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现了一个双链笔记reflect.app,但是是付费的,还不便宜,160$每年,于是看看有什么特殊之处,从功能上来看,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于是我转向介绍页面,看看有什么特别的理念。在介绍页面提到了一篇关于“增量笔记”的文章感觉挺有意思,说说我的看法。
所谓增量主要指的是“增而不删”,添加不是更新。
我们不会通过修改过去的记忆来记住事物——我们只是积累了更多……如果我们每次对世界的理解发生变化时就简单地删除旧笔记,我们很快就会忘记我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最近在看《认知天性》的时候,也提到了间隔回顾,间隔比重复更利于记忆,纯粹的集中重复所带来的流畅性可能会带来学会了的假象。只有当信息在长期记忆中快要“沉底”时,再把它检索出来,才更有效果,并且在这个期间加入其它信息作为间隔,效果将会提高,信息在记忆中的“下沉”会越来越慢,直到最后不在“下沉”,随时可取。
我觉得间隔回顾,至少有两种,新旧之间,主题之间。而这种“增而不删”的增量模式,更像是前者,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对比信息,让人去思考两个信息差异之间的过程而不是跳跃,也就是产生”蒙太奇“。
在两信息之间,我们将会获得更多,如果是事关个人的,可能还会获得一些元认知。
一个人站在那里,可能没有多少信息,但是如果他拿着一张自己以前的照片,那么信息将会多了起来。在《科学学习》中也同样举了一个花瓶的例子,孤立的花瓶很难让人发现花瓶的形状,这时候,形状就是“对比信息”。
捕捉比错过好
有些想法,回过头来看,会很“幼稚”,可能就把它删除了,留下新的、从“成熟”的。但有一种可能就是,又过了一段时间,“成熟”的想法看起来很“幼稚”,而早期的“幼稚”的想法却很有价值,有点“看山不是山……”的感觉。
再一种情况是,很多想法我们不会写下来,直接会被排除,转瞬即逝了,因为我们可能会“经验地”判断它是一个不值得留下的信息,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而更加的严重,因为大脑会随着时间逐渐固化,经验与现实逐渐脱离,环境变了,但知识结构没有变化,与环境时脱节的,会导致一些可能被认为是不可能。
更严重的情况是,思维发散性搜索到可能根本不会往那处想,比如在《弹性》中就提到一个例子。在航母上飞轰炸机这个想法,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洛的潜艇船长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一个海军机场观看轰炸机演习时想到的,而不是相关技术专家,因为专家会经验的,潜意识的排除一些想法,
对于此类固化特征,科幻小说家克拉克很有见地地提出了克拉克三定律。
-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几乎就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很可能是错误的
-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可能跑到不可能中去
- 定律三: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
很多新奇的想法都是“局外人”想到的,而不是领域老专家,为此,我还特地建立了一个主题笔记,名字就叫“思维的局外人”。
所以,捕捉总比错过好。
思想黑洞
我在obsidian论坛看到过一篇质疑rr日记模式的帖子,这种模式写起来是很流畅,简直停不下来,贴主洋洋洒洒写下了12万个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然后,笔记成了黑洞,信息出不来了。
我觉得应该通过一些原则敦促我们去整理,综合笔记,并且除了搜索之外,还要建立更多的记忆启动项,包括时间的,位置的,链接的……
否则随着笔记的增多,必然遭受维度打击,笔记成为黑洞。
总之,增量笔记的理念期望给人们带来记忆模拟,更多地获得信息,开放的思维,了解提取的重要……
是一个不错的理念。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5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