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游戏业来说,刚过去的一年让人再次感到这个行业的脆弱。尽管版号审批在2018年底重新开始下发,但要恢复正常审批速度还需要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而市场却早已见顶,躺着赚钱的时代确实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电竞则收获不小。2018年夏天,中国电竞选手们获得的《英雄联盟》S8冠军和亚运会的几块金牌,使得电竞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然而,资本对电竞的热情却比前两年小了很多——一方面是资本市场自顾不暇,急速冷却;另一方面,此前受到追捧的电竞项目、战队迟迟无法为股东产生预期的高额回报也令人难堪。
很多时候,电竞从业者不愿意承认自己在从事的是游戏业,因为这会招致冷眼,显得既没有格调又不够血性。他们更愿意靠近体育,毕竟传统体育早已证明自己受到社会尊重,得到国家支持,有时甚至能推动发展外交关系。但是,电子竞技最早作为游戏项目的一种市场活动应运而生,至少现在来说,仍然无法脱离第一方游戏厂商而独立生存。
精品、出海、5G、小游戏,2019年已经开始了,游戏和电竞业何去何从?
电竞需要商业化造血
电竞最大的问题是叫好不叫座。
这个领域不缺用户,不缺流量,也不缺精品项目,但却缺乏将这些东西充分变现,并将之合理分配到产业各个链条、能持续运行的商业机制,而不是仅仅集中于第一方游戏厂商。
如果电竞产业里的创业公司一直无法产生商业价值,就会一直依赖资本输血,受制于资本环境的潮涨潮落。反过来,资本追求回报率,对电竞创业者的态度也会从起初的将信将疑,慢慢变成避之唯恐不及。
这尤其需要腾讯网易这样的头部游戏厂商,电竞生态的真正掌控者,去展现产业胸襟与商业智慧。
本质上,想让用户既付出时间与热情,又掏出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那么产业就得真正提供足够的价值才行。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电竞俱乐部培养的比赛选手,脱离了鼠标键盘就不会与粉丝和公众得体地沟通,怎么让人相信电竞能进入大众社会呢?
环境逼仄市场饱和,备战5G还是重注出海?
版号虽然恢复下发,但由于存量版号审批工作巨大,增量版号仍然需要讲一个先来后到,慢慢排队。再加上去年官媒曾放风的游戏总量控制政策,所谓游戏业的“百花齐放”局面并不会出现,而棋牌游戏尤其难以得到文化与意识形态监管部门的认可。
政策因素之外,更难过的坎儿还是市场。中国游戏市场的饱和已经成为行业公论,大浪淘沙之后,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越来越有限,在没有大的硬件设备更新前提下,游戏业也无法预测下一个增长机会可能出现在哪里。一些游戏公司和开发者在翘首等待5G与云游戏时代的来临。但两三年前的VR热已经摆了行业一道,殷鉴不远。有所不同的是,今时今日的资本与监管环境都远远严苛于此前,5G网络尚未商用,最好的入场时间点究竟在何时?
那么,出海就是一个相对稳妥和中庸的选择,虽然各个国家市场的用户偏好、付费习惯、市场容量以及游戏公司所要采取的本地化策略并不一样,但至少还是有迹可循。
只有新的爆款游戏才能搅动行业
对电竞业,巨头早已圈成自己的生态,这种生态圈层的核心就是游戏项目。因此,要对目前的巨头格局产生冲击乃至改变,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游戏项目的迭代。如果没有新的爆款游戏出现,用户迟早会对老项目厌倦并且逃离。
用户的注意力已经越来越难以集中,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游戏业的竞争不只是来自于游戏内部,网综、网剧、直播与短视频都在变着花样消耗用户的娱乐时间。
但游戏与其它产品形态之间其实也存在一种微妙的竞合关系。对今日头条和抖音这样的流量平台来说,游戏行业是它们最大的广告主,只有效果广告才能支撑起高速增长的销售目标;而游戏公司们也需要在大流量平台买量推广,夺回用户。
此外,游戏属于文化创意行业,不存在绝对的垄断,玩法创新依然能引领风潮。然而另一方面,精品游戏的制作和渠道推广成本水涨船高,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集中,大厂即便不能每次都在玩法上取胜,但依靠精良的人力和充足的资源,依然具备后来居上的实力。
小游戏的舞台在别处
轻量化的小游戏在去年年初曾让行业产生巨大期待,一些从业者曾认为,在市场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小游戏能转化大量的非游戏玩家成为轻度游戏玩家,再由轻度游戏玩家转化为真正的游戏玩家。然而,由于留存、粘性和变现方面的问题,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后来被证明是被高估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游戏一无是处,它在获客和社交方面的长处得到了另一批平台的认可。支付宝、淘宝、拼多多等等都在过去一年里,逐渐内置了一些“本地化”的小游戏,以增强用户在这些非游戏平台里的活跃度。阿里巴巴方面曾经表态,包含游戏在内的大文娱业务需要为整个消费生态作出贡献;而拼多多则在上市前就称,公司未来希望成为迪士尼与Costco的结合体。
这些变化说明,游戏化的互动形式对于用户的其它在线生活,例如电商交易,是很有帮助的。
文:张信宇@36氪(wow36kr)
首席增长官CGO荐读: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1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