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三振出局」?

一直以来的屡战屡败,没有丝毫削弱吉利征服新能源领域的雄心。

在2020年的年报中,其再次信心满满:2021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全新“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迈进“全面电气化”。

2021H1财报披露里,进一步乐观:上半年本集团产品之销售表现令人满意,即将于今年余下时间推出的新车型,也均获热烈的市场反馈。

然而一个季度后,就被打脸了。

“我们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愤怒,希望极氪官方重视用户呼声,及时回应车主的关切。”新款电动车型极氪001交付没多久,类似的用户维权倡议就不断。

口碑崩塌不说,极氪001后续还无法如期交付:原定2022年1月10日前完成生产与发运的部分订单,将延迟一周左右交付。

不只消费端不及预期,在资本市场上,吉利也没能立起来。

如下图,在2021年的中国乘用车景气度周期里,吉利的股价涨得时候不积极,下行周期里狂跌近50%。

吉利「三振出局」?

那么,在这一轮“逐梦”新能源中,吉利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表外表里在此前的《长城暴涨十倍密码》中曾论述过,汽车企业的股价波动,由产业β水平,企业α水平以及业绩兑现情况三个因子决定,这里依然借鉴该理论。)

“十倍股”周期落空,新能源业务撑起预期

2020年2月10日,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很多券商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了吉利的一条公告:

吉利正在探讨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AB公司(沃尔沃汽车)业务合并,两家公司重组完成后将成为一家全球集团,以应对未来挑战。

4个月后,吉利又宣布开启“科技吉利4.0时代”,迈入全面构架造车阶段。

那么,这两个动作联系起来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把时间切回3.0时代看看。

彼时,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发挥兄弟品牌的整合资源优势——原沃尔沃设计副总裁彼得·霍布里亲自设计,沃尔沃工程师参与过程等,于2016年3月推出了一款博越SUV。

而定价更高的博越上市后,成为爆款。

博越系列的成功,拉动吉利市占率和盈利能力提升。这传导到股价上,吉利2016-2017年,股价上涨了近10倍。

再说回这次的4.0,就与沃尔沃合并来说,两者相当于由兄弟变为夫妻,资源从“明算账”变为完全共享,研发和输出实力或将更进一级。

同时,资料显示,全面架构造车基础之一是CMA模块化架构体系。而基于CMA架构打造的车型,已经在中高端品牌领克上得到验证——平均售价和销量都有较好表现。

也就是说,一旦合并和全面构架造车落地,4.0时代的吉利,将比3.0时期有更强的盈利能力。

这对市场而言,妥妥的另一个吉利十倍股的机会,不跃跃欲试才怪。

不过,这虽利好,但毕竟只是过往经验,比起这个,当时大多机构更在意的是吉利新一轮产品周期。

比如,招商证券将吉利评级为买入,依据之一就是“公司新车拉动效应尚未完全”。

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以2月份交付的中高价车型“吉利 ICON”为例,其在官网开启预定仅15分钟,2020台限量款车型就被抢空,预售37天订单破3万,且抢购者多为年轻人(平均年龄26岁)。

另一款高价车型领克05,上市一个多月,收获超1.7万订单。

这样的预定热度,透露着爆款潜质。

而不只燃油车,在新能源领域,吉利也有着振奋表现。

新发布的纯电轿跑概念车领克ZERO concept,被市场一致认可:

“这次领克还真不是拿着模型和PPT在骗人,虽名为‘概念车’,但ZERO concept实际上完成度已经非常高了。”

如此,在市场对企业的高α收益预期下,吉利的PE估值,在2021年1月冲到了高点。

但估值的高光时刻,却迎来了晴天霹雳——与沃尔沃的合并计划“流产”。

至于告吹的原因,官方解释称:“在评估了实现价值的不同选择后,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是,两家独立公司之间进行合作的模式是确保持续增长的最佳途径。”

更“雪上加霜”的,年报披露显示,吉利2020年的利润水平,再次大幅下滑,业绩预期落空。

但让人不解的是,吉利2020年的销量却是大幅提升。

有业绩修复迹象,但没有结果兑现,这是为何呢?我们拆解销量的分类构成看看。

数据显示,包括中高价“吉利 ICON”和“领克 05”在内的大多数新品,上市交付后销量很快大幅下滑,爆款预期并未落地。

老产品里,领克系列的销量复苏亮眼。如下图,从2020年4月开始销量增速持续上升。

然而资料披露显示,该系列销量大增是竞争压力下,大搞终端折扣的结果。比如,2020年下半年,其优惠幅度超过万元。

情况类似的还有主力车型博越——其本身虽未降价,但推出了低价版的博越百万款,影响该系列的产品成交价,压缩利润空间。

高价、高毛利的爆款新产品未如期落地,叠加老产品“以价换量”的结果就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据数据,2020H2 领克单车净利0.32万元,环比减少0.02万元。

而“遛”了市场一圈,业绩兑现却是这样的结果,投资者不免变得谨慎,估值回落。

但吉利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其在2020年报电话会议中扬言:2021年有望像过去2016、2017年一样,迎来新的增长。

它这么说的底气,同样能在2020年报中找到答案:2021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全新“蓝色吉利行动计划”迈进“全面电气化”。

也就是说,吉利还握着新能源的底牌没翻。而这也让市场对其抱有乐观,估值倍数仍保持在30上下。

那么,新能源的牌面是否能如其所愿呢?

极氪001“高开低走”,愿景幻灭

2021年在整个电动车行业再度“火热”时,华尔街的外资投行们开始流传类似“极氪001撑起吉利股价一片天”的看法。

比如,在花旗银行的评价里,极氪001成了拳打特斯拉的存在:

极氪001在尺寸和性能上均胜过竞对Model 3,单价略高;若Model 3月销量可达2.5万辆,则预计极氪001最少应取得此水平一半以上销量。

美银证券也基于极氪的价值,将吉利的目标价上调,升评级为买入。

那么,极氪001为何让市场如此“癫狂”呢?看看消费端的“亢奋”就知道了。

4月份,吉利极氪001(也就是上述的领克ZERO concept)上市并开放预定后,搜索指数即急速攀高。市场关注火热下,仅两个月,其2021年的可交付定单,就全部售罄了。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热度,也不难理解。

毕竟在极氪001 28.1-36.0万元的定价区间里,同类的只有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EV以及蔚来ES6,属于有需求缺供给的情况。

在这些不差钱的消费者“追捧”下,极氪001的订单中,高单价与高选配特征明显:

比如,顶配YOU版比例达40%;雅马哈高级音响比例80%;高性能空气悬挂比例61%;智能感应自动门比例44%等。

由此,极氪001的平均订单价被推高到了33.5万元。

这让吉利的雄心大增,放言称:“极氪未来3年将推出6款全新车型,目标到2025年年销量达65万辆,进入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前三名。”

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实现了自己想要的。

至此,在企业α水平高预期下,从5月开始,吉利的PE估值迅速提升。

然而巅峰时刻,幻象再次被打破了。

事情的起因是,6月底有用户爆出极氪001 WE版车型标配与宣传不符,据其描述:“官方上市宣传时,后隐私玻璃、800V电子电气架构、360KW极充是标配,但实际下定要选配另出钱。”

接着,有人发现号称全配版的极氪001 YOU版上面,EC光感天幕配置也变成了选装,且定价高达万元。

而标配变付费选装还没完,就又有不少车主反映,极氪001车型配置页面中,电机供应商从日本电产更改为日本电产和威睿电机。

接连的骚操作,彻底激怒了预定车主,关于极氪001的吐槽质疑在社交平台发酵,更有不少车主涌到极氪APP社区,退订转让。

而在吉利深陷争议时,它的竞对却在新能源领域大有进益。

比如,长城汽车的电动车品牌欧拉,2021年6月之后,月销基本稳定在一万以上;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销量,2021Q3占到总销量的88.8%。

业绩兑现对比惨烈下,市场的选择必然受到影响。如下图,在下半年的景气度趋势里,吉利的反弹幅度最低。

“风口浪尖”压力下,7月中旬,极氪CEO安聪慧在极氪官方社区,发了一封致歉信,回应解决减配、涨价等问题。信的主旨可总结为两点:

1、极氪选配重新开放,费用由极氪承担;
2、提前锁单用户,由于延迟交货造成无法享受国补,由极氪承担差价。

这一定程度安抚了车主们,不少“准车主”表示:“新品牌的第一辆车或多或少会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只要品牌有心,我们愿意给新品牌更多机会”。

靠着“钞能力”割肉,极氪平息了这场风波,赶在四季度初,有惊无险地实现了交付。

10月23日,首批199名车主,来到宁波杭州湾极氪智慧工厂,验收交付,宾主欢聚一堂。

这种其乐融融,让大家再一次以为吉利要“逆风翻盘”了。但事实是,3天不到,车主们又开始向极氪001“开喷”。

一方面,是对已交付车辆质量问题的吐槽和维权,归纳起来如下:

选装配置EC光感天幕宣传与实际不符;控诉座椅材质存在误导嫌疑;陆续被曝系统卡顿、导航出错、声音消失等质量问题。

另一方面,是对延期交付的不满。

吉利官方表示:面临芯片缺货,EC天幕、威巴克空气悬架等缺零部件,2021年底和2022年初的订单,有部分延迟交付。

口碑崩坏,产能乏力,极氪001的爆款兑现,宛若鸡肋。

而与此同时,吉利整体的业绩表现也拉跨。如下图,2021年7月-11月,整体销量增速持续为负。

吉利「三振出局」?

新能源爆款有名无实,企业α的收益预期幻灭,再叠加景气度下行,“三杀”之下,吉利在此阶段集体下跌中跌得最多,跌幅达50%。

不过这并非终局,毕竟极氪001还在产能爬坡。之后,吉利的雄心能否支撑起来,要看后续的落地情况。

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转型,从来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竞赛。

冲在前面的新势力们,基本都经历几轮产品“从预期到兑现”的地狱模式考验,才暂时性成为舆论和资本的宠儿。与之对比,略显迟滞的传统车企,要在历史包袱的基础上“跑出来”,难度只会更大。

在消费者和市场的选择下,如果许下的“承诺”兑现不了,别管市场前期“摇旗助威”得多热闹,最后都会瞬间理性。

文 | 赫晋一 张冉冉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58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2-24 12:37
下一篇 2022-02-24 12:48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