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网红罗永浩最近宣布退出所有社交平台,大家津津乐道的“真还传”也迎来大结局,从产品经理到卖货大师,老罗一向以“头铁”被众多人追捧。不过在告别采访中,老罗聊到汽车市场却明显“认怂”了,老罗聊到其实自己动过造车的心思,只不过经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不掺和这档子事。
纳尼?车圈到底有多艰难?老罗竟然看了都摇头?
其实老罗可谓人间清醒!从年初的原材料涨价车企叫苦不迭,再到疫情反复工厂被封控,直至4月汽车市场创下近十年来销量新低,车圈可谓供给难、管理难、消费难,更不用说这两年来那些被洗牌淘汰出局的厂家有多少。
车圈缺少了老罗可能少了几分喜闻乐见,毕竟马斯克太忙需要照顾全世界的观众。说笑了,其实中国从2009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目前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变局之下的结构调整当然会遇到行业阵痛,但是新的生机也在蓬勃生长,放眼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可用用“旧终局”与“新开局”来概括。
旧终局:被传统的焦虑
有人很形象描述汽车在大家眼中的变化,说汽车正在从“工具”到“面具”再到“玩具”的转变,确实,汽车不再是我们曾经认识的那样了,汽车属性正在从工业制造品向科技消费品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汽车由四个轮子加沙发变为所谓的“第三空间”,带来的是竞争格局的重塑、核心价值链的重构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义,这些变化就像悬在传统厂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颇有一种诸神黄昏的悲壮色彩。
1.竞争格局重塑
谁的手腕更硬?市场主流势力竞争优势的此消彼长。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长期以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有两股主流势力,一股是中国品牌,另一股是合资品牌,中国品牌在经过三轮爆发式增长都无一例外被压制后,如今的第四轮较量双方竞争态势似乎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我们知道,合资模式是改变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力量。
当年国内汽车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迫切希望吸引外方来华投资,学习先进技术,而外方看中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各类合资企业先后出现,给中国汽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过硬的技术和品质,合资汽车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中国品牌虽然创造过如SUV这样细分市场的蓝海,但是合资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规模效应快速跟进,牢牢将市场主导权把持在手里,可以说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合资势力是市场规则的定义者。
不过随着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四化”潮流涌动,中国品牌弯道超车的先发优势逐渐显露。
尤其是在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间接或直接入局造车后,你会发现,在新能源市场,某些中国品牌对于新能源车的定义有更多的话语权,从续航里程到智能网联,再到芯片、雷达应用,这些新兴的中国汽车品牌逐渐开始引领消费风向。
并且随着上市融资的顺利推进以及销量规模的达成,这些品牌越来越受到年轻用户的青睐,要知道2022年最早的一批Z世代已经27岁了,在未来的市场他们无疑是消费主流,“得年轻人者得天下”不是一句空话,他们即将用脚投出自己心仪的品牌。
2.核心价值链重构
边界不会永远存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台前与幕后。
通常来说,传统燃油汽车约由2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结构复杂的独立零部件数量可达到3万个之多,所以说汽车产业价值链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
在过去,整个产业链是链条式层层分明的,大家各司其职有着明显的边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率和低成本。传统汽车有着稳定的供应链体系,零部件依托一级供应商提供,而一级供应商又依托更上游的供应商提供,整车企业扮演着台前“采购”的角色。
随着电动化技术的发展,传统汽车的三大件被“三电”系统等取代,尤其是行业有一体化压铸的趋势,不仅零部件大幅减少,供应商类型和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如从新能源汽车成本构成来看,动力电池成本就占到约40%,而从技术角度来看,电池占到电动汽车技术含量的60%,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开始出现在聚光灯下。
从整车厂商视角来看,供应商不再单纯是供应零部件的角色,随着智能电动车集成度的提升,软硬件解耦成为必然,供应商参与整车厂商的研发制造成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整车企业更多扮演“组织管理”的角色,供应链也成为生态圈。
3.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义
卖汽车究竟在卖什么?汽车生命的新周期。
苹果之所以伟大在于重新定义了手机,而软件定义汽车的底层逻辑也类似,就是让汽车的生命周期价值得到了延伸。
传统汽车的价值在于硬件,企业通过硬件差异化来实现车辆附加值的提升,更好的用料,更好的设计,更好的制造技术。同时,汽车是一次性交易,后期和厂家发生的关系几乎没有,更多的是后期的维修服务,仅此而已。
而智能汽车完全不一样,除了一次性出售汽车这个硬件,更大的价值体现在后期软件升级和迭代,这个升级和迭代是新生态的建立,将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这也就是汽车生命周期中的价值曲线完全被重新书写。
时代,真的变了。
那些曾经看似不可撼动的企业,在新时代下瑟瑟发抖,他们都在为“被传统化”而焦虑不已。这种焦虑目前看还是一种馈赠,因为去年,传统燃油车市场共有85个品牌,而月销量千台以下的品牌足有34个,还有9个品牌消亡在历史的故纸堆里,他们连焦虑的机会都没有。
旧终局,关、停 、并、转将成为常态,潮水已经在褪去,有些品牌将永远成为记忆。
新开局:被点燃的热情
新能源车被个别企业渲染称为新物种或新品类,但其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最早的电动机驱动汽车,甚至比内燃机汽车还早半个世纪。
只不过,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在中国推进,智能化赋予了新能源车新的未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
新能源市场的热情被推高,有“双碳”目标的背景,也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更有中国品牌的助推,可谓是中国汽车品牌的新开局,也是世界汽车产业的新开局。
1.绿色未来的共识
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史,几乎就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污染史,工业文明不是生态破坏的开始,但绝对是导致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其中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碳排放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所以主流国家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我国2020年也将“双碳目标”定为国家战略。
低碳绿色未来成为人类共识,为什么汽车行业备受关注?
因为在全球碳排放中,电力、工业和交通领域占据前三,随着车辆拥有量持续提升,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增速是最大的。而乘用车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资料显示占到45.1%,所以推动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至关重要,这也就是新能源车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拐点的时代背景。
2.赛道切换的先觉
所谓时代造英雄,但时代也总是选择有准备的人,全球新能源市场在中国迎来爆发式增长,正是因为多年来中国的苦心经营,由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中国赛道切换,抢到了汽车行业未来发张的先机。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自主品牌占到了总量的74.3%,在销量前15名排行中,自主品牌占据了12席。
新能源市场从拓荒到春秋战国时代,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新势力,亦或是供应商势力,中国品牌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活力,也得到了消费市场的正向反馈。然而这种先发优势不会一直存在,无论是“牌桌论”还是“长跑论”,都在说明电动化已近接近尾声,智能化才刚刚开始,而智能化才是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
不过,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引领全球汽车市场变革的高涨热情下,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有三个小趋势值得期待:
中国汽车年销量何时突破3000万?
年销3000万是目前中国车市总量的阻力线。2017年,中国整体汽车市场产量突破2900万辆,销量突破2880万辆,成为迄今为止年产销规模最接近3000万辆的年份。
之后中国车市开始调转直下,年销3000万是中国车市天花板?还只是一个小台阶?
中国品牌市占率何时突破50%?
市占率反映不同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大家知道澳大利亚是一个万国汽车市场,唯一一个本土品牌也已经关闭生产,而其他海外汽车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基本维持在70%-80%的水平。
去年中国品牌市占率高达44.4%,创下近十年来新高,随着市场对于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距离突破50%近在咫尺。
新能源车年渗透率何时突破20%?
渗透率反应新能源市场现阶段的发展势头。2020年国务院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的目标。而在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27%,7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正式突破1000万辆,据中汽中心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很可能突破500万辆,按这个势头超前完成目标不是问题。
趋势不可阻挡,但商业竞争一如既往是市场的主旋律,无论是“旧终局”还是“新开局”,变局之下永恒的丛林法则是汽车市场不变的铁律,无所谓什么势力,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才是唯一真理。
以上希望能给你启发
在下小僧鲲鲲,让营销没有难渡的劫!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7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