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木。一个修炼职场道法器的家伙。
我会通过总结、检索、回顾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享一些有用的方法和经验。希望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以下内容说的不一定都对,随便看看。
01
5W1H也叫六何法,是一个帮助我们完成任务的分析工具。由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家Harold Lasswell于1948年提出,并经过不断的优化和更新。
广泛应用于社会、品牌、营销等学科中。
名称很唬人,但其实原理特别简单。就是通过提出问题,通过收集、分析、定义问题,解决事务本身的问题。
- WHAT:产品或者需求是什么。
- WHY:为什么做这个,背景是什么。
- WHO:设计给谁用,对象是谁。
- WHERE:使用场景、环境是什么。
- WHEN:排期,里程碑节点。
- HOW:怎么落地。
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好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提出疑问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极其重要的,创造力高的人,都是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
设计产品过程中对问题不敏感,看不出毛病与平时不善于提问有密切的关系。对一个问题追根刨底,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疑问。
所以,学会创新首先要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02
5W1H是一种提问方式,指导并规划我们解决问题的步骤。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可以借鉴此思考框架帮助自己切入分析需求,生活工作中都可以运用起来。
下面我们做个简单的讲解,在项目流程中,从产品角度5W1H应该如何应用。
第一步,做什么(WHAT)
在项目过程中,目标是什么,影响范围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效果是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
需求来源的方式有很多,几种常用的方式有数据分析、用户调研、业务调研、产品调研、竞品分析等等,最后归纳总结出需求清单。
What步骤帮我们标出靶心,后面的4个w帮助我们进一步确定风向、距离、力度等其他因素。
第二步,为什么做(WHY)
保持追本溯源的决心,对需求和问题逐一拆解。往往手上的需求并不是真正的需求,可能只是一个解决方案。那么探寻事务本质,思考底层逻辑,也是进阶产品经理的必备意识。
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实现?步骤是什么?
业务提出的是需求还是方案?我思考的是如何出方案,还是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案?
客户反馈要的这个功能的本质是什么?抽象出来是不是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更友好,更与价值观相符?
多问为什么的思维方式需要多练习,多留意。主人翁意识+同理心可以更容易提出优秀的问题。
第三步,给谁用(WHO)
这一步,就是明确需求对应的目标群体是谁。
想要真正的了解用户,有三点原则可供参考:
回收用户在各个场景主动提出的问题。
直接观察用户的每一步行为。
思考用户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洞察用户在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感受,这样才能更接近真实需求。
第四步,应用场景是什么(WHERE)
需求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解决的什么问题,便于设计对应的交互策略和流程。
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如何交互。
比如,装修是应用场景思考模式最典型的例子。
我的生活习惯是什么,下班后做的最多的事是什么?
家里几个人,如何设计能够最大化隔离隐私?
喜欢煮饭吗?厨房通风好不好?要不要安装一个风扇?
只有深入思考过装修出来的房子,即便没花多少钱,也能住的很舒服。
第五步,什么时候开始和完成(WHEN)
给手里的需求,制定对应的时间和资源安排。
每一次需求提报,迭代更新,项目上线。并不是说把做的精美的PRD给到开发,说一个上线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是敏捷型开发模式,就需要拆分多个节点,每个节点完成一部分内容,实时修改、评审、开发、测试。
每个节点包含的需求,需要团队、部门间协商。根据公司指定的基础规则,结合需求的紧急重要程度,安排出最优的节点路径。
识别需求优先级的方法可以用KANO模型排序,必要型优先级最高,魅力型最低。
第六步,应该怎么落地(HOW)
经过前面的这些问题,到最后一步,就是该思考怎么完成设计并推进落地了。
根据了解的需求、目标、用户、场景和排期,可以制定更具体的设计方案。
通过参考、原型、飞机稿等内容,将我们思考的结果转化成实物输出和执行。
03
5W1H这种方法论,是比较宏观的分析工具。适用于各种场景,对我们工作生活都有帮助。
在这个框架下,很方便决定引入哪些其他的方法工具,如KANO、SWOT、AB TEST等等。
也因为我们对整体有了清晰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应用理论和其他分析模型的精细度。
当然,这么多的方法和工具,需要多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内化。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6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