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远:国货摘帽「刻板效应」

什么是刻板效应?

它也叫“定型化效应(Stereotype)”,指,对事物形成的看法和评价,认为某种事就必备某些特性,从而忽略彼此间的差异,有点机械分类的感觉。

该词汇自1922年以来,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广泛受到关注。

起初人们认为刻板,可以简化认知过程,节省时间精力快速做决策,后来发现不对,它会影响感知和行为,最终造成决策不准确,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

近些年备受关注的Stigmatiser(如艾滋病患者),一旦获得某些特殊病理症状,就会给人带来偏见,认为对方“私生活不节俭”,其实当下环境,传播渠道很多,伤口、唾液都有可能让病毒入侵。

小刻板可以摆脱,大刻板就需要时间和文化教育。

就像「国货」,提起它,你会想到什么?一份报告显示,毫无特色、做工粗糙、不时尚、无创新、价格便宜,没有内涵等,是近十年人们对其评价。

作为中国人,真希望自己的产品这样吗,未必,其实,这种局面背后经历了3大阶段。

1.局面背后三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处于“内需驱动”,彼时国货占据卖方市场,人们对国货认知是“多快好省”满足吃住穿行,基础功能即可,因此,许多货品质量并不高,穿几天就废,用着就坏。

到1988年国内产生过剩,国家开放民企外贸自主权。

由于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庞大消费市场,从而就吸引无数外资企业进来,为他们提供各种加工服务,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也应运而生。

外资带着成熟品牌管理、营销体系走进国内,销售产品自然具备“美观、优质、昂贵”等标签,逐渐占领国人高档品的心智;可国货呢?被边缘化,成为“低质、廉价”的象征。

这种压力下,想要生存只有三条路线:

1)给产品换个洋气的名字,冒充国外品牌,提高溢价,2)给国际品牌做代加工,贴牌赚生产费,3)顶着国人对国货偏见,继续生产,在市场上艰难求生,如大白兔,茅台酒。

所以,不管哪种形式,这种敌强我弱市场背景中,企业都迫以国际品牌作为榜样进行学习。

遵守对方研发、设计、生产各项要求,学习对方如何建设品牌,渠道,然后再用到自己工厂中,由此1.0阶段,「没品牌,适者生存」。

纪录片《生命的起源中》(Ocean Origins),有句话叫做“生命的延续在于生存,生存的根本在于规则来自于哪里,只有先生存才有机会改变规则”,《道德经》也曾述,“流失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商业同等,2.0阶段,国货品牌积累一定原始资本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开始“守”中激进,进一步学习国外经营理论。

那么,当时如何做的呢?有两个关键词:1)比竞争对手好,2)建立壁垒形成差异化

什么叫做比竞争对手好?用创业者们的话形容即“循序渐进式小步迭代”,长期主义,重复做一件事,把它做到专、精、熟;也正是这样,2000年左右诞生一批优秀创业者的品牌。

比如:

万魔耳机(1MORE),创始人出身最大工厂富士康,用7年时间,带领团队做出全球近8000万副耳机的成绩,高峰期间超过索尼、深海赛尔等国际品牌,早些年,在国内细分领域占据强悍地位。

还有:

郭德英,1993年成立宇龙通信,给国外做BB机,信号基站等业务,2000年直接进军手机市场,打破外国手机封锁,一开始向黑莓手机看齐,投入大量精力在产品研发上,最后成立酷派手机。

所以,当年比对手好的本质是“磨产品”,正是秉承这种精神才让“中国制造在国外,本土人心中”拥有基础记忆,竞争红海中,我们也看到不少供应链沉入大海。

那么,2.0阶段,如何建立壁垒和差异化?主要聚焦于“别人没有我无”和“比对方有优势”两方面,大家通过增加功能性,或者在技术、营销、运营、品牌力来保证自己的护城河。

比如:

服装品牌,团队会重点突出“设计师来自哪里、有哪些背书”等,在时尚宣传上拥有多少顶尖资源,对产品、对产品、渠道和用户把控能力比着国外品牌,有着哪些不同卖点等。

从这里能够看出,目前诸多传统品牌创始人,仍然遵循此类现象。好比SaaS软件公司,不管别人家怎么样,我就要比你功能多,还便宜,最后搞的大家都没生意做。

市场营销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那句话:“人们不是想买1/4英寸的钻头,而是想要一个1/4英寸的洞,可见,这种由时间积淀下来的堆栈错误(Stack Error),对创业者的影响根深蒂固。

王智远:国货摘帽「刻板效应」

发展至2015年左右,中国互联网BAT,TM(百度、阿里、腾讯,头条,美团)格局成型,供给时代开始走向饱和,国货3.0才正式涌现,新一批创业者拥有更高层次认识,不局限在「货品思维」。

想和国外大牌一骑绝尘,自然少不了堵门武器,这个时代赋予国货两大优势: 1)文化自信,2)深度链接用户

前者而言,我们知道一般消费市场主力军在25-40岁之间,这个人群拥有自己收入,且同比60后,70后的人有明显心智变化,从小接受教育,要对民族文化自信,固对大牌迷恋程度并没有太高。

其次,新青年讲究个性表达,谁能表达出我内心的声音,我就穿哪个品牌衣服、使用某款软件。

这意味着,如果品牌赋能文化独有特色,更能找到“根”,更容易得到用户认可。就像,keep“自律给我自由”,赢得多少用户的喜爱。

后者而言,《报告》中显示互联网规模10.51亿,普及率高达74.4%,一个新产品即便在小众,拥有基础用户后的长尾效应,也能使得它具备可观的用户量

就像,李子柒的走红,刷新国外YouTube中国订阅量。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营销不仅仅可用于品牌营销和传播,还可以捕捉用户需求和意愿,进而用于研发、设计和生产,所以,两者结合,无疑能提高国货品牌被用户认识、爱上的机率。

综上,不可否认,尽管目前处于3.0阶段,但仍有不少品牌深受根基影响,仍守在「低价阶段」,但这不代表全部,只不过,部分产品创新背后故事,未被大众所挖掘。

2.国货发展并不弱

如果发展是A面,回过头看国货特性的B面,可以用三个词来总结,即: 1)品质好、创新强、服务佳

谈到品质和创新,是因曾经物质匮乏,供应链之间比拼,伴随着时间推移让整体得到提升。

服务意识,只要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的第一天,它就成为人们口头禅,所以,服务素养直接体现在日常上。

2019年7月时,《经济学人》出版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因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作,及完善技术设施,成为当下制造业最佳发展地区,面对被外资企业改造过的背景,水平已经达到全国一流标准。

这些,并不是瞎吹嘘。

数码行业,2010年国内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前20外国品牌占据99%,10年后2020年,小米、华为、OPPO、vivo、一加等品牌占据半壁江山,同时,国产手机在中国市场占比超过90%,甚至在全球也是最高。

尽管从去年开始,华为一直在受到国外制裁,但权威调研机构Canalys显示,华为其手机销量2021年前三季度仍然排在全国第二,小米第三,从该角度出发,可以看到,中国工厂背面的努力程度。

还有,影视工业同等。

早些年提到科幻大片,大家会联想到好莱坞,近5年《战狼》《流浪起球》《哪吒之魔通降世》《红海行动》等票房不仅占据国内,国外也频繁崭露头角。

大制作背后软件层面,冰山一角的三维效果设计、渲染,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去年年底,国内平台数量超过18家。

很多传统设计公司都纷纷搭建自己的渲染机,就连部分3D特效渲染技术,基本与国外同等水平。

虽然从整个影视制作上,还谈不上完全工业化,但是目前国内可以拿到国外成型的流程,接下来,无非持续夯实基本功,在概念、场景、摄影、后期、资本等各方面运作稳中求胜。

饮料,也撑起半边天。

2010年中国饮料市场外企品牌和本土并重,主要有两乐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和娃哈哈、汇源、椰树等中国十强为代表的本土品牌,“两乐”和“十强”几乎占据饮料总市场份额的60%。

根据2022年《慢慢买大数据显示》,年度饮料品牌中,可乐,虽然占据年度总销量排名第一位置,但“诸多本土国货”正在围剿排行。

以元气森林、认养一套牛为首的品牌,在资本助力下拔地而起,产品生产技术,品牌口碑与外资品牌在本土制造商相差无几,它们凭借性价比、口碑赢得部分消费者青睐,更符合国人真实需求。

汽车,可谓首屈一指。

进口车和合资车强势竞争中,国产及供应商另辟蹊径,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系统上发力。

当中不乏理想、小鹏、蔚来、埃安等汽车设备和智能驾驶辅助带头出现,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电池更是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

华为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HI品牌、商汤科技3D面容模组、SenseCare平台、青舟智航、百度的Apollo,顺丰京东无人机、更是在商用以及出行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正如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现在很多创新多半来源中国”,比如华为5G技术、高铁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出行发展,这些技术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沿。

可以说,不论是新老一代创业者,企业家,这种大格局精神都值得人们尊敬。

王智远:国货摘帽「刻板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老字号品牌也在积极焕新,李宁国潮、安踏、鸿星尔克、大白兔蛋糕、试图尝试利用童年记忆点、化成超级符号策略重新塑造自我,尽管预算有限,也在尝试把文化宣传做到最大。

很多时候,吸引我们的并非产品本身,与其配套的还有售前售后,以及专业知识的科普;与产品技术相比,服务可能会更加隐晦,但消费者能够实时感受到,各种微创新带来的变化。

像直播,不至于卖货。

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经高达6.38亿,覆盖整体网民的63.1%,其中电商占比38%,较同期增长7254万。

这种背景热潮下,更多国货加入队列,消费者可以看到喜欢的明星艺人、KOL介绍产品信息,并在直播间随时提问,大大减少购买前沟通成本,同时,各平台7天无理由退货,更提供无形延保服务。

就连新能源车也被无形影响,免费赠送充电桩、坏了定期内包赔保修,无疑减低消费者的金钱和产品成本,也让我们在购买时间,没有太多后顾之忧。

所以,如果大家进一步深度了解国货发展,你会发现,这两个字,不仅代表眼前所触摸到的日用快消、数码产品等,工业领域各种“硬通货”,也在进一步渗透海外市场。

3.被国外市场认可

提到国际视野,自然离不开跨境电商。

这两年,日用百货比例不断攀升,尤其在小家电赛道,国货品牌已经占据70%份额,不少品牌试图选择“出海”。

过程中,跨境电商平台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少头部企业,也频繁在各大海外市场为国内品牌“搭桥”。

比如:

速卖通,阿里国内面向海外客户在线交易平台,通过支付宝国际账户进行担保交易,并使用国际物流运输发货,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英文在线购物网站。

该平台上,很多国人都闻所未闻,却在国外十分火爆。

拿平台频繁出圈的电动牙刷来说,非常符合欧美人生活习惯,只需将牙膏均匀涂抹在U型刷头上,然后咬在嘴里即可刷牙,许多外国网友在评论中阐述,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便宜且好用的国货产品。

根据速卖通发布2022年“国货出海6大趋势”来看,宠物用品赛道、家电产品、户外运动、咖啡领域都具备非常大增长潜力,外国友人正在成为国货铁粉。

王智远:国货摘帽「刻板效应」

还有,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今年9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利用国货产品加上各种福利(订单免邮费、全站7折、90天免费退、超低价)策略成为国外市场利剑,短短一个月以来收获大量用户拥簇。

以某品牌数据线为例,该产品在国外市场线下店销售19.99美金在Temu仅售1.99元,两者差距10倍以上,这种走低双向补贴路线,给国内中高品质商品崭露头角机会,也给国外消费者带来诸多消费红利。

Tiktok短视频,国外火爆程度不亚于抖音。

跨境带货门槛相对较低,只需要有1000粉丝关注即可解锁Website功能(主页放外链跳转链接),但整体势头发展并没有那么明显,一方面在于门槛问题,另一方面是国内基础设施完善度上。

就像,国内针对tiktok选品工具较少,国外又无法掌控国内供应链,抖音需要快速将国内电商市场跑通,才能将供应链完整迁移或做打通动作。

不少MCN已经跃跃欲试,试想下,如果有一天国内短视频UP主只需要透过某款软件,就可以将短视频同步至国外账户。

如同,传统图文自媒体分发文章一样,并完成带货动作,这无疑是另一种差异化,不过,短视频趋势势不可挡,一切无非时间问题。

所以从国际化角度,跨境(电商,贸易)只是整体当中一部分,我们能整体感受到,国内商品流通正在被国外认可,只不过部分平台“打通层面”还停留在早期阶段,这些机会的释放,3-5年间将迈向热潮。

4.我对国货3点思考

完美日记5年用户超过2700万,花西子5年销售额破50亿、新能源“蔚小理”三家交付即售罄,其实, 诸多国货品牌崛起本质,是洞察需求以及与消费者产生互动,带来的结果。

一些品牌之所以本土都“叫不响”,背后有三个共性问题:1)把握不准产品的“度”,2)品牌定位调性不高,3)只贩卖表面情怀,不注重其他建设

很多传统企业“产品很好、价格又低,供应链和某大牌是同样一家”,为什么客户不买单?我想,再谈质量重要性,已经是老生常谈问题,所以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根本问题在“度”上。

什么是度,它有“物品”和“社会”两个属性。

前者,即质量是否通过相关机构认证,后者表现在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层,如,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同行差异在哪里,能否让顾客心理得以满足。

许多传统品牌一头扎进研发中,做的很好,就是没有传递给用户,并且还认为“营销”属于没必要的一件事。

话说回来,质量天花板在哪里?

有人认为是“经久耐用”,就像我老家三洋冰箱,已经快20年,看样子还能继续服役。产品服务周期内,电冰箱市场已经从最初制冷,发展至智能家居设备,从0度不结冰,到时尚双开门设计。

所以,质量的天花板并非要穿越周期,要考虑到产品“复购率、迭代率”,以此来保证产品生产动力;换句话说,大家都不买,企业如何快速运转?

王智远:国货摘帽「刻板效应」

对于社会属性“度”上,应该重点关注“需求”。

比如,我购买一部数码相机为了拍照、摄影,在此基础上它具备防抖、多点对焦、WiFi传输、我可能会更加喜欢这款产品。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另一台相机在同样配置下能刷系统,玩游戏,我就不会再为这个功能去花钱。

这就是度。换言之,用户不会为,超过自身需求预期的高质量,而支付更高的价格,鉴于此,一款本土品牌应该很好满足用户为基础,合理提升质量,把“度”掌握好。

除此外,品牌定位调性不具备长期发展眼光。

以产品为中心,定位内核包括VI、文化、心智调性”三大方面,文化是日前最被忽略的地方。

一些企业觉得卖货比文化更重要,站在外资企业角度看,B轮以后,有增长潜力的品牌,无疑不通过文化来提高议价。

文化,并非要求企业像花西子一样,讲东方美的故事,在于,是否有一个故事足以在后期把品牌拉到高位。

就像,海蓝之谜 (La Mer) 深海美丽传奇的故事,科学家为面部皮肤疗养,历经20年6000次实验,最终挖掘深海秘密能量。

还有星巴克、劳力士、哈根达斯、施华洛世奇等诸多案例,故事足够神学,内在基因就会透露出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感觉,无疑让边界更大,更容易降维做本土或国外市场。

若没有故事内核,单纯为情怀传播没有意义。

什么是情怀?基于用户某些共同特征,表达出他们的情感诉求,从而令对方有“这个产品我想要”的感觉,如同,近些年,诸多营销人一直在强调“情感痛点”一样。

但是,如果企业一直在寻找痛点、通过共情让用户买单,不注重内核传播建设(消费体验、产品性能、社会责任),长期就会给人“浮于表面,没有内核”的感觉。

所以,情怀有用在于大格局,无用在非必需。

我想,这三种共性问题得以解决,加上创业者摆脱传统「国货」经营思维,然后以“需求、用户”为中心,未来才能做大规模,为走出国门添砖加瓦。

综合上述:

国货强,则中国强。

改革开放44周年,外资带来的刻板效应,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摆脱。

目前来看,中国在新技术、新科技日益发展壮大中,思维也在改变, 机遇明显大于挑战,立足自身不断突破, 走向国际,近在眼前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822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11:12
下一篇 2022-10-17 11:31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