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无用之学才最有用|混沌学园

  •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 我们如何拥有哲学视角?
  • 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正义之人、聪明之人?
  • 哲人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如何像他们一样生活?

王强老师将在这篇文章中,给出系统地解答,引导你用越来越好奇的心态,发掘真正的宝藏。

本文来源于2月26日混沌app上线的王强老师的课程《人文的凝视:人类的认知局限与进化》,这篇文章是课程的第二部分“哲学的凝视”。第一部分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这才是人类最难突破的思维结构!》

哲学的本质

基于前一节课的人文思维概论,我们发现人类看世界的方式不断地狭窄化,这符合人性的基本特点:追求确定性。

哲学philosophy,来自于希腊文,Sophy来自Sophia(意为“智慧”),philo表示love,从词源学角度哲学意味着“热爱智慧”。

哲学凝视的本质并非是基于人性的全部,而是把人性的一部分用作凝视的出发点,即人的理性。因为在古希腊人来看,灵魂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复合体,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核心是灵魂中理性的部分。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无用之学才最有用|混沌学园

柏拉图当年在《理想国》里拆解正义的概念,他说正义之人是在灵魂理性部分的引导下,按照自己本来的天性寻找到与天性匹配的那件事的人。这个观点非常深刻,抛开政治维度,正义之人就是知道自己的斤两,选择自己适合并能驾驭的事物的人,逾越这个标准的都是非正义之人。

所以当理性作为衡量灵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哲学的凝视就全部建基在之上。

哲学和宗教的凝视的本质区别首先在于,哲学是人性的视野,只关注人性能看到、能知道的事物。维特根斯坦研究哲学的结论是,“哲学的命题只是描述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

哲学的终极是静默,只说自己能说清楚的东西,只表达我们能知道的东西,而其他东西不应该是哲学的任务。

因此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是,理性最开始像上帝一样全能,在人们认识理性的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反思它的局限,一步步对其进行设限,不断地拆解、追问——理性究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做的正确与否?它逾越了什么?又不该逾越什么?

我们把这种视角称为哲学的凝视,它基于理性出发,最后回到理性,它完全的统一场是理性,而非别的东西。

哲学是由外到内不断追问终极本质的思维状态。它并非从上到下地审视全部事物,但它是对一类存在现象不断地、深度地追问,这是一种诘问的状态。哲学的本质是让你获得对智慧的爱,而不是企及智慧。

所以,爱智慧和获得智慧是不同的,这是大家理解哲学、哲学史,以及哲学家所有行为的最重要出发点。

这是为什么呢?以苏格拉底的故事为例。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到德尔菲神庙问神谕:“你认为现世哪个人最聪明?”神告诉他是苏格拉底。于是,他非常兴奋地告诉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听后,便依次询问政治家、音乐家、艺术家,到农夫、手艺匠等人,问他们心目中最聪明的人。

结果苏格拉底发现所有人都认为他最聪明,但是令苏格拉底困惑的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最聪明,所以才去问大家。那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答案其实涵盖了整个哲学或者哲学家的态度之根基。

认识自己的根本就是认识到自己是最不聪明的时候,此时,才能变成哲学意义上最聪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聪明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他留下的东西都是靠弟子柏拉图记录下来的,大家可以通过读柏拉图了解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经常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把对手逼得无话可说,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所以,苏格拉底做了一件事,就是不断地push你,把你从有知变成无知的状态,这便是精神助产士——帮一个人“接生”他应该得到的真理,这也是哲学家全部的功能。

哲学视角的奥秘

整个哲学视角,或者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可以用三个字来描述,那就是把世界“客观化”(objectification)。也就是说,主观、客观的二元论始终围绕着真理而谈。大家始终认为主观不拥有真理,因为真理不是外在的,它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因此我们只能够领悟它、感觉它,使其显现出来。

一言以蔽之,哲学用全部的理性的功能、概念、工具,试图把世界或者某个对象客观化,这是哲学视角的全部奥秘。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无用之学才最有用|混沌学园

科学也是客观化世界。但是科学的客观化和哲学的区别在于,它更加狭窄,并且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验证,证真或证伪。因此,科学从假说开始,为了推翻这个假说或者验证假说,要通过实验的、具体的手段客观化这个世界。

哲学不涉足实验室,它通过命题、逻辑、推理,从而到达终极。这其中不涉及科学,但我偏向于把科学的视角也放在哲学视角中。我认为除了神性思维,其他人文概念都完全站在人的立场上,对世界进行发问、观察。但是由于人们发问的方式不同,从观察对象中获得的东西也不同,便产生哲学、历史、美学等人性视角下不同的方法论,或者说不同的凝视方向。

回到哲学视角上,哲学的理解重点是三步。第一,哲学本身作为一个存在,它意味着静观(Contemplation)。第二,通过不断地静观,哲学接近真实性的东西并对其不断进行逼问,做一种通向智慧的精神体操(Spiritual Exercise)。第三,它必须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Way of life)。

哲学视角三步曲

第一步:静观

理解哲学视角,我首先推荐大家读法国哲学家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的书。他是当代思想界的旗帜,原因在于它是精细地描述哲学诞生的第一人,他论证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全部意义、关联和作用。(编者注:其著作主要围绕西方古代哲学中的精神修炼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展开,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观念,闻名于世。)

他通过分析古代哲学家的言行,进行一些论证。他认为哲学从语言学角度讲是理论性的。Theoria(理论、静观)一词来自希腊,该词的词源theo发生了三个层次的转变。第一,这个词最早表示神性或者看到神,它不属于人性的东西,theology的意思就是神学。

第二,它表示一种静思的过程,无目标的思考。想象一下,一个人短暂地离开现实,闭上眼睛,思考世界的本质。

第三,它表示现在我们谈到的静观哲学,即感知、觉察世界最内在的本质,感知那个最真实、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东西。这种最真实的东西,不再是神性,而是关乎物性。

所谓哲学究竟是要做什么?哲学就是要学会静观。静观就是寻找一个思考的空间,摒除现实的直接价值诉求,和现实世界切割,忘掉现实中所有的关系、利益、有用性,对世界总体的大问题进行思考。

因此静观实际上是要在沉默之中来对终极性的存在进行思考、逼问,眼睁睁地看到这种真实。但这要在极其安静、纯洁的情况下才能看到。只有通过静观的方式,哲学才完成了它对于最终意义的诘问,以深刻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和人的存在。

那静观是什么?我想引用法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马勒伯朗士(Malebranche)的话,他说:“永远超越你自己,你的感觉只不过是黑暗,上升到理性你将会看到光明,让你的感官、你的想象力、你的激情静默不语。”

这句话非常重要。在马勒伯朗士看来,理性并非生来纯洁、冷静,人的感官、想象力、激情,都很嘈杂,它们跃跃欲试,每天都在争夺人的思绪,你需要使其沉默,让它们停止喧嚣。先静默不语,沉静下来,否则看世界便是糊涂的。

但这个观点中有两个要点,第一是沉静,摒弃所有的直接利益诉求、价值干扰,第二是必须具有时间的维度,长久地、耐心地、深刻地看待事情,这就是静观,它是哲学凝视的基本状态,也是哲人的基本诉求。

谈到哲学静观,我推荐德国哲学家Josef Pieper(约瑟夫·皮珀)的一本书《闲暇》(Leisure),副标题是《文化的基础》(The basis of culture)。他认为哲学对现代人很重要,因为现代社会人们全部都被工作所占领,而人类创造力的诞生需要闲暇。现在,效率成了我们的中心词,当闹钟、打卡、时间、工作、绩效变成了我们人生全部的时候,人类已经离创造力和真正的生命太远了。

为什么思考和闲暇有关系?为什么人要进入哲学状态?哲学和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作者认为,闲暇是灵魂的一种状态,让我们脱离已经异化的世界。如果CEO天天想的是细节,便成不了伟大的CEO,他需要超越业务、产品、公司、市场、技术层面、科学层面,达到人文层面,再去关注产品,才可能成为产品之王。

回到静观,希腊人为什么把哲学沉思性的观照世界变成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哲学要求我们时不时地踏出工作之外,踏出直接现实之外,超越日常的种种关切、担忧,这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避免种种世俗追求背后潜在的暴虐、专横,这里暴虐和专横不是暴力,而意味着剥夺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剥夺人观照总体、本质的能力。所以他认为闲暇不是无所事事,工作不是创造力。这就是哲学、人文全部的抱负,这也是无用和有用之间全部的辩证关系。

当我们急迫地、焦灼地、快速地、不假思索地看未来的时候,闲暇让我们获得真正看现在和看未来的定力。闲暇是一种寂静的形式,它为接受现在做好必要准备,它解决我们烈火中烧的烦恼。

第二步:精神操练

皮埃尔·阿多认为,对古代哲人来说,哲学不是他们宣称的学术,也不是思想表达的方式,而是作为灵性操练的一种方式。阿多用Spiritual Exercises灵性操练来描述。它是为智慧做准备的一种操练,它是一种准备,而不是达到目的有效工具。

所以阿多把枯燥的哲学史,抬回古希腊哲学诞生时鲜活的生活场景里。他说,古代哲学,至少自柏拉图时代以来,生活方式的选择已经不是被放在哲学活动的结束:我们通过哲学获得智慧,决定开始某种生活。

他认为,恰恰相反,我们之所以要获得哲学的凝视,实际上不是脱离生活之后的对生活的一种概念性、抽象性的选择,而是我们为真正智慧做准备的一种灵性操练、精神操练。

他从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衡量哲学的价值和意义,我觉得他让哲学史在一个新的维度诞生了。

这是一种衡量哲学的价值和意义的一种独特视角,而且是我们从哲学史中没法获得的东西。否则哲学史千篇一律,按照时间顺序或思想家的想法罗列排放,读完以后与实际生活没什么关系。

但是如果作为一种思辨方式,我们就知道了哲学分三步把世界客观化。第一步,哲学在静观阶段扮演一种没有上帝的救赎这个概念,它拯救你自己,但并非宗教式的。第二,静观阶段通过推理、概念、逻辑等接近世界的本真状态,试图对我们生存的世界有所了解。

第三步:生活方式

静观阶段是检验所获得知识的手段,最后哲学还要把它上升到道德或伦理阶段。哲学家们认为,“真”所显示的是世间的“善”,这并非是善恶那个层面的含义,而是毕达哥拉斯宣称的世界和谐的秩序,这是人类的向往、世界宇宙存在的东西——美。善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良好人性,善是无可描摹的、宇宙最终极的完美结构。

毕达哥拉斯用的和谐(harmony)意指,世界是各种杂音,把各种声音在一个总谱的组织下,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声音,这是哲学上理解的善。所以大家认为的真其实是善的体现而已。

所以,哲学利用静观达到这三个维度,就完成了哲学的使命。

如何像哲人一样生活?

最后,阿多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哲人,哲人不是纯粹的理论的思辨者,而是思想的实践者、修行者和自我的转变者。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无用之学才最有用|混沌学园

哲学的践行在本质上是一种努力,努力去觉知我们自己,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和我们与他人的存在。这也是梅洛·庞蒂说过的那种努力,努力重新学习如何看世界,获得一种广泛的视野,由此我们能够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超越我们自己的偏颇。

阿多继而说,在古希腊、印度与中国,通向智慧的路径之一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者拒绝给予各种事物价值上的区别,这种区别表达的是属于个人的偏颇和局限的看法。

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是,西方哲学不断地将它占有、征服,而中国哲学与它保持距离,去观照它,无为而治,反而能获得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这属于静观的一种状态,你得习惯这样的生活,和直接的现实强行地保持某种距离,把琐碎的工作放在闲暇的状态中,然后才能够抗争现实给你带来的压迫感、急迫感、焦灼感,够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当这样的状态不再是你思辨时的状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当你的思辨和行为合二为一的时候,你的行为方式才能够对直接现实产生最深刻的影响。

所以哲学思维意味着什么?不断追问问题是什么,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如果你追问解决方案,就变成了科学思维。

所以皮埃尔·阿多认为,哲学生活是一种永无终结的探求。大家要对哲学有这样的深刻理解,即它是对一种行为的一个激情的描述,和对终极理想状态、真实意义的不断追问。保持这种状态,就是保持青春最好的状态,保持好奇的最好状态。它就是培育你的创造力,和别人看到的不同的一种状态。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无用之学才最有用|混沌学园

我基本上从最抽象、最宏大的纲领上,把我认为哲学思维的重大问题,它的思维状态的样式,粗浅地作了描述。我希望这种切进、引文的方式,能让大家知道我思维的来龙去脉,我抓住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按照这样方式进一步去深化,可能你逐渐也在凝视中,不断丰满。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61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3-22 22:17
下一篇 2022-03-22 22:26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