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1月发布以来,《孤勇者》这首歌在音乐平台的数据和在社交平台的热度持续攀升,如今打开各类短视频软件,也总能刷到“爱你孤身走暗巷”的BGM桥段。
在线下,《孤勇者》成了孩子们口口相传、集体合唱的热门儿歌,这让歌曲演唱者陈奕迅本人都“疑惑”地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听说我出了首儿歌?”
“已经占领小朋友市场了,大多数小朋友都会唱。” 原本作为《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主题曲的《孤勇者》,如今的QQ音乐评论区里挤满了类似的留言。
回顾华语流行音乐史,《孤勇者》的走红并非是个例,《逆战》《倔强》《小苹果》等歌曲也曾在学生群体间极其流行。
但仍然值得探究的是,一首流行歌曲怎么会成为备受小朋友追捧的歌曲,甚至达到现象级传播的程度?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从传播叙事角度出发,探寻《孤勇者》在不同媒介平台传播中逐渐“儿歌化”的原因。
《孤勇者》破圈,打入小学生内部
红遍全网,需要作品本身有过硬的质量。陈奕迅的演唱,加上《英雄联盟》游戏玩家群体的庞大,给了这首歌很好的传播基础。
同时,《孤勇者》上线的时间正是游戏话题热度极高的英雄联盟S赛期间,获得了大量网友的关注。歌曲本身旋律上口,副歌好听容易传唱,歌词内容贴近人们心声,能抓住听众情绪[1]。而众多正能量二创剪辑的出现也为歌曲传播锦上添花。
但《孤勇者》的火爆并非“红得快凉得也快”。早在今年三四月份,网络上就开始出现“为什么陈奕迅的《孤勇者》会这么受小学生欢迎?”“为什么小学生如此喜欢《孤勇者》这首歌”等话题的讨论。
很快这首流行歌曲全面渗入儿童圈层,并又通过儿童圈子传递到更多群体。例如学校老师、家长和跟儿童们“对暗号”的网络博主们等。
到目前,打开视频平台搜索“孤勇者小学生”关键词能得到海量视频,这是《孤勇者》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最直观体现,且更新频率依然很高。
通过对相关视频内容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孤勇者》与小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交织呈现出四种主要形式。
首先是大量的小学生合唱《孤勇者》视频,这反映出歌曲在圈层里的流行深度。孩子们唱起《孤勇者》时情绪亢奋,有些面部表情夸张,有些边唱边拍手鼓掌,有些跑调却仍旧大声歌唱。不管合唱出来的《孤勇者》好听与否,他们对歌本身的喜爱毋庸置疑。
有唱便也有跳,其次便是围绕《孤勇者》进行舞蹈表演。这个形式其一是由相关专业老师指导并编舞,表演者的动作整齐划一,且能在相关场合的舞台上进行表演,例如儿童节、毕业晚会等。其二是学生们自己现场临时组织的身体动作,最大的特征是没有规律,表演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走进了歌曲故事中。
以成年人视角前往街头“对暗号”则是最近围绕《孤勇者》与小学生之间进行的热门互动形式。有些视频创作者选择在街头寻找机会,看到年纪较小的孩子便走过去抛出一句“爱你孤身走暗巷”,期待他们回唱一句“爱你不跪的模样”。
很多孩子会立刻接上,但也不是所有的小学生都会接上这个暗号,有些会选择直接无视。这种交互视频在近期广泛出现在社交网络,也推高了歌曲热度。
最后还有五花八门的“孤勇者小孩”视频,这主要源自网友的二创改编。网络上将喜欢唱陈奕迅《孤勇者》歌曲的一类小孩称为“孤勇者小孩”,他们的数量的确不少,但将他们表演《孤勇者》的视频加特效、做鬼畜,更多的是成年人在“孤勇者小孩”上寻找快乐源泉。
《孤勇者》儿歌化:歌词文本的叙事解读
小学生们喜欢唱的《孤勇者》这类流行歌曲,与90后记忆中的儿歌有些出入,毕竟过去的儿歌指代的是真正纯面向儿童的歌曲,而非大众向的流行音乐,这种反差感成为推动“孤勇者小孩”破圈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大规模唱《孤勇者》背后,也有分析文章表示,中文儿歌行业目前面临人才断层、缺少足够曝光渠道、变现困难等问题。其实中文儿歌的发展历史是悠久的,《列子》中就记载着《康衢童谣》,近代以来,像《小兔子乖乖》《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非常多。可是到千禧年后,除少数动画片还在使用儿歌类主题曲外,儿童世界开始涌入流行歌曲[2]。
旋律洗脑和歌词口语化是网络热歌最重要的特征,加上移动媒介的发展,为儿童接触网络热歌提供了便利条件,让诸如《学猫叫》《踏山河》等歌曲在儿童群体中流行开来。
回顾那些经久不衰的儿童歌曲,都属于内容主题积极,具有传播推广价值,家长能从歌词文本中读到教育意义,儿童也能喜欢上歌曲中的故事。
类比之下,围绕英雄成长故事创作出来的《孤勇者》,它的歌词文本便恰好有“儿歌化”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我们的一生都被叙事包围,我们会听到、读到或看到各类传闻和故事。作为读者,面对叙事文本时,可以自由填充其中的空白,让整个故事连贯起来。不同的读者能够赋予文本不同的意义[3]。《孤勇者》的故事文本在“儿歌化”的传播过程中,获得多方解读和肯定。
首先,《孤勇者》的歌词文本讲述的是关于勇气与努力的故事。“不必隐藏直接的伤口,即便孤独和满身污泥,但也会带着最卑微的梦去战斗”,歌曲用寥寥数语塑造了一位不向困难低头、坚决与绝望对峙的英雄。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现实中的生活又很是贴近,网络上有许多正面人物宣传视频中都会使用《孤勇者》作为背景音乐。例如英勇扑火不顾自身安全的消防队员、处在危险中的缉毒警察等,他们的故事对于孩子们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
因此《孤勇者》不仅从歌词文本中能够读到积极感,在传播过程中听众又围绕歌词文本衍生出更多和奋斗拼搏相关的故事,从而让歌曲的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于网络短视频中,而是走向了线下,受到一些家长老师的推荐。
其次对于儿童来讲,歌词中讲述的冒险故事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符合他们年龄段想象力天马行空的特征。儿童可以将自己代入到歌曲所营造的冒险环境中,在唱着《孤勇者》的同时用肢体动作将自己心中所想表现出来。
“去吗,配吗”“战吗,战啊”等歌词简单中还带着一些情绪激励,孩子心中的热血被鼓动、被传递,他们卖力的歌唱表演中也是在表达着自己理解出来的故事,关于战斗、勇气、不畏困难。这样一首符合儿童心理状态的歌曲,自然有成为儿歌的叙事基础。
最后,孩子们也能围绕《孤勇者》的歌词文本进行故事的二次创作。他们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容易被创作修改的故事文本更容易获得接受。
例如儿童歌曲《上学歌》中的“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在学生群体中流传着各类版本。虽然有些是对《上学歌》的魔改,却也同样促进了它的传播。
“爱你又菜又爱钢,还去挡队友的枪,爱你和人机一样,动作都一样”等类似的歌词改动,配上《孤勇者》原来的曲调依旧朗朗上口。
歌词文本生产出来后是需要被人理解的,传唱与改编较难的歌曲,当作儿童创造意义的文本是困难的。《孤勇者》则易于让儿童修改歌词,融合故事,获得更大的二创灵活度。
传播音乐媒介,不能忽视故事的力量
数字时代的叙事文本中,“讲故事”的核心要素和功能仍在,但是其结构和呈现方式都有所改变,在传播与接受上有着根本性变化[4]。在观察《孤勇者》儿歌化传播的过程中,叙事更是充当着重要的线索,对全面审视此类网络现象有重要作用。
真实可信的叙事文本需要良好的故事世界,这能使故事情节在不同媒介间顺畅衔接,促成新的故事诞生[5]。《孤勇者》在跨媒介叙事的过程中,听众能依照基于动画《双城之战》冒险故事文本,参与到了构建新故事的想象之中。
从最初的游戏故事,到宣传视频中的英雄故事,再到社交媒体中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故事。歌曲故事内容在从游戏到动画、从视频到社交媒体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解构和延伸,对孩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儿童听众不仅受到歌曲的影响,同时也对其中的故事有讨论和意见。
不过故事想象是接连发生的,家长老师对歌曲故事的理解和讲述在传播过程中也影响着孩子们的理解。
前段时间,武汉某小学对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进行答案征集,孩子们的回答中出现了众多生活中的英雄,例如母亲、消防员、警察……这首歌的词作者唐恬说自己也没有想到《孤勇者》会变成儿歌,但她从孩子们的答案中,看到了孩子们喜欢这首歌,是因为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一股奋斗、拼搏的力量[6]。这股力量,融入到无数个由歌曲改编的故事中。
而短视频新媒介的出现,成为了《孤勇者》故事世界最好的承载平台之一。短视频中的《孤勇者》,搭配的画面不再只是游戏动画主题曲MV,还可以是手绘、混剪、新闻报道等内容,儿童能在更加丰富的素材中接收和理解这首歌曲并读到其中的故事。
对于事件的叙事也可以被看作一种与“观看”等同的仪式,共同的观看能得到意义的集体确认,而在数字传播环境下,分散的大规模叙事讲述为新的文化景观形成提供基础[7]。
譬如,儿童在学校多媒体设备旁的集体观看《孤勇者》相关视频,是他们的群体活动,观看与演唱是合群的重要表现。
分散在其它地点时,孩子们的《孤勇者》个人表演被传播在互联网中,有了一定的规模,让《孤勇者》与儿童群体之间组成了新的互联网景观。
网络上可能会将《孤勇者》作为营销的成功案例去分析,却忽视了复制传播路径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并且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传唱《孤勇者》的孩子们会知道歌曲是游戏动画的主题曲吗?歌曲在不同媒介上获得不同的故事解读,甚至脱离了原来的主题意义,且并不意外。
往后网络热歌会不断地推陈出新,但要讲述众多网络受众都能接受的故事却不容易。流行歌曲的儿歌化也并不是什么坏事,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正映衬了传播本身的美妙与不确定性。
参考链接:
- [1]读娱儿:热歌《孤勇者》长期霸榜,它都带来了哪些启示?
- https://mp.weixin.qq.com/s/XhCnhS4INuZxomXZwepx1w
- [2]音乐先声:救救供需失衡的中文儿歌吧
- https://mp.weixin.qq.com/s/5tCkJpr_AhcaXC3OTJmVmg
- [3]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3.
- [4]胡亚敏.数字时代的叙事学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22,42(01):42-49+206.
- [5]唐昊,李亦中.媒介IP催生跨媒介叙事文本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2015,28(06):126-132.
- [6]唐恬. 用音乐温暖前行中的奋斗者[N].人民日报,2022-05-26(020).
- [7]冉华,黄一木.作为叙事的传播:“媒介事件”研究被忽视的线索[J].新闻界,2022(04):42-50.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7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