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8元的理财课,688元的元宇宙课程,通往财富自由的思维课,教你搞定老公的课,你觉得这里面哪些课程是割韭菜?
现在只要是卖课的基本上都和骗子划上等号, 本应站在荣誉高点的知识博主都被称为割韭菜。
愿意学习的用户也很可怜,现在市场上课程太多,不知道怎么选择?又怕买了课程之后,怕课程质量不行。
这就形成了现在的市场问题,本来知识付费其实是通过线上的传播渠道,让人能够更低成本的学习到知识。
但是现在的行业问题是,卖课的胆颤心惊怕自己被骂割韭菜,买课的不知道怎么买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所以想通过这篇文章解决两个问题:
1. 为什么知识付费总被说割韭菜
2. 买课的用户到底对什么不满意
— 1 —
买书和买课有什么不一样
身边的一个朋友小A买了一本《经济学讲义》的书,买回来之后,就把他放到了书架上,红彤彤的,摆在那显得博学多才。
偶尔呢,就像模像样的把书拿下来,翻看两眼,一边看,一边皱着眉头,心里默默的品着,“嗯~这本书高级,应该是我不懂这本书的奥义”
放下书的小A,心想,我都看了这么久的书了,应该休息一会儿了,所以拿起手机刷起了抖音,刷到一个博主,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对着屏幕就在说。
“十年前你错过了淘宝了,后来又错过了拼多多,现在抖音来了,你还不抓住机遇吗,赚钱的核心就是要理解经济学,所以我讲的这套课程,原价999,现价99,只放5个名额。”
小A凭借多年单身的手冲速度,迅速下单,心想人生致富道路的机会,就在自己的手速当中把握到了。
买了之后听了几节课,就内心愤恨,这真是割韭菜,怎么听了这么多课,也没赚更多的钱呢!
随手举了个栗子,来论证一个观点:实物产品和知识付费的成本和价值预估是不同的。
买书和买课,卖的都是知识,为什么大家的感受和心理这么不一样呢?
主要就是我们讲的成本和价值的问题。
— 2 —
知识付费的成本和价值
买一本书,我不喜欢,我可以摆着,有摆设作用,还能像别人展示我是一个爱好看书的人,实在家道中落,我也可以把书放到闲鱼给卖了。这就是实物产品的特点。
但是买一套课,买了之后觉得不靠谱,那就是栽在手里的感觉。知识付费,最大的特点,也是他存在最大的争议点,就是他是虚拟产品。
虚拟产品,就存在着两个问题,
1. 成本
2. 价值
第一个关于成本难以估量。
对于一个实物产品,他的成本可能会包含生产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等,但是虚拟产品,并不存在以上所说的成本,最多也就是生产者的时间成本。
生产者的时间成本,又划分成两个部分
1. 生产者的知识沉淀时间成本
2. 生产者的知识制作时间成本
生产者的知识沉淀时间成本,就是做课程的老师花了多少时间沉淀的这一套知识体系,这样的案例方法论,当中经过多少时间论证验证测试反馈等等。
生产者的知识制作时间成本,就是做课程的老师对于打磨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新梳理表达逻辑,制作课程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
但是,这也没法直接的用数字的方式核算这个成本到底是多少呀。所以大家默认为零。
另外一个衡量知识付费产品的维度,就是价值。
你说价值,这个也很虚无缥缈。
第一价值也没有办法通过数字去衡量他所能代表的高低或者程度。
第二价值是主观性的一种感受。
一个5000块钱的线下课,有的人会说,这个课程太棒了,让我启发性非常强,还认识了不少朋友。
有的人会说,这个课程价值太低了, 内容不实操,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 3 —
买课的用户到底对什么不满意
上面说了,对于知识产品的价值其实很难判断,也就是很多人买完课之后,有人满意,有人就会骂知识博主“割韭菜”。
我就非常好奇,大家都说“割韭菜”,到底是哪儿让你不满意了,所以我做了大量用户后期回访调研,找出了这么几个关键词。
1. 没干货
2. 不值钱
3. 骗了我
针对这几个关键词,我看了看,总感觉还是不是特别的具体,所以我又1对1的深入分析了每个关键词背后,到底是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1. 所谓的没干货,主要是学员的认知匹配度和学员类型匹配度不一致的问题
举个例子,你让一个脑子里想要解决生存问题的沙县小吃老板,去听连锁品牌商业思维课,他肯定觉得你在扯蛋,因为所处的生存阶段不同。
所以他的核心诉求不在商业思维,不仅课程内容听不懂,还会觉得没有帮助。
在我之前的电商行业,学员心里的干货标准,比如在运营层面的问题,要有实操,要能够降低付费成本,提高投产就是干货。
2. 所谓的不值钱,就是我们说的价值感预期与交付结果不匹配问题
有的用户,花5000块钱买课,就是为了获得人脉资源,所以进入了圈子,他的目标和诉求就达到了,你的课程还是其他的权益他根本无所谓。
但是有的用户,花199买课,他就是想要课程内容,希望课程内容对他有帮助,可能还希望老师可以全方位,1对1满足他的需求。
所以每个用户都会有消费的心理预期,只要交付不满意就会出现不值钱的感觉。
3. 骗了我,就是夸大营销隐瞒信息的方式让消费者掏钱
不管是宝妈,还是小白,还是完全0基础,都可以购买这套课程。
一旦出现这样的课程宣传,我心里都会一惊,这很可能最后都会被骂得很惨。一旦这么去做营销的话,就会触及用户群体不匹配,价值感预期不符两大红线问题。
神话故事的营造感,这个也会是导致后续评价崩塌的主要原因,实现赚到100万的小梦想等。
交付权益夸大,这是很多博主的一大问题了,没有办法保证后续的服务。但是为了成交夸大,说有1对1答疑,跟踪式辅导等等。
上面讲的3种情况,就是用户购买课程觉得不满意的几大原因。
— 4 —
韭菜买课的心理
有些人天生注定就是韭菜,因为韭菜不是一个群体,而是一种心理。
这里描述韭菜心理的几种特征。
第一,凡事道听途说。
听说抖音IP做知识付费特别挣钱,听说现在拼多多不好做了,听说吃饭的时候不要干这10件事。
第二,盲目相信鸡血大师。
只要说话的语气坚定些,眼神直狠狠一点,再拿出几个模糊不清的进账视频,你就觉得,这个大师一定是致富路上的贵人。
第三,一夜暴富一定会是自己经历的故事。
彩票式的中奖概率,但是总让人心生向往,这个不说了,我也向往阿。
第四,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就没想着靠自己。
花钱买课的心理目的,就是,吗的,我为你花钱付费了,你就得为我负责,带着我赚钱致富。
一旦符合以上四点,这不是镰刀割不割你,而是韭菜自动找上门,洗干净脖子在等待降临。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站在了一个买课的用户角度,去分析了知识付费行业为什么常常被说割韭菜的原因。
接下去,我还会再更新一篇文章,从课程产品的角度分析,“割韭菜的镰刀产品都长什么样”,以及“什么才是好的产品”。
我觉得,大部分的知识博主,其实都是希望“成为一个不割韭菜的好老师”,只不过知识付费市场没有产品标准,想做好课,只是没有认知。
现在的营销>内容,IP狂热,是流量的追逐和销售的狂欢,这并不是知识付费的持久之道。
但是所有市场都会内卷,内卷之后,就在于拼产品,拼品牌,拼赢得消费者的真正尊重。
作者:小花,5年课程产品开发经验,合作超过30位讲师开发课程,《电商军规》《电商运营知识地图》产品经理。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6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