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北大教授姚洋表示,“北大教授贬值太厉害了”,胡适当年月薪3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11万人民币!
一事一议,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分析问题,并且深度思考分析得出的结果经得住推敲,才是认真搞学问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接着,姚洋将这一问题背后因素归结为,当今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大学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5%了,供给两端资源都比较充足,教授待遇比当初胡适时代下降,是必然的。
一句话总结,教授资源不再那么稀缺了,人民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了,社会对于师资人才的紧缺度大幅缓解。
当然了,咱家引述姚洋的观点,除了认同该看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是我们讨论当下商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顺势而为,看清楚未来发展方向,不仅仅是普罗大众所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些所谓的“文化精英”们应该思考的,这恐怕是最近几年“精英路线”逐步衰败的终极原因。
有一个人,我们曾经讨论过,咱家现在连其名字都不愿意提。
自称是“人类精英”,只服务于少数“精英”就够了。
这种论调,在20年前之中国,可以吃得香,在100年前之中国,可以吃得香,毕竟当时大多数人获取知识和教育的机会非常少,而现在完全不同了,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你说你是“精英”?
不好意思,你别玷污了这个词汇。
也就是说,在当今这个时代,阁下再想通过“贩卖”知识获取商业利益,这条路会越走越窄,越来越难,终极原因,能人太多了,人民大众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了,简单“复制、粘贴”这一套,吃不开啦!
这个问题,同样发生在罗振宇搞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身上。
初心的确非常不错的,一个商业价值,要经得起时间的验证。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当选好投资标的后,长期持有,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这看上去很美好,但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就目前来看,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正被时间抛弃。
为啥说被时间抛弃了呢?
一句话,没有经得起时间的验证。
当然了,有人或许会反驳,人家罗胖只要坚持每年演讲,就不能说被时间抛弃了。这么说也对,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存在”,而不是实质的“存在”。
罗振宇的演讲,已经被大多数观察者打上了“贩卖焦虑”、“鸡汤文”的标签,很多观众的评价是这样的,“罗老师每一句话说得好像都对,但并没有什么意义”,头几次听了,的确有点“上头”,听多了,就没劲了。
背后原因在于,观众在用“时间”,来考验“时间的朋友”。
咱家认为其最大问题在于,分析问题,只停留在表面,抛出的问题太多,给予证明的阐述太少。
事实上,每一个话题,都应该做一个课题去探讨,而证明真相却被他一笔带过,不客观,不严谨,是造成“时间的朋友”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根本问题。
大众觉醒了,浑水摸鱼已经不好使了,“知识付费”这个赛道,可能越来越难做。
或许有人会问了,知识+商业,还有未来吗?
现实的情况是当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达到一个难以很大拉开的距离后,你说你能讲点商业逻辑就能赚大把的钱,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
也可以说是知识付费时代,也出现了内卷。
而在当今的商业时代,令人尊敬的应该是两类人:
一类是能够干出事情的人。
这一类本身就是成功人士,能做出业绩,显然要比光会“吹牛皮”强得多,更比那些光靠吹牛皮就把自己吹成“精英”的人,强上万倍。
所以,就目前而言,罗永浩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罗振宇,虽然罗永浩也喜欢刷刷嘴皮子,但是人家的“真还传”,还是靠实力干出来的。
另一类是能够总结经验,指导未来的人。
说实话,当今很多搞“知识付费”的人干的只是“总结知识”而已,并没有上升到智慧层次,这也是他们越来越贬值的原因。
知识爆炸时代,知识不值钱。
要想将知识变成智慧,这需要非凡的能力,需要时刻保持思考,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一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说实话,真正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已经没时间出去“耍嘴皮”了。
这类人,他们只是偶尔被请来为大众分享一下成功心得而已。
所以,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是:成功人士写的成功传记,大多数情况下要比一个籍籍无名的人写的商业分析,好卖得多。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5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