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辰灵:滴滴暴跌20%,强监管下滴滴何去何从?

路透社报道:中国监管机构以行动积极而闻名,但是在滴滴出行在纽约上市后仅两天就宣布对其进行调查,即使是老练的投资者也感到震惊。

灵哥今天就带大家完整的分析滴滴事件的来龙去脉,全文5000字,请耐心读到最后。文后有规避中概股投资风险的一些实用干货,欢迎阅读。

到底发生了什么?

滴滴在发给路透社的声明中称,“在IPO之前,滴滴对网信办分别于7月2日和7月4日宣布网络安全审查和暂停中国新用户注册,以及将滴滴出行从中国的应用商店下架的决定一无所知。”

而根据《华尔街日报》周一的特别报导,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滴滴出行在美国上市前几周,相关单位已经建议滴滴推迟首次公开募股(IPO),并对其网络安全进行彻底的自我检查。

但滴滴出行最终在当局没有直接下令叫停IPO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推进。

滴滴给出的狡辩理由,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是,滴滴从不同监管机构收到不同的信号,有的机构是认可滴滴尽快上市的。

所以实际上事情已经很明朗,滴滴在多重监管主体间,在中国监管机构和美国资本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中游走,最终做了一个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定,而这个决定触怒了官方,不可避免招致了监管当局快速和愤怒的出手。

从中国监管当局角度,首先滴滴应该进行网络安全的彻底自查,消灭隐患。其次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中国当局当然属意的是中国核心资产在香港或者科创板上市,而不是在美国。

但从滴滴和背后的投资人角度,科创板是根本不会考虑的,香港市场固然不错,但香港的监管标准也较美国高,而且受到中国政府的影响较大。而时间并不站在滴滴这一边,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即使是冒着被美国投资人集体诉讼的风险,也要在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尽快放飞自我。

滴滴被审查后,网络上纷纷传闻是因为滴滴把数据打包卖给美国,这其实就和之前美国人说Tiktok数据会被中国拿走一样都太肤浅了。企业本身也好,企业背后的资本也好,是没有可能用这样小儿科的手段去获利的。

2020年6月1日,《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正式实施。这部新制定的法律在第二条写的很清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下简称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也就是说一旦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滴滴不是仅仅保证自己开发的软件没有隐私和安全问题就可以,滴滴还需要确保其购买使用的软件和硬件都没有问题。

所以《华尔街日报》的分析文章认为,一旦审查开始,过程可能持续数月,涉及到十几个政府机构,包括公安,国安和发改委等。

中国互联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隐私保护,所有的各类用户隐私信息数据在被各种盗用,明码标价出钱买卖。

所以先不谈中美对抗这样的大背景,即中国如果要建立一个和欧洲美国相当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体系,现在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不合格的,从软件到硬件到监管都需要深远的调整和整改。

而滴滴无疑是等不了的,美股的盛宴受到加息预期的影响可能随时会结束,滴滴的投资人是一定要赶上这最后的流动性泛滥。

而从中美对抗的大背景,对滴滴这样企业的前景也是极不明朗的。

13年的时候中美签了跨境监管合作的备忘录,备忘录规定可以向美方审计监督机构提供审计底稿,前提是要中方审核同意。但是美国法律是规定PCAOB(美国上市公司审计监督机构)是有定期查阅审计底稿的权利。

也就是说美方一直希望通过查阅审计底稿来了解中国深层次的数据,中国当然是不乐意的。但之前脸还没撕破时,那就大家都游走在灰色地带。

中美撕破脸之后,特朗普政府借瑞幸咖啡坑了美国普通投资人名义,搞了《外国公司问责法》,目的就是针对中国的上市公司。核心内容就是如果一家外国公司连续三年未将审计底稿、及其他相关数据交给美国(PCAOB)检查,那就应该立刻摘牌。

于是中国方面在2020年开始就更进一步就通过立法的手段通过各类国安法令,用法律手段防微杜渐,继续要求把相关数据提交给美方必须得到政府批准。

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两国商务部也据说有意愿要成立一个双边框架小组来探讨解决问题,但现在中美双方连两国首脑都还没见面,所以很明显,对于企业来说,两国官僚的共识短期是指望不上的。

美方当然知道中方禁止把数据交给美方,所以反华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6月就呼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应该阻止滴滴上市,除非它采用与其它美国上市公司相同的审计标准。

从滴滴角度,很明显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在上市合规问题上,他无法去站美国队(根本做不到),但是滴滴也不愿意去站中国队(接受主动审查,遥遥无期合规之后,估值大打折扣再去上市)。资本无国界,资本的想法当然是要占尽便宜,逃脱义务。在资本上要占美国流动性极好的金融市场的便宜,在实际业务上要占中国庞大的市场的便宜。

在一个稍纵即逝的窗口中,滴滴没有犹豫,选择了上。

防微杜渐的金融战

美国的金融霸权是一种定价权,也是一种话语权。在看好新兴市场某一块资产的时候,华尔街可以唱赞歌,华尔街的基金先进去了,然后新兴市场本地的钱,散户的钱都会被吸引进来接盘。等到玩的差不多了,华尔街操纵媒体一个变脸,首先跑路卖的是华尔街,等卖的差不多了,又可以反手通过卖空获得下跌的第二笔利润。

小到具体的一只股票,大到一个国家的货币,比如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泰铢,都可以这么操作。

自从中美关系恶化以来,美国部分政客号召开打金融战,号召让中概股公司摘牌,号召没收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号召禁止美国资本投资中国企业等各类奇葩的声音传出之后。中国就要为破除美国的金融霸权做准备,这其中数字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块,资本市场是另外一块。

开设科创板,港股允许同股不同权,目的就是要和美国的资本市场竞争,很明显科创板是承接硬核科技去的,而港股是去承接各类的互联网资产。

在美国搞乱香港,中国不得不通过国安法立法整顿香港从而带来大量富人资金转移到新加坡,纽约,伦敦之后,港股就被重新定位成要和纽交所纳斯达克竞争的市场。

要考虑极端情况,如果美国真的要跟中国打金融战,比如美国利用长臂管辖,鸡蛋里挑骨头冻结某些中国在美国的资产,那么同样中国也可以鸡蛋里挑骨头去冻结某些美国在中国的资产。

举个例子,特朗普政府在和中国打贸易战时,CNBC就报道过支持共和党的美国非上市公司首富科赫家族的一个高管在中国出差时,在出关时遭到了情报人员的调查。科赫工业在中国雇佣了十几万人,拥有巨大的商业利益。CNBC评论说,这是中国通过科赫给特朗普政府的一个警告。

这是实体的例子,但在金融方面中国的筹码就不够多,除了仍然依赖美元之外,就是上百个中国最好的上市公司在美国上市,定价权话语权完全被华尔街掌控。

从中国角度,中国的核心互联网资产最好都在香港上市,而美资必须要投资到香港来才能享受到中国互联网的红利。

简单来说,美国政治精英试图玩的游戏是脱钩(de-coupling),中国要把水搅浑,要让中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分不开,但同时中国还保留对等的制裁能力。

美资在香港越多,中国手上的筹码越多,也才可能避免美国的某些反华政治精英走极端。

但这么一年下来,真正听话的是快手,老老实实在港股上市。而滴滴,满帮,Boss直聘这三家公司都在近期跑去了美国上市。

这对于监管层肯定是火大的不得了,滴滴在国内是拉人的老大,满帮则是国内拉货的老大,Boss直聘现在是招聘业的老大。这几家公司都是基础信息行业,滴滴和满帮掌握了中国人的个人出行和货运物流数据,不仅是掌握了隐私,而且实际上掌握了中国的实时各地区的经济状况。

个人工作信息的数据也非常敏感,如果美方情报机构要发展人员,通过个人工作信息可以完整通过大数据勾勒筛选出最符合发展的对象。

这几家公司无论如何都应该在香港上市,这样在监管上才能从业务到资本形成一个闭环。但这几家机构不约而同在近期密集却选择了在美国上市,无论是什么原因,无疑是站错了队。

滴滴还有没有未来?

没有哪个公司是像滴滴这样从一出生就有如此多争议的。

我们把滴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重金补贴阶段。在这个阶段,滴滴通过资本优势进行巨额补贴从而挤垮黑车和各个城市的出租车公司,一度引起各地出租车公司罢工。

这种巨额补贴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但是一方面中国发展太快,很多法律法规跟上的太慢。另外一方面,各城市的出租车公司本身也广为群众诟病。

滴滴在当时一方面抓住了科技创新的舆论制高点,另外一方面实实在在抓住了当时出租车行业的软肋,抓住了部分用户不满和市场提供者缺位的一个利基市场,从而成功的逼迫政府让步于资本。

第二个阶段,垄断阶段。滴滴一边收编黑车司机,一边通过并购吃掉了快的和Uber,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这时候滴滴就开始提价,在掌握定价权之余,并收取20%到30%的巨额佣金。

一个软件撮合平台,却要收取如此高的佣金,想当年滴滴就是用出租车行业的高佣金从而站在道德制高点的。

出租车管理行业有千般的问题,毕竟是属于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范畴。如果出现任何问题,是有投诉仲裁的渠道和机制的。滴滴形成事实垄断之后,实际上就掌控了出行行业的仲裁权和管理权,在享受巨额利润的同时事实上扮演了政府的角色。

于是本属于公共事务范畴的出行行业被资本化了。

那么获得了垄断地位,获得了高额利润的滴滴去干什么了呢?实际上什么都没干,而是利用垄断地位各种压榨供应商,司机和消费者。比如大数据杀熟,不同的手机会出现不同的价格,越是老用户,价格越高,手机越贵,价格也越贵。

第三个阶段,出事阶段。把利润留给自己,把责任扔给社会,这种做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滴滴很快遭受了连续两次的司机恶性杀人事件,从而从高光跌落神坛。

从招股书上来看,滴滴中国总交易额最近三年持续萎缩,从2018年的2044亿跌到2020年的1890亿(有疫情影响的原因)。另外滴滴的交易频率是下降的,这也意味着滴滴这三年的客单价是在上升的。

也就是说滴滴拿着垄断带来的巨额利润这三年并没有做出什么名堂,既没有在国际市场获得太大的进展,也没有在其他业务上获得进展。无论是之前鼓吹的无人驾驶,还是最近为了上市抛出的造车的概念。

所以滴滴和其他如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是不一样的,阿里腾讯都是有投资在硬核科技上的,比如阿里替代了Oracle的数据库,这不仅造福一家公司,而是造福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巨头是在把手伸向大妈的菜篮子才惹起了社会舆论的众怒。滴滴却不是这样,滴滴的商业模式从头到尾就是把公共福祉行业变成私人的垄断获利。

滴滴所处的行业同时具有公共服务和商业的属性,所以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追求合理利润,必须和社会责任进行平衡。

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对待三大运营商的策略可以借鉴。3G的时代,中移动一家独大,中国政府曾经把3G最成熟的技术给了联通,而让中移动去承担最不成熟的国产3G标准TD-CDMA。

国家的监管目的并不是要搞垮企业,而是要形成可控的安全标准,鼓励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这其中最理想的情况是三家以上的竞争主体,因为两家会形成价格同盟,形成事实垄断。

滴滴仍然占据出行这块利润丰厚,增长迅速市场的领头羊接近垄断的地位。在竞争中卡住了很好的身位,如果滴滴能回到初心,平衡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那即使有新玩家入场挑战,那么滴滴不失三大运营商中移动那样的地位。

否则,社会主义的铁拳从来都不是说着玩的。到底是用户离不开滴滴,还是滴滴离不开用户,我们拭目以待。

(正文完)

关于中概股的投资风险规避

滴滴今天最终收盘跌差不多20%,灵哥财富课的会员们却未受损失,这是因为6月28日滴滴上市前我专门在我的知识星球提醒不要买滴滴。

丁辰灵:滴滴暴跌20%,强监管下滴滴何去何从?

滴滴监管事件反映了投资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即如何避免这类黑天鹅事件带来的风险。

我跟大家主要谈的是要分清是否是限制条件的彻底改变还是误杀。

1. 是否是限制条件的彻底改变

我来举个例子,知名的一家电子烟企业,当下已经跌到了8元多,我在3月30日的知识星球中就提醒了关于牌照这一重大限制条件的改变。

丁辰灵:滴滴暴跌20%,强监管下滴滴何去何从?

如果你不确定怎么办?或者你没有我这样独家信息源怎么办,那么不参与所谓的博反弹就是最好的策略。

2. 误杀

误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该黑天鹅事件不实质影响该企业的基本面,比如几年前浑水做空新东方,那个报告错漏百出,在中国的人都知道新东方当时有多火爆,所以遇到那样的情况,大跌就是大买的机会。

还有一种情况是被拖累,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中国反垄断,加上这次的安全监管事件,都会无辜错杀一些企业。但每一次的错杀,其实都是捡便宜的机会。

滴滴事件后续投资策略

首先,滴滴跌20%才刚刚开始,后续会有一个阴跌的阶段,考虑到审查很可能将持续半年以上,而半年之后滴滴还面临着前期机构投资人的解禁潮,所以现在一切都不够明朗,不妨持币以待。当滴滴完成了安全层面的合规审查,那必然股价要迎来一波反弹。我会密切关注这个时间点。

其次是涉及网络安全技术服务,涉及国产替代的公司很值得关注

—— 如果觉得文章还OK,请转发 ——

特别提示:关注本专栏,别错过行业干货!

PS:本司承接 小红书 / 淘宝逛逛 / 抖音 / 百度系 / 知乎 / 微博/大众点评 等 全网各平台推广;

咨询微信:139 1053 2512 (同电话)

首席增长官CGO荐读:

更多精彩,关注:增长黑客(GrowthHK.cn)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术和数据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的新型团队角色。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产品发展的因素,实现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带来的有效增长…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42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07-07 08:55
下一篇 2021-07-07 10:56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