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有可能存在这样的疑问:自己的设计方案似乎很难全面地解决问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相当一部分原因是设计师对问题的拆解不够完整,进一步导致解决方案不够全面。所以,本文想聊聊如何结构化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如何解决设计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趋于成熟,面对的大多是错综复杂的问题。此时,设计师如果缺乏结构化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容易感到力不从心。
“分析和解决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如何运用到设计中,帮助我们更加完整地解决问题?本次我们聊聊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篇文章会以这 3 个部分作为主框架(放心,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介绍方法模型),结合交互设计的场景,聊聊我对于结构化解决问题的看法。当然,并非看了文章就能得到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或许对于促进完整思考的意识有些许帮助。
一、发现问题
设计师要有一个基本意识,现如今我们面对的大多数设计问题,往往是由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所导致的,问题定位不准就会影响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挖掘完整的问题要关注两个问题:
举个例子:某天,产品经理向交互设计师提了个需求,希望优化会员页,产品认为线上会员页的转化效果不好。
部分设计师接到需求就会马上“钻研”解决方案:会员页存在哪些问题?用户在会员页的诉求是什么?尽管这在思考具体方案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有个前置问题被忽略掉了,那就是:产品为什么要优化会员页?是会员页无法满足产品的诉求,还是某个问题需要优化会员页才能得以解决?
寻找“为什么要优化会员页”的答案,就是挖掘目标或核心问题的过程。其实挖掘目标,最便捷的就是询问产品为什么要做这个需求,设计师可以从目标中判断产需求的合理性。(在设计场景中,挖掘目标有多种方法,但并非本次重点,暂不做太多阐述)
假设设计师已发现产品目标:产品当前会员开通率偏低(现状),希望更多用户开通会员(目标)。
此时,设计师要面临第 2 个问题:影响会员开通率低(现状)的问题有哪些?既然我们知道在现状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多种问题,接下来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
二、分析问题
我们还不清楚哪些问题会导致“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此时需要对问题进行结构化分析,找出“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各种问题。此时,可以尝试采用 MECE 原则,即相互独立、没有重叠,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不再是单一、线性的思维方式,而是结构化的。不同问题、不同设计师的分析方式有所不同,没有绝对的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去拆解和分析。
接着前面的例子,现状问题是:会员开通率低,产品期望更多用户开通会员。这里我尝试采用”福格行为模型“进行拆解,简单介绍该模型,即要让一个人做一件事,他必须有足够的 动机,有可以胜任的能力,以及有效的提示,只有当三者同时满足时,行为才会发生。
同理,我们可以借这个模型思考:为什么大多数用户不开通会员?
动机:考虑动机时,仍然可以继续拆解原因,比如用户做与不做某件事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能力:用户开通会员的过程,是否足够顺畅?
触发:产品有哪些形式可以有效触发用户?
先举例到这里,实际的情况可能还有更多的问题。在结构化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用户会员开通率低的原因并不只是会员页,并且产品在许多方面都可能存在优化空间。
三、解决方案
在分析问题之后,我们结合产品当前实际情况、能力,筛选出一些可以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思考解决方案时,我们可以采用逻辑树的方法。
使用逻辑树的时候,你可以把已经知道的问题想象成树干,思考它和哪些子问题、子任务有关系,想到一条就给树干增加一根树枝,注明其代表什么内容。它能帮助使用者理清思路,避免进行重复或无关的努力。
继续往下分析,我们针对“动机、能力、触发”3 个层面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动机: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需要将解决:a. 视频版权太少,且吸引力不够;b. 会员权益感弱。此时,我们可以运用逻辑树的方法,理清解决方案。
能力:如何解决“支付流程中,用户退出率较高”的问题?
触发:如何解决“提示用户开通会员的效果交较差”的问题?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如何尽可能结构化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当然,这其中对于问题的拆解、对解决方案的挖掘,还需要设计师基于对行业的理解、经验的积累。实际工作中,产品的需求很难因为设计师而变更,但设计师仍应保持结构化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意识。
类似的设计问题还有很多:
例如:优化出行软件的打车率,用户是否使用某出行平台打车,有许多影响因素,比如价格优惠、平台安全性、司机素质等等,绝非只是优化某个页面就能达到设计目标。
例如:优化某小说平台的推荐页,提升小说的点击转化率。尽管需求类型不同,但是仍可以思考哪些影响因素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提升点击率),框架层、信息层、内容层是否存在优化的空间?
四、结语
上文介绍了结构化解决设计问题的观点,在实践过程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有这个意识,仍需有不断运用才能熟练掌握。上文所举的例子均是未涉及的产品,尽可能与大家保持一致的产品了解深度,以便更好地阐述思路,而非提供解决方案。
在思考问题过程中,设计师应避免将自己限制在界面设计师的范畴内,我们要解决的是问题,并非只是设计界面。
以上,希望对各位同学有些许帮助。
文:热风,喜欢研究交互原理及设计细节,专注于打造商业与体验平衡的产品。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6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