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震宇:用户研究,磁石般的吸引力

我印象中的她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一个标志性的酒窝在白皙的面颊上显露出来。多年之后,很多当年和她一起共事的同事还会脱口叫出那个亲切的名字“史姐姐”,不禁令人动容。

就是这样一位笑容和声音都温婉可亲的同事,却拥有一个响亮威武的名字“震宇”。她就是曾任新华信上海分公司研究总监的史震宇。

当我策划《信人寻踪》栏目的时候,她的名字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列入了“最想采访的老同事”名单当中。多年没见,当定居在上海的她连线“露西爱聊天”直播间的时候,仍旧是我印象中那个亲切、认真,说话不急不火、有理有据的震宇,温柔平和的个性中,又增加了沉稳、自在。

面对这位拥有二十余年市场研究经验的专业人士,这次我想用我的提问作为本文的逻辑主线,通过震宇的回答,她孜孜不倦的学习、思考、观察与实践的丰厚成果,跃然眼前。

史震宇:用户研究,磁石般的吸引力

露西:深耕市场研究近二十年,拥有研究咨询公司和车企视角,从一个研究新手,成长为资深专家,请谈谈对“用户研究”的理解发生了哪些变化?

震宇:从名称上来讲,行业的用词在发生变化。以往我们叫“消费者研究”,现在经常看到“用户研究”这个词,这个词也是随着“用户体验”越来越被各行各业所关注而普及起来的。

现在我们说的用户研究和以往我们说的消费者研究,本质上没有差别,很多研究方法也继续在使用,只不过有一些领域,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相应地研究方法上也会有一定的改变。

这个变化跟营销理论、创新理论的发展有关系。传统的营销理论是4P,消费者需求隐藏在背后,营销人员看到的是相对来讲是偏卖方视角的因素,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它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把解决用户问题的创新局限在了一个框框里。

现在的创新理论,把用户的感知直接摆到了营销人员的面前,而产品、价格等只是解决方案之一,解决用户问题的还可以有其他跳出传统框架之外的方法。

因此在调研的内容上,现在我们会更关注理解用户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不是直接落到用户希望产品怎么样。相应地,以往我们对产品使用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现在则更加关心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因为只有从使用当中才能找到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就是我们通过研究,要明确用户究竟是要一把高品质的电钻,还是要一个墙洞。

此外,我们以往的研究比较聚焦在产品和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服务上,现在则会延伸到整个生活方式。举例来说,我们不仅仅研究车、销售和售后服务,我们更看到用户使用车的本质问题:出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比如是去寻找休闲放松的方式,还是去完成某个生意,或者别的什么。因此相应的解决方案就不仅仅局限于车,还可以是提供达成某种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比如今年流行露营,很多汽车品牌就提供了露营相关的延伸产品和服务。

露西:研究咨询公司的研究模型与思维体系,当你进入车企之后,有哪些是可以继续应用,有哪些不再契合实际需要?你觉得适应车企工作,都需应对哪些挑战?

震宇:乙方和甲方的工作经验对我来说都非常宝贵。不管在哪里工作,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开放的思维、探索的意愿、学习的动力。

调研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培养了我们很好的共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些对于任何一个工作都是非常宝贵的素质。

当然,相比于调研公司这种比较简单的组织结构,车企是个庞大且复杂的机构,造车的投资巨大,决策流程也非常复杂。

调研公司的视角比较注重在用户的角度,但是企业的视角还有更多,包括战略目标、成本利润、技术/设计/制造能力,竞争环境等。此外,企业的思维方式、决策模式等也会影响它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初我进入甲方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要真正了解在设计产品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在做营销的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必须要把自己放到那个位置上去实际操作,所以我到了车企之后没有只做调研,后来也做了一些别的工作。

露西:用户研究的方法已发生了哪些变化或是演进?

震宇:从定量来说,传统的定量研究很多内容开始被大数据所替代。从定性研究来说,大部分的调研方法我们现在都还在用,此外,现在还在做大量的 Ethnography (民族志)研究,来探索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机会。

Ethno研究从人类学研究方法发展而来,在商业应用上做了极大的简化。一般包含入户的访问+观察。通过对人的生活方式、产品使用方式的研究,探索创新机会点。

露西:我们很爱用“洞察”这个概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震宇:简单来说,我们在调研中“听到”“看到”的东西只能称为“发现”,由此“想到”的才是“洞察”。

“洞察”是创新的基础。前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薛定谔说的话,“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发现没人发现的东西,而是在每个人都见过的东西中想到人们没想到的东西”,这句话我觉得也适用于洞察。

能“想到”什么,跟一个人的经验、知识范围、思维能力、思维方法都有关系,由此同一个“发现”下每个人的“洞察”也会不一样。

一个人如果一直只在一个比较固定的环境和模式中工作生活,那么他能看到的东西边界相对就比较小,洞察力也比较局限。这也是为什么在做“创新工作坊”的时候,我们需要不同背景的人参加。

露西:在调研工作中,你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年轻一代,这些被称之为Z世代的年轻人,他们都有哪些特点?他们热爱什么、向往什么,哪些是他们的挑战和困惑。

震宇: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囿于时间关系一两句不容易说清。从一些定量的数据上看,我们可以说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关注自我、更追求个性,需求更加多元化,社交圈层化等等。

从定性研究来说,我们肯定不满足于这样笼统的区别。特别是支持产品创新的研究,我们更聚焦在某个特定目标群体的所思所想,我们看到的是更具体的一些东西。我们研究消费者需求,有一个由表及里、再回到表的过程。我们从人们的行为入手,一步一步去深入地探索到用户内心更深层次的动机和需要,最后又要把他们投射到我们所关注领域的表层行为。

曾经有一个客户问我,我们研究报告里呈现的目标群体的需求,跟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什么关系?当时我跟她解释说,马斯洛的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某些本质的需要,但是这个需要具体到某个人群,我们要看他们是通过什么来达成这个需要的。

比如说尊重。传统上,老一辈的尊重可能更多是通过获得更高的地位,或者是通过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上的知识、能力获得尊重。老一辈的生活圈子比较固定,他们也会显得对方方面面都很在意,所谓不能丢面子。

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生活中会拥有许多圈子,寻求尊重的方式也变得非常多元,不局限于工作领域,也不局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可以是虚拟世界,比如玩游戏,你打到“王者”,在游戏的世界里,你就可以获得尊重;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个领域里拥有某种专长。他们没有老一辈那么在意自己生活的这个熟人圈里的面子问题。

在定性研究中,我们既要理解人们获取“尊重”的需求,也要理解他们对“尊重”的理解和获得“尊重”的方式,还要理解这样的需求和行为模式对于产品或服务上的行为表现、对创新的启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找到帮助用户实现这种内在需求的解决方案。

微信公众号:媛字生活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77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31 12:12
下一篇 2022-08-31 12:14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