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是研究企业增长的。当你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其他种种便似乎都是在向它汇聚能量。
前几日重读《矛盾论》,由此引发出对“增长”的一层新理解。
教员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论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脉,在教员看来,与其相悖的哲学思脉有形而上学和进化论。但请注意他对这二者的描述:“所谓的”形而上学和“庸俗的”进化论,不屑之意毫不掩瞒。
形而上学是什么?就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这一脉主流西方哲学。进化论更不必提,至少在中国,达尔文这个学说都好像不是假说了。
进化论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认同事物的发展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自然界、包括在动物界中,谁最能适应环境,谁最强壮有力,谁最狡诈奸猾,谁就能够生存下去。总体看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法则。
而教员是这样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进化论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
看出教员为什么把进化论冠以“庸俗”二字了吧?他认为,进化论所倡导的外因是一,而唯物辩证法倡导的是内因是一。
如果仅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更认同哪个观点呢?
有很多理论体系弥漫着进化论的味道。
比如经济学大师熊彼特,他提出的“破坏性创新”指出,市场是母系统,公司是子系统,一个公司的死活市场并不在意,差的公司的死掉,会让整个市场更具活力。这就是适者生存的味道,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是,公司才是我们一般人经营的主体。从市场的角度看,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不假。可一个公司,它自己想活下去,它并不想成为分母的一部分,作为市场的子系统的公司该怎么办呢?
熊彼特的解法是这样的,这个解法被李善友教授传播后在国内非常流行:一个公司希望让自己保持竞争力,可以将这种“破坏性创新”的思维引入到公司内部,对公司来讲,公司是母系统,业务是子系统、产品是子系统,差的业务和产品的死掉,反而会让公司更具活力。类似腾讯等公司的赛马机制,底层原理即来自于此。
经济学家阿尔钦的名著《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终结了经济学的假设到底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讨论。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基础之上,但人经常会不理性,一旦不理性,经济学不就失效了吗?于是又出现了行为经济学,代表著作如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不假定人是理性的,而根据人的行为作为社会活动分析的出发点,论迹不论心。
基于人是理性或是非理性而得出的论述似乎都有道理,一旦看起来相反的论述都有道理,那么一定,在更深层的假设上二者是共融的。阿尔钦给出的共融之路就是进化论式的:人是理性或者不理性的根本不重要。最后活下来的企业一定是最适应外部条件的。经济学要研究的不是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而是存活条件。他的观点变成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柱石之一。
所以,我在论述进化论对而教员错吗?
不是的。
再说一遍,一旦看起来相反的论述其实都有道理、都有案例可以佐证它们,那么一定有更底层的假设是相通的、共融的,一定有另外一个更适合的维度去理解它们,而不是在两者之间非黑即白地站队。
因为形而上学和进化论在世界上是“主流”,它从未将“唯物主义辩证法”这样一个边缘学说当做对标对象来探讨。而教员在研究矛盾论时,将形而上学和进化论作为了对比对象,这反而具备了更为全面的意义。
在我看来,关于事物的发展,内部的矛盾性和外部的适应性都是必要条件,他们都不是充分条件,内因和外因都不能保证一个事物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就像内因和外因都不能保证企业增长一样。但若从抓手的角度看,我仍然认为,内因是第一因,外因是第二因。
人们总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这些都是外因。一个最重要的内因被忽略的,就是这个人他想成功。
有这个动念在,天时地利人和才会起作用。一个没有爱上学习的孩子,家长再如何暴怒、监督甚或给予最好的条件,都显得徒劳,都是外因。
努力,不是一种品质,而是一种天赋。
企业增长就类比于事物的发展。把刚才的观点引申回企业增长领域,一样的,对于企业增长,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
为什么从熊彼特到张五常很多经济学家都把“企业家精神”作为驱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为什么“保护企业家经营行为和经营结果”这件事情特别重要?因为企业家是“想成功”那批人,这个“想”英文可以翻译为“will”,这种起心动念是内因,是第一因。
什么是外因?趋势,潮流,风口,甚至你的用户,他们的需求,都是外因。
哦?需求都是外因,都是第二位的?那么多经典都说用户的需求是商业的起点,怎么能说它是第二位的呢?
别着急,讲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飘出去一会儿,说说李诞。
李诞有本新书叫《脱口秀工作手册》,里面有句话精彩又残酷:脱口秀就是一份允许别人以30秒为单位来Judge你的工作。请调整好心态,随时准备好失败,随时准备好被否定。
作为观众,当听不到包袱,内心只是略感失望,觉得这段真垮,然后你该干嘛干嘛生活继续。而对于脱口秀演员,一段脱口秀有没有被观众接受他最心知肚明,当垮掉时,与观众的小失望相比,他是被公开处刑,那感觉绝望而崩溃。
有一次,杨天真评价《脱口秀大会》上刚刚讲完的梁海源:我没有拍灯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与脱口秀演员比起来,你可能更适合做脱口秀编剧,这是我一个特别真实的感受。
海源深受打击,有好几个月都没有去演出,走不出来,去了也怯场,脑子里时不时回旋着杨天真的那句话。
李诞就会幸免吗?不,他也曾被这种恐惧支配,否则他就不会在书中写出上面那样的话。只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心法——为自己而讲。
对,并不是为了观众,不是Please观众,不把炸场、每天都能成功讨好观众作为目的,而是把观众当做对象,观众的反馈当做检验标准,目标是让自己成为更强的脱口秀演员。
“目的是通过逗笑观众来磨砺自己,而不是逗笑观众。不停上开放麦,不停演出的目的,是练自己,不是炸场。”
在这个逻辑之下,他甚至会特意不用一些明知道可以逗笑观众的方式,比如谐音梗。而逼着自己去探索一些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垮了,那也只是证伪了一种可能性而已。
它伤不到我。
回到商业。
同理,让一切外在,都来锻炼出一个更强大的自己,才是正确的对“增长”这个概念的打开方式。
没有比把“企业的增长”类比于“人的成长”更适合的比喻了。
如果把“价值假设”当做企业满足了用户需求,“增长假设”是持续实现自我量级跃迁,变大变强。
有些公司能赚到钱,大体上它实现了某种“价值假设”,即一定是满足了某种用户效用,即便是通过信息不透明赚钱、通过收割粉丝赚钱,也是给对方提供了某种价值,才会让交易达成,让公司活下去。
但,不是所有赚钱的公司都有“增长假设”。有增长假设的公司,首先应该具备主体意识,有对“我”的认识,用户是“你”,我对你的服务,是否反过来让我得到某种成长?
脱口秀演员登上开放麦,目的不是逗笑台下的观众,而是通过对台下观众的服务,来让自己成为更牛的演员。
同学你能体会其中的区别吗?
在这样的思维之下,增长团队应当重新看待一些明知道有效的增长运营手段,比如投李佳琦、降价、给返利红包,这样的快速换取经营结果就像吸食大麻一样,爽是暂时爽了,你会这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吗?
有增长假设的公司甚至故意不用这些方法,逼迫自己找到让自己成长的办法,一如李诞不用谐音梗。
前些天采访一家SAAS公司叫神策,做分析云和营销云。SAAS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续费,一般第一年的收入都很难cover成本,客户连续续费几年才能打平然后盈利。
在这种模式之下,如果有一个策略是让客户一下子续费五年,然后打个折收4年的钱,你会不会干呢?
我相信很多公司都会干,反正软件的边际成本是0,早收点现金当然是好的。
神策创始人桑文峰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坚决不允许提前收费,只能一年一年续费。喂到嘴边的现金流不要,为什么?
这里面的道理是这样的:当我只允许每年续费时,表面上是放弃了早点收到钱的手段,本质上是在倒逼组织自己在长大——只有自己持续变好,让客户成功,用户才会续费。
而反过来,一旦收了客户五年的钱,那么就很难再有人真正对这个客户负责了。
唯有对组织这个“我”的自我认知,意识到凡外因都在修炼内因时,这个决策便不难下,这样的公司才具备增长假设。
很多2B公司以销售驱动公司增长,很习惯于招聘有资源的销售(想想你们公司是不是这样),而华为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鼓励当地人做销售,原因何在?
这是倒逼自己组织内部,唯有打造好产品和服务流程,让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新市场都能顺利成单,这个公司才真正具备增长假设。
内因是一,外因是二。
一个有资源的大销售,短期可以更快成单。当一个公司鼓励这种行为时,某种程度上也就放弃了让公司这个“我”长大的机会。只是吸了口大烟,让自己精神了那么一下。
弘一法师讲:
明明我们做了一些错的事情,却让自己获得了某种好处,于是,我便以为这件事情是对的,继续做这样的事情。
更大的祸患,由此便埋下了。
想想过去两年的新消费行业,明明知道单纯搞流量是有问题的,刷小红书、铺知乎、投直播带货……并不是生意经营之本,但它短期带来了几千万上亿的收入,还带来了投资人的关注,这些正反馈让创业者认为疯狂搞流量是对的,于是更加加码去搞流量,再然后流量越来越贵,品牌没有打造出来,供应链能力也薄如厕纸,一年不到,就江河日下了。
眼见他起高楼,还没见他宴宾客,便见他楼塌了。
我常讲,当一个公司具备了价值主张,才算开启了增长假设,否则就是做点买卖而已。价值主张是顾客购买你的理由,但它不是顾客所有的购买理由,是在众多的用户购买理由中,塑造了一个专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主张。
我采用了教员的内因是一外因是二的说法,却并不是像他一般否定进化论、形而上学在理解商业上的作用。而是因为,这样的理解能给我们以抓手,去驱动企业的增长。
企业不增长,直接推给疫情这样的外部因素最简单,但这样既没出息,也没有意义。
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增长,是在一点点解决当下主要矛盾(内因)的过程中,推进的。
对主要矛盾的识别,能给我们以抓手感。
在我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不同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抗是主要矛盾,后来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决它们办法就是阶级斗争,武装斗争。
之后解放了,这些矛盾消失了,转化了,继续以以前的办法去处理问题就有问题了,它的后果我们也看到了。
再后来,我们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的解决办法就变成了经济建设。
现在,我们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前是做蛋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今要重视分蛋糕了,从效率为先到公平为先。
回到商业,企业无时无刻不存在矛盾,找到当前的主要矛盾,解决它,就是企业增长的动力源泉和操作抓手。
企业内部,大体可以分为战略和组织两大模块。
大部分公司,都认为自己公司的问题是增长的问题,但这只是结果和表象。不增长,是因为有矛盾在,每个公司当下的主要矛盾都大概率与其他公司不一样,找到你的主要矛盾,才能针对性的解决你的增长问题。
我列举几个,你来感受一下:
公司内部价值创造与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
战略的高认知与组织的低能量之间的矛盾
管理团队与执行团队之间的矛盾
高增长的创新业务机会与组织冗长决策机制之间的矛盾
需求侧的爆发与供应链的不稳定之间的矛盾
……
你可以尝试把你们公司的主要矛盾列在我们的留言区。
一个公司一定有无数矛盾,而唯有一个是当下的主要矛盾,其他是次要矛盾,牢牢牵着主要矛盾这只手,带着公司向前发展。
这个矛盾被解决了,企业势必会带来某种增长结果。这时其他矛盾又会变成主要矛盾,再解决。如此反复。
为什么有些老板上了很多课,但是觉得好像没有用。因为他是在没搞清楚自己得了什么病之前就去开了药。课程没有好坏,正如药没有好坏,只有是否对症。
这也是为什么咨询顾问会比培训师要贵的原因。咨询顾问会帮你看病,再给你开药方。培训师是把我有什么课讲给你听,你听到的和其他公司都一样。
咨询顾问并不是比你的员工更了解你的业务细节,比你的高管更懂你的行业know how的人,而是更能以第三方视角帮你识别当下矛盾的人,通过他的横向多家企业经验给你建议的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给予合适的期待。
在内因之上,外因是杠杆。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企业的增长,起源于内部矛盾的解决,但解决的效果,要以外部环境的反馈来迭代,这就是进化论的思想了,能够不断迭代反馈的企业是不死鸟。
抖音的火爆是一个外部媒介条件的变化,它能带来什么呢?它带不火一个本来就士气低沉的团队,它也救不了一个没有梳理好相关利益方的组织。
它只是一个外部要素,一个红利风口,所有人都看得到,跟业务如果匹配你就跟进,但不要指望一定借助它人生逆袭,而是借助它来修炼企业这个“我”,一旦天时地利人和,你就成了东方臻选和董老师,但没有成一定是大多数,这时候也可以说,“我”成长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会活很久。
本文对于增长第一因和第二因的探讨先到这里,这不是结束,只是我的新书《增长型组织》的准备的开始,欢迎各类企业为新书提供素材,给我们彼此一个深度了解对方的机会。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7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