,但是这两年工人数量明显减少了,大概在四五个。原因是因为,清洁工装备了更多的自动设备,比如,最早,经常有三四个工人在小区绿化中负责除草等工作。但如今,他们用了割草机,工作效率显然高多了

这种割草机,操作起来很方便,价格是多少呢?我在电商平台查了下,普遍是七八百一台,工作效能是2-3亩/时,除此之外,割草机还具有调节割草高度、割草宽度可调等功能,能够根据草坪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使割草效果更加理想。

除草机本身还在不断迭代,据报道,英国一名电机工程师发明了高电压除草机。这款电动小工具只需数秒的时间就能清除杂草,不用弯腰拔草,更可避免使用农药,最重要的是杂草不会重生,除草机的高压电流穿透杂草的叶脉系统,令植物细胞中的水分蒸发,从而破坏植物细胞壁组织,使杂草枯萎,就像被过分煮熟的蔬菜一样,几天内野草会干枯散落在土壤上,最终变成肥料。在甜菜和棉花地里的实验表明,该法可除掉97%-99%的杂草,而且电压越高除草效果越好。

显然,随着除草机的技术升级,效率越来越高,以后一个工人,可能包办我所在小区的绿化工作,甚至上午负责我所在小区的绿化除草,下午去隔壁小区兼职,一个人打两份工。以前两个小区要雇五六个工人负责这块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剩下的除草工,显然要丢掉饭碗了。

可见,不仅是AI,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一部分使用原技能、原工具的人都可能被替代。

但有意思的是,产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欧美,就业率并没有大幅下降。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2年至2007年间,年龄在20岁至64岁之间的欧盟(当时统计的是EU28)人口就业率从66.7%上升到了70.3%。

一方面,自动化确实带来了制造业和其他传统行业的劳动密集环节的人员精简,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岗位的总量在减少。相反,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企业规模扩大和产业链延伸,进而催生了新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间接带动了对管理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比如,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新型职位层出不穷。

有人会说,那是具有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干的活,但绿化工人干不了呀。

这个同样有答案。在欧美近年来的发展中,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关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服务业占比在各国GDP中持续增大,尤其是一些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部门,如金融、咨询、教育培训、健康护理、文化创意等,它们在自动化进程中受益,创造了大量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不仅是现代服务业会出现,所谓“低端“服务业同样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有人看国外视频,总是羡慕在国外,端盘子一个小时都能挣多少美元。但他们有没有想过,同样是端盘子,为啥人家能挣到钱?

原因很简单,随着越来越多在新产业工作创业的人挣到钱,必然会推动消费。另一方面,清洁工虽然很难学会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但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可以学。

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只会越来越高,但学什么专业好就业?当然是AI有关的专业,中国的00后、10后,大部分人都将在AI以及现代服务业(金融、咨询、教育培训、健康护理、文化创意)中就业,流向端盘子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按照市场供需关系,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后果,就是相关领域劳动力价格的提高。

因此,欧美端盘子、洗碗的工人收入比国内同等岗位高,不是高在自身劳动技能的技术水平上,而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富增量,就会变成财富存量分配的新蛋糕。

因此,当人们面对Sora,恐惧表现为对自身技能价值的质疑和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悲观预期,这是一种自然的“Sora并发症”,但光担忧没用,加剧社会职业培训需求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大家必须要学习,学会用使用门槛越来越低的AI,和清洁工学用自动除草机一样容易,这是技术普惠给所有人的机会,而不是危机。

 

第二重并发症:转型焦虑与AI培训的泡沫与生机。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会出现 “AI教父李一舟被曝收割智商税”之类的争议。这是因为有不少人基于焦虑和担忧,从而寻找一切了解Sora及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门。AI培训第一时间出现,是市场需求的反映。

在AI培训领域的早期阶段,市场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泡沫现象。有一些机构打着AI的旗号进行过度包装和宣传,使不少学员在高昂的学费投入后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技能提升,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伤害。然而,正是这种市场泡沫的挤压与破裂,激发了公众对AI培训质量的关注与审视,倒逼培训机构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为市场建立起更加健全的评价机制与准入门槛。

我们更不能忽视AI培训带来的巨大生机与创新动能。在全球步入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技能要求。AI培训在此时恰逢其时,它弥补了传统教育体系在新兴技术教育方面的短板。毕竟,咱们国内的高校,如果要加入通用人工智能相关教学,从论证、立项到撰写、审核,少则一年多则几年,说不定Sora1.0教学版本还没写完,Sora已经进化到3.0了。

而AI培训能够高效输出课程和教学,在短时间内,首先做到科普,让更多小白了解Sora,然后有更多兴趣或者有志于在这方面发展的,可以找更高阶的课程和教学学习,最终在短时间内培训一批具备AI技术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不仅助力个体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更是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的重要基石。

就像啤酒中的泡沫代表了新鲜与活力,看待AI培训市场的泡沫与生机,既要看到市场初期可能出现的浮躁与混乱,也要看到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与革新力量。当前中国软件工程师数量为世界之最,除了高校计算机等专业的贡献,但类似于北大青鸟等一大批市场化IT培训机构同样功不可没。

领英中国智库一项研究显示,与美国、英国、印度相比,中国的数字人才储备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从业者有85万人以上,印度有15万人,英国有14万人,而中国只有5万多人。要尽快弥补80万之多的AI人才差距,光靠高校远远不够,AI培训必然会发展成一个容纳数十万学员、创造数百亿价值的新兴培训领域。

 

第三重并发症:人文价值与身份认同危机

更深层次的“Sora并发症”是对人类智慧尊严和文化创造性的挑战感到不安。Chatgpt能够创造文案、ppt等一切与文字有关的内容,Sora能够独立创作出高度逼真且富有创新性的视频内容 ,显然,未来AI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做和人一样的工作,甚至更出色。部分人群开始质疑人类作为世界“造物者”的独特地位,担忧AI是否会逐渐侵蚀乃至取代人类,人成为AI的附庸。

其实,技术和人文是一体两面。很多人都在说,尽管AI技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卓越能力,但人类的情感、直觉、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仍不可替代。那么,我们应当珍视自身的独特性,利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和弘扬人类特有的文化艺术底蕴。

纸笔墨记录了先民的智慧结晶,赋予了文字永恒的生命力,使得历史得以镌刻,思想得以传承;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连接了地球村的每个角落,将人类的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袤天地。

在这个意义上,AI不是人文的威胁,反而是人文的伙伴。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强大的工具,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人性的边界,更好地传递人类的情感温度,更有力地展现人文关怀的光芒。或许,当AI能够完成大部分简单、重复工作,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就此摆脱了996,每天24小时,8小时睡觉,8小时娱乐,4小时工作,4小时思考、交流,可能每个城市有一万个甚至更多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每天有90%的人在读书、观展、学习、旅游,有更多的人愿意来看鄙人的公号文章,一起交流和分享,这难道不是国人所向往的生活么?这不是文明的进步和繁荣么?

“Sora并发症”的确映射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类内心世界波动,但它不应成为阻碍我们向前的绊脚石。未来的图景,将是科技与人文并驾齐驱,AI赋能人类思考,而人类借力AI,共同编织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人类文明画卷。作为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我坚信这一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13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6 23:27
下一篇 2024-02-26 23:28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