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三年八个月,iCAR V23是苏峻进入汽车产业的第一个“孩子”,12月16日带着明星气质呱呱落地。
很巧,苏峻的上一个创业项目——米家空气净化器,落地正好十周年。和净化器一经面试即大成相比,iCAR V23上市后,苏峻的第一次发声,却是认错的内容——V23上市后,第一时间听取用户反馈,第一时间拿出用户关怀权益,追加50000积分,是抵扣科技舒适包还是要购买商城商品,用户可以自选,以表达对支持V23用户的诚意。
这种谦逊姿态,在传统汽车行业显得尤为罕见,也标志着苏峻在汽车领域的“另类”登场。对他而言,iCAR V23本身就是一次对传统路径的勇敢偏离,意味着踏上了一条不断探索与修正的旅程。苏峻坚信,只要品牌具备自我“认怂”的能力,就能避免长期陷入困境。因为市场的信任与期待,正是在品牌不断自我革新与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1.
想造车,是因为不满
四年前,在小米生态链中已经“大成”的苏峻,完全有资本躺平。但他却选择了再创业,进入竞争最残酷的汽车领域。
彼时,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车企纷纷加注这一赛道;小米、华为等科技巨头则跨界而来,蔚小理等新势力锋芒毕露。但是,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也已经由此开始。
苏峻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入局?
“你对现状有不满,你想去改变一些东西嘛。”苏峻一直觉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多样性供给是匮乏的,选择非常有限,特别是审美在线的车很少,“一线城市审美在线的年轻人,可以买到实用性不错的车,但很难买到发自内心喜欢的车,他们想要有趣的、个性的、特色的,而市场上大量的车都长得像路人甲,不能为用户提供很好的情绪价值。“他在给爱人选车时,费了很多心力却无功而返,因为没有符合审美的“一眼万年”。
这种失落反而让他看到了市场机遇。这与2014年进入传统家电领域时的情况很像:市场上的产品很丰富,但大都是低质的、丑的、贵的、华而不实的、体验不好的,行业陷入无效内卷。那时,小米生态链孵化了米家空气净化器、插排、电饭煲、台灯等一系列爆款,“整顿”了家电行业的审美,同时也推动了家电智能化的进程。
当然,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因为工业设计出身,天生就对产品这件事儿充满热情,智米在家电领域折腾的差不多了,已经不过瘾了,“车这个大玩具多酷啊!”
二是源自小米生态链,亲自打造过多款爆品,对小米爆品方法论驾轻就熟。今天汽车产业深陷内卷式竞争,或许可以用小米方法论走通一条创新式竞争的新赛道。
雷军决定造车,据说是经历了75天深入思考和调研,包括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资深人士交流,100亿的启动资金——显然,这不是小玩家能够参与的大游戏。苏峻为什么敢?
“我其实是无知者无畏。“苏峻坦言,当时想得比较简单,智米有稳定的现金流,设计团队做出方案,然后可以找代工,再通过融资发展。蔚小理都是在发展中不断融资,只要产品足够好,就能滚动发展起来。
”谁知道坑这么深啊!“苏峻一猛子扎进汽车圈,不由得感慨万千。
2.
吵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在争吵中完成产品定义,也完成团队的融合
第一个深坑,是跨界融合。
作为最复杂的消费品,汽车是工业设计领域的皇冠,是需要将美学与空气动力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产品。
苏峻组建了一批来自互联网和汽车领域的各类人才,一起设计打磨第一款产品。这是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经验,又都是曾经在各自领域里非常成功的专业人才。“做产品,你一定得找到对产品有爱的人。如果你找不到对产品有爱的人,这件事的原点就没有了。“苏峻团队中的成员,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大家却都是“血液中流淌着热爱的狂热分子“。
但不过,这样一群人在一起工作,既要打破自己的舒适圈,还要能联合创新突破、改变原有汽车设计模式,绝非易事。
“融合确实很痛苦。前两年就是天天干仗,天天打架,吵是我们的工作方式。”苏峻说道。
一开始找方向花了很久,要找一个小切口,以较低的试错成本进入,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未来空间。以苏峻在家电市场探索的经验来看,最好的竞争应该不是直面竞争,也不是再建一个山头,而是找一个空白点。团队磨合的第一步,就是找到了一个窄缝:风格越野。
很多80后、90后都非常喜欢大G、牧马人这类硬派越野车,但这类越野车在城市里行驶并不舒服,一些新能源车企也做过硬派越野,但是在行业内卷中都是比着堆料,80%的功能是用户日常用不到的,但他们却要为成本买单。苏峻从中发现了空白点。
所谓风格越野,就是用一台经典的越野车作为基础,融入赛博科技感,这是一台特色鲜明、好看好玩的车,既满足越野车的高姿态、大空间以及舒适视野,也能有很好的城市驾驶体验。
找到切入点后,团队的兴奋度并不高。因为从切口到后面的产品之间,路依然特别漫长。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车型都因为无法突破某些限制而落入平庸。”团队为了做出一款不平庸的车,“干仗”到昏天黑地。
设计不让步,工程说做不到,产品定义说没有过……大家经常在会议室拍着桌子争吵,但走出屋子的时候,一定是已经形成了共识,“最终的决策是基于所有信息都已经很完整才做出的。“
让苏峻最满意、也是磨合过程中最难的,就是这款车的总布置。今天我们看到的iCAR V23的最终形态:四轮推向四角的设计,令重心低且姿态高,保留了相对精悍的车身,同时又很有气势,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审美。
想象一下:一台长4.2米的车,要做到2.73米的大轴距,车内的空间要足够大,驾驶感好,每一个位置都要舒服,外型整体必须大气,车头还不能太短……真的是“既要也要还要”。这需要设计与工程的高度耦合,改变一个设计可能就要动到全身,最终才能达到一个非常恰当的平衡点,太难了。
苏峻表示,第一款产品就是这么吵出来的,几毫米几毫米磨出来的,有时候一吵一整天,拍桌子的会开了上百次,随着争吵越来越深入,也慢慢完成了团队的融合,并形成了第一款产品的雏形。
3.
一到晚上就想放弃,一到早上又鼓起勇气,最终站上更高平台
第二个深坑,就是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
2022年《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提高了汽车代工的门坎。当时团队面临产品设计还没最终完成,又面临找不到代工的新困境。
“没资质,怎么去融资呢?智米做家电的那点儿钱不够做车啊。”苏峻的造车梦似乎陷入了僵局。
做,明知道前面的路断了,有可能越陷越深。不做,这群热爱产品的人凑在一起,已经找到了突破方向,不甘心!
所幸得是,经历了一年半的煎熬,他们最终找到了奇瑞,不仅化解了危局,还让iCAR V23站到了更高的平台上。
与奇瑞的结合,是两种基因的融合。
一面来自互联网。非常注重用户体验,与用户共创产品,决策流程非常快,迭代产品快,还可以快速调整策略响应市场变化。另一面来自传统车企。主机厂拥有百年工业的积淀,具有非常严谨的系统方法。
显然,一个灵,一个稳。“融合不好可能就崩了,融合好了就能1+1>2。”
随着iCAR V23的正式发布,双方的融合完成,这让苏峻有了全新的感悟:有了主机厂合作,创业逻辑全变了,本来以为定义产品难,制造产品更难,现在有了奇瑞,后面的路反而轻松——成本可控、质量也有保障了。
事实上,所有的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大厂进入车圈时,都需要很长时间去补齐生产制造这一课。而奇瑞,作为一家年销量上百万台的车企,供应链方面具备很好的议价能力,并且分布全球的生产线让供应链很有弹性,所有的部件可以在不同的产品线之间高效调度。显然,成熟的体系、严格的品控,是品牌信任度的基本保障。可以说,绝处逢生后,苏峻发现又站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
从这个深坑中爬出来之后,苏峻对造车有了全新的认知,“将互联网的优势,决策方法论与用户思维嫁接到百年工业上,既可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可靠性和稳定性,又能满足用户需求。”
在他看来,华为、小米、理想等企业对汽车工业产生的冲击是非常正向的,它们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模式,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变革。同时,对于更多的新势力而言,面对今天的混战,如果能寻求与大厂的合作,生存机率更大一些。
4.
依然很累、很忙、很有压力,但是走在了向上的那条路上
12月16日,iCAR V23正式上市,苏峻不敢松懈。市场反馈与当初对产品的定位基本吻合,这证明小米方法论在汽车圈也是可行的。
首先,预订用户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证明了这款车已经成功地进入了一线市场。
iCAR V23一开始寻找的小切口,就是一二线城市用户,通过他们再向更大的市场扩张:从高线向低线扩张的时候会自带势能,从小众到大众之路也更容易一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与奇瑞原有的用户群不同,也间接帮助奇瑞实现了破圈目标。
其次,核心用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到35岁之间,超过了50%,证明买这款车的确实是年轻人为主。
智米公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大厂集中地,与小米、快手、知乎、抖音(字节)等科技大厂不远,iCAR V23最初的目标用户群,就是这群懂产品、爱生活的年轻人。获得懂产品的核心圈层认同,产品破圈也会更容易一些。
此外,更关键的是产品力,好的产品自带流量,自带传播力。但是从热议到热销,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累、很忙、很有压力,但现在的感受是,我们起码走在向上的那条路上,而不是说困在一个地方找出路,困在一个地方找出路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
从一名大学教师,到跟随小米在家电圈创业,再到跳进“澎湃”的汽车圈,苏峻感觉是在一个更激烈的市场里打仗,认知变了,成长也更快。今年恰逢智米十年,苏峻又新增了一条更能令他兴奋的赛道。
【后记】
懂懂在2016年撰写《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时,曾与苏峻有过几次深谈。从他近两年做汽车以来,又做了两次访谈。你会发现,小米爆品方法论已经融化在他的血液中。(见《与小米无关,用小米的方法造一辆车》)
成就大爆款的四个要素:单款、精品、海量、长周期;如今,苏峻已经成为汽车圈的一位超级产品经理,而这也正是当下汽车行业最欠缺的。
百年汽车工业有着固化的产品设计、定义模式,也曾有过一大批闪耀历史长河的设计师。但在产业从传统燃油车向智能汽车过渡时,需要全新能力的产品经理。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正是一批优秀的产品经理造就了互联网产业的繁荣。今天的智能汽车要走出内卷式竞争,走向下一个生态繁荣,更需要一大批用户思维下的超级产品经理。
从一位大学老师,到智能家电领域,再到新能源汽车,短短十年苏峻亲身经历了两大产业的重大变革。从推动家电行业的进化,到躬身入局汽车产业大变局,这或许是工业设计从业者的最高荣誉了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2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