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的创意方法可以学么?yep!

一夜之间,一部叫《啥是佩奇》的电影广告片毫无预料刷屏了,有人感叹导演的创意,说这支视频定义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视频”。

我们能复制《啥是佩奇》么?显然不能。但我们能够学习其中创意的底层逻辑么?当然可以:

1. 创意源于生活积累,而不完全是天马行空《啥是佩奇》中充满了生活化场景:爷爷与孙子的对话、与儿子的交流、乡村中的景象……都是真实存在的生活常态,而非幻想。

2. 不带偏见地看、全然地看,才能看见真相当大部分人都认为城市流行元素“小猪佩奇”与乡村生活毫无关系,甚至对农村生活有些刻板印象时,导演找到了两者之间温暖的连接点。

3. 创意的动机决定创意的高度与影响力。虽只是广告,且全片充满戏谑,但《啥是佩奇》的出发点是爷爷对孙子的隔代爱,同时也向我们呈现:当我们一路狂奔时,不要忘记身后还有竭尽全力希望追赶上我们的父母。

关于创意如何产生、如何完成,赖声川老师曾在混沌研习社上有过精辟论述:创意人人皆可学,如果有人说创意不能学,那是因为他不够了解创意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创意真的能学吗?

我自己做了20多年编剧、导演方面的老师,同时做了30多年的编剧和导演,经历过太多创意的过程,那些创意并不是我天生就会的,而是学来的。当我静下来去想,那些创意过程中的突破点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那些灵感是如何发生以及如何执行的,慢慢我就发现创意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没那么神秘。

如果有人说创意不能学,那是因为他不够了解创意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既然创意能学,那么创意的灵感来自哪儿呢?你已有的积累。

很多人觉得,灵感来自外部。希腊人所谓的九个缪斯,甚至像普契尼说他创作的歌剧Madama Butterfly (《蝴蝶夫人》)是上帝口述给他的,上帝握着他的手写出的谱子。这些说法都让我们形成一种感觉,即认为创意要通过外来的力量才能完成。

但我自己的经验和这些说法不太一样。不管是《暗恋桃花源》,还是可能更有趣的长达8小时的《如梦之梦》,这些灵感的内容都不是来自外部,不是我陌生的东西。像上剧场的开幕戏《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相信,那是我做梦梦到的。

《啥是佩奇》的创意方法可以学么?yep!
《暗恋桃花源》剧照
来源:上剧场

但这个梦也不是一般的梦,我们说创意人往往是在限制中工作,有目标本身给你的限制。比如我必须写一个戏,这个戏又有很多条件,这些条件最后逼着我在梦中找到一个解法,找到后我赶紧半夜两点钟就起床把它写下来,写完再回去睡,不然就忘了。

我要讲的是,所谓灵感降临,就是瞥见已存在于你脑中的事物,或组合已存在于你脑中事物的刹那。

这里的重点是:已存在于脑中。我所有的灵感都不是我陌生的东西,都来自我已有的积累。也许你会想到,以前老师说多读点好书,多经历点事儿,就是为这个。而积累,是我们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停止的一件事。

《啥是佩奇》的创意方法可以学么?yep!
《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剧照
来源:上剧场

你所有的积累,就是你的档案柜。

为什么你会在某一刻想到某件事?因为这件事存在你的档案柜里。回忆就是这样,你在某一刻闻到一个味道,这味道是你童年闻过的,它会勾起档案柜里很多童年记忆。

创意也是一样。你积累的档案里有什么,拿出几个来,并在一起,就是创意了。

既然如此,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积累到脑内的一切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机制能让我们存一些有利于创意的东西,删掉那些对我们没用的?

有。

我把这个机制叫做创意金字塔。如果你想做一个有创意的人,你就一定要先去了解你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你才可能有相应的创意。

大脑的创意机制:创意金字塔

这个图是我在斯坦福大学教书的时候发展出来的。

我们常说创作创作,其实是两个阶段:。“创”是创意构想阶段;“作”是构想执行阶段。它是心灵的,又是务实的。

《啥是佩奇》的创意方法可以学么?yep!
赖声川老师的“创意金字塔”

它也是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两种东西,有时候经常打架,而当你找到两者的结合,那感觉非常美妙。

它也是问题和答案。伟大的科学发明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MC²,这是答案,问题是什么呢?题目是谁出的?爱因斯坦给自己出的,他想为宇宙找一个方程式。这是什么题目?神经病才会想的这样的题目。但爱因斯坦就是执着于为这样的题目寻找答案。

简单的题目创造了简单的挑战,复杂而有深度的题目则促使提问者寻找复杂而有深度的答案。题目性质改变的瞬间,改变了解题的风险,也同时改变可能的收获。

你们想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不是这样?这就是解题,这就是创意。

内容问题的提出,需要智慧,智慧必须在生活的领域中寻找;形式答案的获得,需要方法,方法是在艺术的领域中寻找的。

这里的艺术,并不单单指戏剧、绘画等艺术门类。而是指你的专业,可能是广告、企业管理,酒店等等,而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相应的方法。

所以其实创意需要两种学习——智慧和方法。

如何创?关键是学会“如何看”。

检查你的档案柜:经验、习性、动机

创作的源泉是你的生活,更确切的说,是你的经验、习性和动机。

我们的档案柜,就是我们储存的经验。它可能是你自己的人生经验,也可能是你接收到的别人的经验。那你可能会问:这些经验哪些适合创意?哪些不适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觉得我人生中所有的经验,我都要珍惜,不管好还是不好。甚至尤其要珍惜不好的经验,因为这些经验更能让我看透人生是怎么回事。有了这些经验,我才能在戏中做出准确的判断,我的人物才能写出来,才是你们能够接受和感动的状态。

习性,掌控着我们存取档案的逻辑。

换句话说,这个档案柜你是可以控制的。怎么控制?就是检查你自己觉得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然后你就会发现那些重要的你就留下来了,不重要的就被删除了。

在习性的背后,隐藏着最不容易被注意、但其实最重要的“动机”,即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理解自己的动机,是对最重要的启发。因为改造动机,就能直接影响习性,习性又能对经验的累积发挥即时而明显的作用。

理解动机最简单的方式,是不断问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做某一件事?

如何看?如是观、因果观、世界观

知道了我们的档案是什么,关键是要学会“如何看”。我们有三种要学习的观。

  • 如是观

就是你能不能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感知到别人的状态?这是重新看世界第一个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去除偏见的方法。

比如我导戏的时候,在排练室里看着演员,我必须完全理解他的状态是什么,而且是一秒之内理解,而不是通过理性分析。“如是”就是马上我就知道了,于是我就可以修正,这需要一种非常直接的洞察力。

《啥是佩奇》的创意方法可以学么?yep!
《如梦之梦》剧照
来源:上剧场
  • 因果观

这里说的因果跟迷信无关,而是指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你水壶放在火上,烧到一定的程度,水就开了,这就是因果。

运用到戏上,比如《暗恋桃花源》最后一场戏,江滨柳和云之凡阔别40年后在台北的病房重逢,他们的情绪应该是怎样的?有时候演员的情绪会过多,他觉得40年没见了要怎样怎样。我就说你不要想那么多,你听他说话,就问他的身体怎么了,为什么住在医院。江滨柳的回答也很平凡,“我记得你那两条长辫子”,“结婚前两年就剪了”。 

这场戏是越安静越好,在安静中你会感受到比你任何哭喊都更深刻的情感。如果你不管剧本中的前因,而是自己想象这个角色要怎么洒狗血,怎么哭、闹、喊,那你就出戏了。

《啥是佩奇》的创意方法可以学么?yep!
《暗恋桃花源》剧照
来源:上剧场
  • 世界观

你对人生、对世界是什么看法?你到底相信什么?世界观就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就这么简单。你的世界观是你看世界的观景台,也是你创意的观景台。要选择适当的位置,才能让自己的观察既全面又入微,创意因而得到最佳出发点。

如何练习方法?理解万物运行原理

万物运行原理

方法这边,我们有一个跟“如何看”相对应的概念,叫万物运行原理。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看世间万物是怎么运行的。

爱因斯坦说深入地看大自然,然后你对一切的了解会更好。我非常赞成这句话,大自然它真的会教你。你到深山里,觉得没什么事情在发生,其实太多事在发生。

有一次我跟一位日本能剧大师聊天,他是观世流的传人,我问你们老师现在怎么样,他说老师都走了,他现在只能向大自然学习,每当下雨,他就能感受到某一个角色需要的一种悲伤是什么。

这个境界真的很特别,老师不在了,还有大老师在,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

编剧也是一样,为什么我们觉得一个剧本好,它其实是符合了大自然的运行原理,春夏秋冬、日夜等等,大自然的很多原理都可以用在我们的创作中。

结构

结构我觉得是中国人的痛,我们构建的剧本经常是歪的,很少看到中国人拍的电影或者舞台上的东西有非常完整的结构。

什么叫非常完整?能剧大师世阿弥在16世纪说过一句话:一个好的剧本要有好的开始、好的中间和好的结尾。

大废话吗?不是。对我们做编剧的人来说,他讲得真好。有些人有个漂亮的开始,后面就没了,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一个好结尾。

戏是很微妙的,而观众是聪明的,当戏的结构不完整,观众都能感觉到。看结构,看东西怎么能够站起来,不倒下去,这也是万物运行原理。

《啥是佩奇》的创意方法可以学么?yep!
《恋恋香格里拉》剧照
来源:上剧场

我的建筑师朋友说盖房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盖得正,不漏水,其它的比如外观多绚丽,都是玩,都可以做到。但最起码,你这个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漏水。戏也一样。

建筑结构是在空间中展开,而戏剧结构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从第1分钟到第100分钟,怎么去慢慢架构一个东西,这其实蛮有学问的,真的是需要1万小时才能慢慢理解。所以你看好莱坞那些教学方法,他会建议你75%的时间要花在最后25%的剧情上,因为那是最难经营的。

在时间里走的结构跟空间中的建筑结构不一样,最后25%的剧情,很多线要串到一起,如果是说相声,前面装包袱,最后这25%就要抖包袱,这里面学问是很大的。

为己还是利他?

动机是决定作品高度的根本原因

其实人人都有创意,创意金字塔这张图,基本代表了我对创意的完整看法。如果你问我图中最重要的词是哪个,那就是“动机”。

动机非常重要。观点决定高度,动机决定态度。

《啥是佩奇》的创意方法可以学么?yep!
“动机”才是真正的重点

也就是说,你的世界观在哪儿,决定了你的作品高度会在哪儿;而你的动机在哪儿,决定了你的观点在哪儿。道理很简单,但是要想一想,蛮深的。

如果动机是一个光谱,那么光谱的两端可以简单地分为为己或利他。为己或利他是比较深的一个话题,我们在做的这个行业为什么存在?我们的一个作品能不能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如果有,我们的动机其实是在慢慢往利他的方向走。

我不愿意说自己是纯粹利他的,我不是,我检查我自己的动机,只能说我在努力地走向利他的方向。我会发现当我的动机越是利他的时候,我的作品越好,对人的影响也越好。

 到最后,文化创意产业真正的重点还是动机。我们可以创造各种平台,但平台上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到底是为己还是利他?这些问题大家都不太谈,因为听起来有点儿肉麻。但如果动机是为己,你的成就到一个点就上不去了,或者你赚了很多钱,但仅此而已。

如果你能够慢慢走向利他这一边,我想你不仅会有更大的成就,而且会活得非常开心。

文:混沌君 / 混沌大学

首席增长官CGO荐读: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67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19-01-18 21:22
下一篇 2019-01-18 21:45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