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比起“风口”,商业世界更重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些概念都反映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同时连接着商流物流的达达集团,是少有的跟这些概念都相关的公司。关注达达集团发展和发力方向,将对理解产业一线的变化大有裨益。
5月17日,达达集团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此时距离达达上市已近两年。两年时间里,达达集团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轨道,而本季度的财报,也许预示达达集团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切入高质量增长轨道
财报显示,达达集团2022年第一季度的总营收为人民币20亿元(若无说明,单位均为人民币)。在将“落地配”业务统一调整为净额收入口径后,总营收同比增长74%。
这里需要说明:自2021年4月,达达集团不再确认落地配业务骑手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因此在对比同期营收水平时需要对齐口径。收入确认变更有助于达达集团改善运营资金使用效率(这一点在成本端有直接体现),对公司的正常运营并无影响。
- 分板块来看,京东到家一季度的营收为14亿元,同比增长80%。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12个月内,京东到家平台总交易额(GMV)升至491亿元,同比增长74%;平台活跃消费者数升至6790万,去年同期为4610万。
- 达达快送一季度营收为6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62%。增长主要来自于为物流企业提供的“落地配”服务以及为连锁商家提供的同城即时配送服务的订单量上升。
结合2022年一季度的社零增速看,达达集团一季度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增长可观。与此同时,在成本和费用端,达达集团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根据财报,达达集团一季度的经营支持成本为12.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亿元有所下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落地配”业务升级带来的骑手相关成本下降。“三费”中值得关注的则是研发费用,达达集团一季度的研发费用为1.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2亿元进一步提升。
不难看出,达达集团试图实现有的放矢,各个指标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其对“高质量增长”的追求。而从财务结果看,收窄的亏损、可比口径下净利率的显著改善,均是集团“高质量增长”的直接反映。
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归属于达达集团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6亿元,2021年同期为7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达达集团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8亿元,2021年同期为6.2亿元。
两个口径下达达集团的亏损都在收窄。如果把集团去年的“落地配”业务变化考虑在内,那么在可比口径下,达达集团的净利润率较去年同期实现的是近30个百分点的优化。
总的来看,2022年一季度是达达集团发展的重要“拐点”:公司保持增长的同时控制好了成本,对技术的投入在持续,盈利能力则明显改善。
增长不能只关注速度,还要兼备质量,这个道理不用多解释。但现实往往是,某个企业靠抓住一波“红利”迅猛增长,但因为缺乏后劲,高光来得快去得更快。
达达集团不是其中之一,其之所以能完成从高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切换,与其一直以来的业务积累和发展逻辑息息相关。
动能何以持续
达达集团靠零售和物流“双轮”驱动,两个板块相辅相成,共同为集团增长提供动能。
先看零售部分,熟悉京东到家的人都知道,商超合作是该平台的基本盘,也是其行业领先地位的证明。目前,京东到家已与近九成的连锁百强商超达成合作,用“基本覆盖”来形容其合作广度并不为过。
基本盘稳固的同时,京东到家正在持续推进向全品类和品牌商的拓展。截止2021年底,京东到家已与超200家知名品牌商建立合作,这些品牌商涉及美妆、鲜花、手机、数码3C、母婴、宠物等诸多品类,平台增量由此而来。
为什么京东到家能顺利延展向全品类和上游品牌商?
还是要从商超合作说起,商超是个复杂的业态,SKU庞杂,有生鲜水果这样的易耗品,也有大小各异的日用品。京东到家之于商超的价值远不止是提供订单,而是深入到了“仓拣配”全链路履约中,这对平台的行业认知和数字化实践能力都是相当大的考验。
能取得众多商超合作伙伴的信任,京东到家的业务能力不言自明。那么,既然京东到家能将商超这样的复杂业态做好,跨入其他品类便是顺势而为。对于京东到家来说,拓展消费场景和合作领域意味着增量,也意味着沉淀新的行业认知和经验,这些都将化为达达集团的“仓拣配”全链路履约能力。
而对于品牌商来说,与京东到家合作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取即时零售增量。
相比传统B2C电商,即时零售深度连接线下实体零售,效率更高,体验更好,尤其是在高时效和高配送要求的场景和品类中。作为行业趋势,入局即时零售已是各方共识,而达达集团和京东的深度协同,则让这份“增量”变得清晰可触碰。
去年10月,达达集团和京东正式联合发布“小时购”,今年一季度,“小时购”GMV同比增长超3倍。今年4月,双方共同开启了“415同城购物节”,仅仅是4月15日当日,销售额就创下历史峰值,母婴、蔬菜、宠物、家居、电脑数码、手机、家电等品类销售额均有同比翻倍以上增长,其中家电产品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超过6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京东和达达集团并非一种输血或依赖的关系,前者有丰富的供应链能力和流量,后者在即时零售场景内有扎实的“仓拣配”全链路履约能力和以“海博系统”为代表的实体零售数字化改造能力,两者各自发挥所长、各取所需,用“深度协同”来形容更准确。
除了415同城购物节,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例如,通过京东和达达集团的“超级品牌日”等独家营销活动,品牌得以精准定位客户,将整个营销流程数字化。
这也是品牌商携手京东到家的深层意义。即时零售是值得投入的万亿市场没有错,但对于传统渠道商品牌商,从零搭建即时零售数字化管理和配送基础设施难度较高。而达达集团的差异化优势就来源于:公司远不止提供订单和运力,而是把“仓拣配”全链路履约、打通线上线下的营销交易、智能商品管理、“会员通”用户运营和以达达海博、达达智配为代表数字化建设能力全部向行业开放,助力线下实体的数字化转型。
- 于连锁零售商内部,达达集团的海博系统和沧海系统从底层帮助合作伙伴走通数字化转型,如在仓储环节为合作伙伴提供拣货系统解决方案,在拣货环节通过“海博拣货助手”和“达达优拣”,帮助零售商实现拣货流程数字化,降低拣货成本、应对人员短缺。
- 坤策系统则能助力品牌从精准供给、库存管理、动销提升、价格调控等方面实现供应链效率优化,提供策略及可落地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商家将能完善门店陈列、提前备货,并对于相关商品进行精准营销。
- 品牌还可以与京东到家、京东合作,打造数据驱动的即时零售模式。例如,联合利华和京东到家此前曾宣布将共享资源,利用与头部零售商的关系,发展区域差异化运营,并使用达达集团的专有技术来增强联合利华的产品管理系统,下沉至低线城市。
这些数字化工具和合作共创加入后,品牌商相当于由内而外、在门店运营的各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能力提升。这与达达集团一直以来对技术的重视和投入有关,也是科技赋能实体的典型案例。而当零售商、品牌商都从数字化转型中实现降本增效,达达集团自身也自然能迎来了高质量增长新阶段。
这一点可以从达达快送的发展情况中看出,经历了2年多的高速发展,达达快送已进入稳健增长阶段,更聚焦健康可持续增长。
切换到新阶段有多方面背景——即时配送行业正在向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变,科技也在行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达达快送已从末端配送服务延展出更为系统化、多元化的整体服务能力,对智配SaaS和无人配送的投入和应用也在持续。
佐证达达快送进入新阶段的例子有很多。例如,今年一季度,达达快送的中小商户即时配和个人配单量同比增长超40%,依托数智化管理与精细化运营,通过商户结构优化等措施,单位经济效益实现显著改善。今年3月,达达快送无人配送服务参与上海保供工作,全程隔离人员接触,安全稳定。
简言之,达达快送做物流,不是简单的人力配送逻辑,降本不是靠压缩用工成本,而是基于更高的数字化能力,以及一个数字化程度更好的行业生态。
对于集团,这样的降本增效更健康,更有可持续性。对于合作伙伴和消费者,达达集团保证了即时履约的效率和质量,让即时零售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将直接加速各方对这个万亿市场红利的获取。
从订单增量、便利服务,到推动各方搭上数字化转型大船,促进社会物流的降本增效,达达集团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更漫长的路,这一路径符合行业趋势也符合宏观风向。从达达的财务结果和业务实践看,选择漫长路径的收获已经显现。
目前,达达的收获体现为业务的顺利延展、增长的持续和健康度,而在即时零售大趋势里,属于达达的动能和收获,都还只是刚刚开始。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6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