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健身类的 App 一直都在研究:如何在没有教练的情况下帮助用户运动?
于是有了如下的三板斧:
- 体系化的课程
-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 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动作标准模型和老师人肉指导
体系化课程国内做得最好的是 Keep,它做到了结构化,以动作为最小单位,可以根据训练计划进行拼接。当然,如果说课程内容,那莱美毫无疑问了,而超猩算是莱美的国内版。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大家都半斤八两,基本上都属于伪个性化,只对用户进行基本数据采集而不进行全方位的功能和体态测评都是耍流氓。
传感器各家也大差不差:
以 Fiture 为代表的一波,通过深度摄像头识别人体谷歌,再和标准动作模型比对;BodyPark 则直接利用手机自带的双目摄像头,模仿 Tempo 把识别功能搬到了手机上,并且加入了真人教练进行人肉指导;
当然了,也离不开可穿戴设备来采集心率,进而换算最大摄氧量等,这方面的佼佼者毫无疑问要属于佳明、华为和苹果;
最后则包括智能健身设备所能采集到的设备,譬如踏频、阻力,这也是最近兴起的智能硬件,典型代表就是麦瑞克、野小兽了。
有了三板斧,是不是就能当程咬金了呢?结果是残酷的。现在的做法离真正帮助用户运动,借此改善身体和精神状况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先来看看一个优秀的私教应该如何服务 TA 的学员。
张三来报私教课,我们假设张三是一个没什么大毛病的人,不归为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小孩、孕妇、慢性疾病人群等):
- 首先,教练会先让张三测一下身体成分,主要是看下张三的体脂率、BMI;
- 其次,教练会让张三测一下体态,看有没有足外翻、体前倾等毛病;
- 再次,教练会让张三做一下功能测试,看一下张三的肌肉力量、耐力、关节灵活度、肌力平衡等情况;
通过这三项测试,教练能够对张三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个时候,关键点来了,教练会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决定接下来是做恢复训练还是增强训练。
如果张三说:教练我想提高跑步速度。
但教练发现张三有脚严重外翻的毛病。
教练会说:你跑什么,你看你这脚外翻的程度,都快螃蟹了,这情况走路都成问题,还跑?你先把脚捋直了,啊。
在身体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个人的意愿不重要,合格的私教会建议学员先把问题解决完,再考虑其他的。只有身体恢复正常了,才会根据学员的需求去设定增强训练。
增强训练也有门道,比如跳舞、跑步、拳击,这属于特定型增强。一般的大众健身不需要这些,它围绕健康体适能为核心,主要增加人的肌肉力量、耐力、心肺、稳定性和关节灵活度。
当然了,在现代社会,99% 的人在接触健身时,所应该做的都是恢复性训练,毕竟谁还不是久坐手机党呢。
正如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条河流,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自然也是因人而异的。同样的肌力不平衡,有的人是左边高于右边,有的人是右边高于左边。对教练而言,不同的学员,训练模板都是不同的。虽然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同样练每周练两次,每次五个动作,但他们的动作强度,动作类型都可能截然不同。
好,现在已经有了训练计划,接下来就是实际训练了。
训练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进阶和退阶。顾名思义,进阶就是加大训练难度,退阶就是减小训练难度。以俯卧撑为例,标准俯卧撑的退阶是跪姿俯卧撑,进阶是脚部抬高俯卧撑。
常见的进阶和退阶出现在两个时间点:
- 训练过程中:张三今天工作了一天,状态不太好,标准俯卧撑做了两个就做不动了,这时候教练就会让张三进行动作退阶,去做跪姿俯卧撑;
- 训练周期完成:每个训练周期完成后,教练会根据该周期的完成情况,决定下个周期的动作是进阶、退阶还是保持不变;
以上,当前的科技想要达到如下的效果,也不难:
1)无教练版
给出标准的检测流程,囊括所有检测项,围绕所有检测项的所有结果给出自适应的计划生成模板;
准备一个完整的动作库,囊括所有的动作种类,以及该动作的进阶和退阶,给出进阶和退阶的可量化的指标;通过传感器识别动作数据,与指标进行匹配;
2)有教练版
一对一实时通话与指导,传感器数据和 AI 算法可作为辅助手段。
(从商业价值来说,一对一私教不是个好的经济模式。线下健身房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会员费,只有三成是私教费。如果一对一私教搬到线上,虽然没了场地费和水电费等,但会员费也没了,私教费因为搬到线上势必会降低,整体的利润空间没法保障。如果要人的服务,线上适合团课,也即所谓的小班课、中班课和大班课。)
但是别急,接下来的行为,才是在训练中线下教练真正不可或缺的地方。
1)教练带练
在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单靠自己,是无法达成的,只有在教练的辅助下,才能做到。比如伏地挺身,手想要举高,一般是教练抓着杆子,帮忙上提,学员在此基础上缓慢下降。
2)具身感知
有的动作,单凭嘴巴和视觉是无法习得的,只有自己的本体感觉亲自感受到,才能真正领悟。比如挺髋,张三怎么描述都学不会,但教练用手戳了下屁股,里面就会了。再比如泰拳里的踢腿,教练反复强调用脚趾发力,但怎么都不知道这啥感觉,教练一踹肚子,老疼了,但立马就悟了。有的教授只能靠感觉,身体的感觉。
3)对症下药
训练中,教练不止观察学员的动作,还通过声音同学员教练。有时,学员的身体、精神有可能出现不适,有时学员的身体需要松解。这时教练在正常的动作之前,会先替学员做些松解。人体的运动遵循人体力学,而人的骨骼、肌肉、关节都是完成动作所需的器具。只有人的精神和器具都完好的情况下,才能做出良好的动作。教练在其中的作用,一是交流与观察,二是调整与恢复。
说白了,单纯的线上教学或者 AI 智能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它只能打些基础,或者引起些兴趣,但真正的改善还是要线下完成。线下也不需要健身房,在家私教或者在外借用场地都可以。平台的关键是为学员和教练进行匹配,使得他们能快速地找到彼此。同时,平台也作为一个工具,通过提供标准化的教学、智能健身硬件、可穿戴设备、动作识别算法等为教练赋能。当然,教练本身也通过平台,与用户保持时刻的联络和线上教学。
然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即供给端资源的不足。
一个好的健身教练,需要懂得运动科学、运动医学,也需要懂得教学方式。然而能够懂得运动力学和运动医学的,一般是科班出身,譬如国内的北体和上体。但一般专业院校出身的学生,都不乐意毕业后从事健身教练,而更愿意留在体系内谋求教职。
不过运动科学牛叉的高校一般综合排行都不高,比如米国运动科学第一的南卡罗来纳大学,全美综合排名也就 117 名。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软科和 QS 排行中,运动科学最好的几所都集中在澳洲。
国内的健身行业,有几个非常扎心的数据(来自精练):
- 00 后教练比例 14.3%;
- 30 岁以上教练仅占 20.6%;
- 40.4% 的教练在 2021 年更换了工作单位;
- 仅 20.7%的教练是专业体育院校出身;
- 仅 34% 的教练学历在本科以上;
中国不缺健身教练,但缺好的健身教练,能够达到真正的私教要求的,既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知识。
虽然,如乐刻、超猩这类的健身机构也会自己培育教练,或者赛普这样专门的教练培训机构。但老实讲,从源头上,我国好的体育院校就不多,整体的供给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供应端如何升级?一方面是对接国际的教练认证,但并不是速成选择题,而是真正地通过认证所要求的知识点去深化自己的基础。另一方面,院校也应该重视运动科学专业,非但是专门性大学,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也应有所发展,当然后者或许并不现实。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科技只是辅助,关键仍然是人,而人的培养还任重道远,当然,在现有的供给基础上,先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种方略。
专栏作家
善宝橘,微信公众号:善宝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南大传播学硕士,崇尚终身学习的互联网斜杠青年,专注新媒体、游戏领域的运营策划。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81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