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怼怼:微信「置身事内」

微信很少更新版本,也几乎没有办过发布会,仅有的活动往往以微信公开课的形式出现。

今年的微信公开课Pro,张小龙没出现,外界能感知到的,更多是关于微信各个板块最新的梳理和展望。

这原本也是微信公开课的初衷,不过没有再次听到张小龙的现场,总归还是有些遗憾的。

但我也想了下,其实去年出炉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已经把张小龙的思考,集结到一块了。

结合今年的微信公开课Pro,我又回过头去看了一遍。

吴怼怼:微信「置身事内」

用户是什么?回归本质,用户的本质就是人。产品的需求从用户中产生,所以产品经理要多琢磨人的事情。

这是张小龙谈到的一个朴素的思考。

从人出发,可以延展谈国民性。今年微信的一个重头戏无疑是视频号。从神舟十二号升天、孟晚舟回国,到西城男孩和五月天的直播演唱会,再到2022追光,视频号诞生两年后的内容切片,与普通人,与国民性都息息相关。

从文化、到科技再到大国崛起,一次又一次的大型事件型视频内容在微信内被观看、被转发、被讨论。

在创作者思考内容策略、产品经理专注功能迭代、大公司研究商业形态时,普通用户已经在无形中成为这个内容生态里,基础又重要的循环要素。而那些看似微小的意志,在聚合起来后,其实是作为国民性而存在着。

是的,国民性。去年这个时候,张小龙曾就视频号与个人的关系作出阐释,其中曾提到过未来对于视频号的期待是希望它变成普通人都在用的一个产品,并不希望它仅是一些大V、网红在这里表现的地方。

如今一年过去,这个期待的框架开始显现,而国民性看似是宏大的命题,但其实拆解来看,每个切口都可以微观到个体。从诞生到现在,视频号已经成了微信的原子组件。

在进入20世代的第三个十年后,微信所强调的连接哲学、工具属性,以产品观的形式融入到了国民经济的血脉之中。

微信从连接人的社交产品起步,但并没有止于此,它还连接人和内容、连接人和服务,并且沿着产业互联网的车辙一路连接下去。

由此我联想到去年看的另外一本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的《置身事内》。其核心所指是,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务实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如果说,去年和今年,微信更适用哪句话,我想,比起「连接」,置身事内,也是一种贴切的描述。

在被疫情推搡着向前移动的这两年,微信与时代大图景几乎融为一体,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习惯微信的便捷、智慧和简单。而微信自身,也从最初对产品价值的极致探索,转向思考更宏大的社会命题。

一个产品,要帮助的是具体的人,最终通过帮助具体的人,深度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去。比如,微信提供了很多方法,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就像主题「入微」所表达的那样,今年的微信看似没有太多价值观和哲学思考,但那些关于小微经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医疗/政府服务、乡村振兴的连接和推动作用,其实是对微信产品哲学更好的推进。

如果说,此前的微信是产品叙事、用户视角,那么如今的微信,在此之外,又叠加了时代叙事和社会视角。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以前的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是「连接」数字生活。但现在,微信「置身事内」,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55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1-07 12:08
下一篇 2022-01-07 12:31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