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旌:评论和新闻如何“双剑合璧”|新闻前哨

媒体融合的大潮之下,传统纸媒的内容生产面临着转型需求,适应新媒体平台的,而这也势必导致一些传统的新闻体裁会遭遇挑战。评论就是其中之一。

  鲜明而尖锐的观点,是评论的灵魂之所在。鲁迅先生所说的,“如投枪,似匕首”,精炼概括了评论的写作原则及意义。而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中,作为特殊的新闻文体,评论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多时候,新闻只能客观平衡地报道事实,即便引述了专业说法,依然传达的是他人的声音,要发出媒体自己的声音,站稳媒体自身的立场,只能由评论员来发声。

  当舆论本身已成为报道的一部分时,评论和新闻报道的绝佳配合,更可以达到1+1>2的效果,甚至在报道进程中创造出新的节点,让报道不断深入、升华,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主要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于去年8月推出的“蔡徐坤专辑预售”系列报道为例,阐述评论与新闻如何互相配合、并肩作战,让报道推陈出新,大势“破圈”。

屈旌:评论和新闻如何“双剑合璧”|新闻前哨

用评论思维引导报道思路

蔡徐坤专辑预售“赊歌式”营销系列报道的背景,是基于2020年8月28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

  “饭圈乱象”的存在旷日持久,导致众多非理性追星行为,引发社会关注和担忧。国家开展“饭圈清朗”行动,营造积极健康、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众望所归。支持国家行动并提出合理建议,是媒体报道“饭圈清朗”行动的主要基调。

  当时已有很多媒体通过揭秘乱象,深度调查,发表评论、解读政策等方式,关注“饭圈清朗”的进展和效果。如果只是常规角度切入,常规手法操作,就只能成为应景之作,很难脱颖而出。

  而记者发现“蔡徐坤专辑已卖8000万却仍有6首歌未出”这一新闻线索后,敏锐地察觉到,这应该能成为揭秘“饭圈”乱象,助力清朗行动的典型新闻案例。

  首先,虽然“饭圈”乱象频出,但很多都是所谓的“粉丝自发”,明星这么明显地亲自下场“割韭菜”的并不多,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本应承载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期待,只收钱,不发歌,有违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

  再加上,蔡徐坤作为“顶流”,是流量明星的典型代表,破除“唯流量论”等不良现象,倡导理智追星,正是“饭圈清朗”的重要目的之一。可以说,“赊歌式”营销是撞在枪口上了。

  但根据以往经验,明星的这种行为在“饭圈”内部与外部的评价,往往截然不同。普通人看来,行为离谱,不可容忍;粉丝看来,你情我愿,双向奔赴。所以,笔者以评论员思维与当事记者讨论报道方式时,达成了共识:报道必须和评论一起推出,以《蔡徐坤收割式“赊歌”涉嫌违法,监管部门该出手了》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行为的实质不仅仅是“割韭菜”,而是实打实地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锤定音地给“赊歌”定性,让报道有“打中七寸”的力度。

  也正因此,这一系列报道从一开始就体现了评论思维,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更要体现出鲜明的立场和判断,这也就构成了评论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一是寻找、检验和确证事实的结果(论点);二是用来说服别人接受这个认识结果。

 用观点互动推动报道进程

  报道第一阶段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反响,这与“清朗行动”的大背景和报道对象的“顶流”身份有极大的关系,也因为报道选材足够典型,鲜明集中地反映出“饭圈乱象”的本质,戳中了社会痛点,具备极高的话题度。

  社交网络时代,新闻传播早已不是媒体占据高地的单向传播,而是不可逆转地走向“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向传播。新闻并不是在发布之际完成,而是在得到受众充分的反馈和议论之后,逐渐丰富和完整。这一过程中,具有可议性的新闻报道,会源源不断地激发出各种新的观点和信息,有时会非常尖锐和激烈,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势。

  这篇报道正是如此。报道发出后,很多普通网友在评论中表达了对“赊歌式营销”的惊讶和厌恶、对“饭圈乱象”的不满、对“清朗”的期待。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蔡徐坤粉丝以饭圈“控评”形式涌入新闻评论区,一边斥责媒体管闲事,一边发布虚假P图,称专辑购买的时候有相关提示的,并不构成违法,污蔑媒体“收钱”、发布虚假报道、有资本背景。

  这其中体现出的,就是旁人很难理解的“饭圈”思维:低龄化、极端化和排他性。“饭圈”对于偶像的过度“神化”,对于小群体的过度强化,导致身处其中的人呈现出封闭、狭隘、盲从、缺乏自律等非理性特征,而且饭圈人数众多,在长期缺乏管制的情况下,形成了一套封闭规则,滋生出极大的戾气。这种极具危害性,侵蚀青少年三观的“饭圈”文化,在这一报道的发布过程中,因粉丝的过激反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自然地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一部分。

  是以,虽然在前期评论中,评论员已经明确指出:“顶流‘赊歌’之举,不仅仅是‘饭圈’乱象,更不可只在‘饭圈’的话语逻辑中讨论,否则不过是再度激发一场又一场的‘互撕’大战。”但事实上,在粉丝开始质疑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的时候,观点交锋已无可避免。

  虽然会有些遗憾和无奈,但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应该都深有同感,近年来,在社交媒体的庞杂意见场中,媒体公信力的天然优势已逐渐被削弱。很多常识性的观点,如果不去表达,或者说,不以当下年轻人能理解和认同的方式去表达,就会被忽视或扭曲。

  所以,这一系列的报道,由此进入了新阶段,从“揭露式”地报道明星及其团队的不正当行为,到“沉浸式”地报道“饭圈”乱象,以新闻+评论的方式,与“饭圈”思维作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新闻评论因其鲜明的价值属性,必须要表达更经得起推敲和争论的观点,承担更为突出的社会责任。

  需要补充的是,报道重点的转变,也体现了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所以,传播媒介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注重表达观点的评论,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用价值观输出升华报道主题

  这组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是整个系列报道的高潮,也是评论和新闻报道“双剑合璧”的良好实践。记者和评论员在写作稿件之前,充分沟通和策划,以期形成合力。

  一般而言,报道到了指出“行为违法”这一步,很难再前进。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行为,一般需要消费者投诉或诉讼,相关部门才会介入处理。但很明显,蔡徐坤的粉丝作为消费者,很难有这样的动作。而当时大量粉丝疯狂地言语攻击媒体,以讹传讹,倒打一耙,反而显得媒体“理亏”一般。传统官方媒体碍于身份,不可能下场“缠斗”,如何阐明立场,以正视听,是整篇报道能否站稳脚跟、捍卫尊严的关键之所在。

  所以,笔者作为评论员,建议记者在报道《蔡徐坤及蔡徐坤工作室,请回答!》中,加上了一句话:“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职业道德不容肆意诋毁,舆论监督权更不容污蔑践踏。”这样的评论性话语,很少出现在传统新闻报道中,但是用在彼时,是彰显媒体喊话的合理性,更是推动报道进程,督促艺人方正面回应,不要再试图逃避责任。

  而在报道发出后半小时,及时发表评论《我们被骂没关系,但这种“饭圈思维”真的要不得》,直接指出,新闻媒体乃至整个舆论场,都面临被“饭圈”裹挟霸凌的困境,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某些“顶流”明星,将“饭圈”所聚集的流量资本和言语戾气,当成是特权和武器,用以掌控话语权、抹杀正常批评,并呼吁所有利益相关者站出来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从根源上荡涤不良风气,还网络以真实、理性、包容和清正,还新闻媒体一个正常的报道环境!

  鞭辟入里的剖析和铿锵有力的呼喊,让整个系列报道有了一个漂亮的转向,从针对某个艺人的违法个例,到剑指亟需引导规范的“饭圈”乱象,响应国家号召,助力网络清朗,强化了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提升了报道的公共价值,赢得了众多网友和主流媒体的支持与声援,增强了极目新闻作为新兴全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作为评论员,经过这一役,也更为明晰地认识到,价值观输出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与责任。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评论的语言、结构、写作方法也许都发生了剧变,我们时常需要去迎合受众思维,加强观点互动。许多评论会因为想要更高的流量,或害怕被骂,而去逃避进行正确的、直接的观点表达,走入插科打诨、以述代论的误区,这其实是背离了新闻评论的写作原则,更是逃避了新闻评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众媒体的新闻评论,表达的不是个人观点,而是媒体的思想和立场,应时刻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声,将主流价值融入评论写作的全过程,要有“评”的眼界和胆识,也要有“论”的逻辑和智慧,始终相信观点的力量,提供更多信息增量和思考角度,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唯有旗帜鲜明,才能直击人心。

  

      在极目新闻的探索实践中,新闻与评论的彼倡此和、相辅相成是一直以来的坚持,也是亮点和特色。无论是“武汉抗疫”“河南暴雨”等重大题材报道,“一所三英模”“红巷爷爷”这样的典型人物报道,还是“老人摆摊被制服男围收‘保护费’”“成都49 中学生坠亡事件”等舆论监督类报道,包括“相约春天赏樱花”“倡导节约反对浪费”等主题类报道,评论都在明辨是非、观点监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新闻报道的进展方向,以及深化报道主题方面,大有可为,并不只是能起到“传统认知”中“配稿”的作用,而是完全可以站到前排,作为主角之一,扛起旗帜,将思想优势转化为话语权优势。

  让评论言报道所不尽之言,言报道所不能之言,也能更有利于新闻产品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彩,同时提供事实价值和情绪价值,在内容上实现融汇贯通,相互促进,通过从“信息+”到“价值+”的转变,将主流媒体价值观融入新闻生产全流程,从小切口做出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大文章。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2年8月(上)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75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15 18:14
下一篇 2022-08-16 10:15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