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第三年,朋友都劝我去大厂,他们觉得我的能力可以去更好的环境、撬动更大的资源和事。
我否定了自己:二本学历,没有知名产品经验,还是个半路转岗的人。那些任职要求动辄就是百万千万体量优先、985以上,要找的根本不是我。
即便我在面试其他公司时,面试官给我的评价都是“你一点不像只做了2年产品”,我也不认为我比同龄人有竞争优势。
但是,第四年我面了大厂,一次就成功了。
为什么第三年不敢第四年就敢了?从“不敢”到“敢”我经历了什么?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我的学习能力升级了,带来的不止是更强的专业能力,还有更好的认知。
今天,你问我:我不是985,还有机会进大厂吗?
我的答案是当然。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学校是他上一阶段努力结果的最好证明,所以学历很重要。但工作之后,开始为企业解决问题了,学历的影响会变弱,工作成绩的影响会变强。
越往后,“你能解决什么问题”越比“你毕业于哪一所大学“重要。决定你能去哪里的,不再是你从哪里出发,而是你能到哪里去;决定你能不能走到那里的,是你的学习能力。
向算法学习
类似抖音、淘宝这种平台,你越用会发现它推荐的内容越符合你的兴趣。为什么它越猜越准呢?
你第一次进来,算法还不认识你,会给你推荐平台上的热门内容(大部分人喜欢的内容)。算法会根据你的行为得到反馈,正向反馈如把视频看完、点赞、评论、收藏、反复看好几遍,负向反馈如快速划过,你看或不看都会被算法记住。
你再往下刷,算法基于你前面的行为优化推荐,减少和负向反馈相似的内容 ,增加和正向反馈相似的内容。如跟这些内容相似的内容(猜你喜欢类似的) + 这些内容博主更新的其他内容(猜你喜欢这些博主) + 看了这些视频的人还看了什么视频(猜和你有相同喜好的人)。
你会持续刷,算法也会持续收集你的反馈,持续优化模型…… 你看的越多,算法推的就越准。
这是一个算法不断迭代的过程,是以闭环为起点的不断循环:学习(获取你的数据)- 实践(尝试猜你喜欢) – 反思(找问题/哪些猜的不准、哪些你是不喜欢) – 迭代(优化模型) ,然后不断循环这个闭环,就会越推越准。
我发现算法训练模型就像人类学习,想要结果更好,就要不断实践、反思、迭代、升级,既是闭环,更是循环。
闭环是学以致用,循环是学无止境。每完成一次闭环,能力和效率都会比上一次更强。
向事情学习
第一次做管理,从结果来看还不错:团队任务和目标都完成了、成员氛围也非常融洽、我也有成长。
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有成长的只有我。
我忽然想起来,在一次肯定了我的产出后,老板用开玩笑的语气说“你是团队里最大的风险”。
看着眼前,我悟了:能干不能干的我都干了,我能干别人的事别人干不了我的事,如果我走了,团队没有人能接,损失最大的是公司,所以我是团队里最大的风险。
我分析了自己的问题:
1. 我在以个人作战的方式进行团队作战:只关注事,没有关注人。—— 只想着怎么最快完成目标,并没有想过大家怎么成长。
2. 我在以管理个人任务的方式在管理团队:只看结果,没考虑过程。—— 我看到做的不好的,直接上手自己干,剥夺了大家自己改进的机会。
3. 我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只看得到自己,看不到别人。—— 过去只关注一个人怎么完成目标,并没有想过怎么协作共赢。
一个人和一群人是不同的。我开始学习怎么赋能团队,怎么让每个人、公司都实现价值。
1. 于公司:要完成目标,还要选人、培养人、评估人、激励人,为公司建立健康的队伍。
2. 于团队:要关注事,更要关注人,要关注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也要关注每个人的成长速度。
3. 于个人:要完成视角的转变,从解决具体问题走出来,去定方向、找资源、做杠杆更大的事。
我从只关注个人成长,到关注他人、关注团队的成长。到这里一个新的循环开始了,我要把这次学到的知识继续实践、复盘、迭代。
坦白说,认知升级后实践的过程很痛苦,要强制改变自己的习惯、从舒适区跳出去。我习惯了自己干,每次看到有问题还是忍不住想动手,但又要忍住。就像你超爱吃冰淇淋,医生说你现在胃坏了不能再吃了,但是有一个冰淇淋在你眼前晃,你还是忍不住想去啃一口。
最后,就是持续学习
学习的第一层是不断提升效率,想进入第二层要不断试探边界、打破边界,完成认知升级。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头一年我还不敢去面试大厂,过了一年就敢了?
头一年我的认知是:大厂要的是优秀的人,我的过去不够出色,所以我不配。
第二年我的认知是:大厂和小厂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他们都在找能解决问题的人。那么,只要让对方看到,我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更多问题的潜力,我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候选人。
知道道理很简单,真正做到很难。
如果你也向往着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有更高的目标。第一步,动起来。第二步,不要停。
作者:烧包鹿 字节产品专家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6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