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广州,真的要从“北上广深”第一梯队里掉队了吗?
广州,还能回到“中国经济第四城”的宝座上吗?
在DeepSeek崛起引发广东省领导班子反思“要向杭州学习”、激发广东网友深思“‘AI三杰’(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AI大神何恺明)都是广东人,为何没留在广东发展”之际,广府民系却在危机感驱使下更多地思考起了“广州该如何避免被时代甩下”的问题。
起因是,广州经济增长失速:2024年,广州GDP增速仅为2.1%,在27个“万亿城市”中处于倒数第二,在GDP十大强市中位居倒数第一,GDP总量也被重庆赶超。
▲2024年,广州GDP总量被重庆赶超。制图:广州PLUS。
身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球贸易枢纽型城市,广州凭着特殊地位成了中国的南大门。那这座“千年商都”,为何会在过去三年陷入增长乏力困局?
原因似乎有很多:汽车行业变局的波及、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拖累、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影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互联网已成创新发展引擎、AI浪潮席卷而至的背景下,“广州互联网产业竞争力不足”的说法和“广州自己的DeepSeek在哪里”的追问也不时冒出。
有不少人据此认为,广州接下来该加速淘汰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传统产业,全力发展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集群、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果真如此吗?只能说,这反映了“新-旧”二元叙事跟“喜新厌旧”动能偏好的影响之深,却未必契合广州真正的发展之需。
毋庸置疑,广州需要新兴产业。在“房企第一城”称号被房地产“车头变掣肘”的现实扭转为沉重包袱后,广州要寻找发展新动能。
而新能源汽车和AI产业,就是重要抓手。连续5年稳坐“中国汽车第一城”交椅的广州,2024年却被重庆超了车;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广州,风头难及杭州……这些自然需要广州向新而行重塑竞争优势。
但需要新兴产业,不等于不需要所谓的传统产业——广州承受不起纺织业服装业供应链成规模外迁的代价。正是因为要发展新兴产业,才更要筑牢传统产业的基础。
假如纺织服装这条串起社会就业、电商发展商厚土、AI落地场景的产业链迁出去了,那广州失去的可远不只是纺织服装产业本身。
01
多年来,广州形成了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定制家居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几乎涵盖了大多数出口类的优势品类。
正因如此,前两年广东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全覆盖,还着重“点名”广州挑起冲刺万亿大梁后,广州提出要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打造“一区一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园区。
就拿纺织服装行业来讲,很多人都知道,广州中心城区迄今还有不少制衣厂和服装市场,全国最大的布匹仿制品集散地——中大布料市场,就位于核心城区。
这背后是,广州已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服装类商品集散中心,以贸易为主导、设计生产为辅助的基本格局已成型,“生产(花都区)-设计(白云区)-贸易(海珠区)”纺织服装产业链已成熟。迄今全市拥有中大面料批发市场等130余个服装专业批发市场,还分布着大量的中小服装工厂、服装品牌商。
▲中大纺织商圈的广州国际轻纺城,汇聚了近3000家国内名列前茅的服装面辅料品牌供应商,是众多国内外服装采购商、时装设计师和服装买手采购、消费和时尚信息获取的首选地。
广州纺织业服装业很发达,那为什么突然要提到“纺织服装供应链外迁”的话题呢?
因为现实已摆在那里: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下,广州纺织服装企业将产线搬到越南,已经不是什么个案了。
最直接的诱因,当然是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关税豁免”和“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的威胁。
虽然美国方面对邮政小包裹征税摁下了暂停键,但达摩克利斯之剑终究还悬在头顶。
受此触动,部分纺织厂服装厂在强绑定型平台的“召唤”下会加速向“成本洼地”迁移,减缓关税变动带来的外需收缩冲击,为继续“向极致性价比要竞争力”留下转圜余地。
对这些厂家而言,产线外迁是好是坏仍需观望:伴随产能外迁而至的廉价劳动力红利、畅通外贸通道优势,能否对冲掉供应链基础薄弱、文化水土不服、关税墙外扩等弊端和风险,还没有定数。
但纺织服装供应链外迁对广州是坏事,却是定局。
02
有些人兴许会说:搬就搬呗,那些纺织厂服装厂都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搬走了不可惜。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懂伐?
听似在理,却站不住脚。纺织业服装业是基础工业,北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路风曾反复强调传统基础工业的重要性,强调“不要把工业分出三六九等”,认为那种只追求一小撮“高精尖”,把中国经济中占比最高的传统工业体系抛在一边的思路是错误的(传统工业占整个工业体系80%左右)。
在他看来,工业体系比例是由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所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思路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未来产业”更是难以规划,社会需要树立的正确思维是:坚信今天的工业就是产生未来产业的基础。
这足以重塑不少人对传统工业的认知:说起像纺织业服装业之类的业态,很多人习惯性地将其跟“陈旧”“落后”挂钩,认为它除了就业蓄水池、纳税贡献度方面的作用外价值有限。
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确实是巨大的就业容纳池,能拉动大量就业、连着无数人的饭碗,也能带动面料研发、布料印染、设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带来税收增量。
▲广州“制衣村”大塘村的招工集市上,汇聚了成百上千的招工人与务工者。
但舍此之外的价值,也绝不容忽略和低估。
从纺织服装业看纺织服装业,本就失之于狭隘,跨产业地看纺织服装业的多重价值,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单从两个维度看,纺织服装产业对广州的价值就不容小觑:一是服装供应链对消费品电商的支撑;二是纺织服装产业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反哺”。
03
不知道很多人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上海在经历“上海错过了阿里巴巴”的历史性遗憾后,还是冒出了拼多多、小红书等头部互联网企业?
经济学者丁力给出的回答是:上海在全国消费文化中向来具有引领作用,这是它的既有优势,这类优势就是电商企业生长的营养土。
说这是为了抛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Shein、唯品会等会在广州生根发芽?
唯品会一负责人的说法挺有说服力:“广州有着深厚的时尚产业基础,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和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作为本土企业,‘近水楼台’是重要优势,我们与众多广州知名时尚品牌、潮流新品牌建立了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提升平台上的品牌和货品丰富度。我们与不少广州品牌还开展定制合作,这样他们的市场反应更加快速、灵活。”
“近水楼台”,说的是近场区位优势。这点之于电商平台至关重要,关乎它们的反应速度。
部分平台周转效率臻于极致的“小单快反”模式之所以能跑通,就是因为靠背广州,而不是伦敦、巴黎、纽约等地。
是广州的完整纺织服装供应链与高效响应机制,托起了它们的神速崛起,也支撑起了广州在消费品电商格局中独一份的地位。
如果广州失去了纺织服装供应链基础,你确定这些电商平台还会留在广州?
▲被誉为“广州第二CBD”的万博商务圈,是部分电商出海新势力总部的聚集地。
那又为什么说纺织服装之类的传统工业对发展人工智能有助推作用呢?
这些天,很多云服务厂商都接入了DeepSeek,目的就是为了用更强的AI来赋能客户用户,而传统制造业正是AI最大的应用场,制造企业也是主要B端客户。
正如路风教授所说: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是共生关系,彼此之间互相依存。从供给方面讲,任何新技术的产业化或新工业的发展都必须得到现有产业的支持,否则连基本的工具和设备都无从得到;从需求方面讲,传统产业是高技术产业的最大用户。
许多人对腾笼换鸟和产业升级有误解,以为它是简单的产业替代、业态置换,可事实上,腾笼换鸟不是要清走一只旧鸟换来一只新鸟,而是用数智赋能给鸟儿插上数字化智慧化翅膀;产业升级不是要用高端产业替代低端产业,而是用AI等数字化技术帮传统产业重塑价值链。
所谓新质生产力,本就既包括新兴产业,也包括传统产业在新技术革新下的新业态。
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会成为AI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和助燃剂,AI产业则能因为找到落地场景得到反向支撑。
04
正因传统基础工业在互联网和AI时代仍具重要价值,所以不少尝到“去工业化”恶果的国家、地方都在推动制造业回流:特朗普政府就在力推“由美制造”变“在美制造”,深圳前两年则重提“工业立市”战略。
对广州而言,要新兴产业不等于要放弃传统产业,自断胳膊式地破坏现有产业生态完整性,将既有产业优势拱手与人。
在纺织服装产业跟互联网、AI产业有千丝万缕关联的语境中,该做的选择不是“二选一”,而是“既要又要”,基于产业共生,建立产业连接。
就算迁移不可避免,纺织服装供应链迁移到珠三角地区也比迁往异国要好——广州起码可以利用省会辐射力与资源调配能力来发挥供应链多维价值,而非承受产业流失的代价。
说到底,纺织业服装业等优势产业,也连着广州的经脉。而广州,真的不能再“失血”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3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