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临近,据内部消息透露称淘宝要修改搜索规则,来进一步扩大流量,其实自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淘宝一直在持续改版,比如微淘”升级为“订阅”,和“推荐”并列在首页展示;算法推荐猜你喜欢进行信息流推荐;此前淘宝内的买家秀、洋淘、问大家等内容板块聚合在“逛逛”内。很多大的改动和举措确实使得部分商家的店铺流量有所增加,但是转化率可能会降低,整体效益有所提高。
那么问题来了,改版能够让电商企业走出流量困境吗?从终局来看,淘宝仍然无法摆脱流量的困境,即使是京东、拼多多、天猫等电商平台最终都是会困于流量。
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底层究竟是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国内的任何互联网企业都是围绕流量、转化、复购进行商业化变现的,一旦平台有了大量的流量,大量的使用市场,互联网企业就可以叠加任何服务来进行变现,以前的电商变现公式可能是: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流量基本就是活动用户数每天的低频次的访问网站或者app,但是目前笔者认为流量其实可以归结为用户数x用户使用时长x用户触达激发,所以拥有用户数之外,还要占有用户的使用时长,然后还有要很好的用户触达和激发,按照这个思路来看,传统的电商和目前以内容消费为核心逻辑的电商在流量方面可能是相差百倍,甚至更多。
目前中国的网名和使用应用的基本概况?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与2020年3月的9.04亿相比,新增网民数量为0.85亿。同时,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根据极光(Aurora Mobile, NASDAQ:JG)发布《2021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移动网民人均app安装总量上升至63款,人均单日app使用时长为5.3小时,较上一季度上升0.3小时,但相对去年同期下降1.4小时。2021年第一季度,短视频行业时长占比进一步提升,占比达29.6%,全行业中排名第一,与第二名即时通讯的差距继续增大达9.5%。
中国移动应用app月活跃top榜
移动网民人均APP每日使用时长
top10行业中人均使用时长
传统的互联网电商企业进行一系列功能改版能够走出流量困境吗?
2021年以来,淘宝一直在试图通过改版走出流量困境,比如微淘”升级为“订阅”,和“推荐”并列在首页展示;算法推荐猜你喜欢进入首页;此前淘宝内的买家秀、洋淘、问大家等内容板块聚合在“逛逛”内。尤其是在中国网民人口红利吃尽的情况下,各方都开始不得不面对流量困境,积极下沉市场,希望获取更多用户流量,但是中国网民用户规模基本见顶,即使下沉,最终也会是产生很多的用户重叠,用户流量红利显而易见见顶了,而且从目前用户增长最快、使用时长增长最快来看,以及用户的激活和触发的场景和概率来讲,目前短视频才是最大的流量黑洞。按照上述的互联网的商业底层逻辑来看,即使现在淘宝进行改版,如果没办法从最底层的逻辑变革成为一个短内容生产和消费平台,最终还是会困于流量,这一点而言,不论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等,即使目前拼多多流量比较大,最终也会是困于流量。
思考一下如何走出流量困境?
在有限流量的情况下,只能分层级地进行精细化运营,将大部分的流量留给头部和腰部的商家,才能将利益最大化,这是目前互联网电商企业的思路,却导致了大量的小卖家出走,也是造成拼多多快速崛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笔者从流量、转化、服务三个方面着手来思考如何走出流量困境。
- 首先互联网电商企业目前不得不面对其他互联网企业的入侵腹地,因此互联网电商企业不得不自己去建立流量池,也就是说不得不做内容平台,因此平台内容化是目前建立庞大流量的不得不思考走的一步。
- 其次互联网平台愿意牺牲一部分的利益,在流量和利润之间有一个更好的运营策略或者取舍,在取得适当利润的情况下,将流量适当向中小卖家倾斜或者利用算法防止流量过于集中或者采用针对不同厂家,用户的多品牌平台的策略,让大部分的卖家都可以拥有相对合理的流量,最终囊括更多的卖家资源、买家资源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 最后如何更好的利用已经建立的基础设施,稳住大量的卖家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给买家资源,这个可能是目前其他内容流量平台暂时所不具备的优势。
流量困境已经不仅仅是电商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似乎中国的互联网都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中国互联网的思潮一直都是围绕流量才能做商业变现,如果没有一个可以替代流量的新的商业模式,中国的互联网就必须为了流量和存量而比拼。
—— 欢迎在线投稿 ——
特别提示:关注本专栏,别错过行业干货!
PS:本司承接 小红书/淘宝逛逛/值得买/微博/抖音/百度系/知乎/大众点评等平台推广:关键词排名,笔记种草,数据优化等;
咨询微信:139 1053 2512 (同电话)
首席增长官CGO荐读: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3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