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狠活”风暴之后–海天被淹,千禾借风直上!

陷入困境的是海天味业。

对于大众而言,“食品安全”近些年来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然而在舆论环境如此严苛的情况下,每年免不了还是有一些品牌掉入坑中,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毕竟,土坑酸菜、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给大家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以至于现在一旦食品界有什么风吹草动的负面新闻,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就会马上剑拔弩张,引发信任危机。

这一次陷入困境的是海天味业,这位酱油界大哥万万没想到,从“酱油茅”到人人唾弃,只需要一个国庆节的时间“发酵”,舆论杀伤力足以毁灭海天多年来积累的口碑。

网上骂声一片之后,被贴上的“添加剂”和“双标”双重质疑标签,海天还撕得下来吗?

海天事件发生后,没想到隔壁的千禾味业却成功吃到一波红利,直播间的“0添加”酱油一度被抢到断货。

酱油界这是要变天了?

舆论一波三折,不停反转

虽然几经发布公关声明,股价依旧没逃过大幅低开。

这一切事情缘由,还得从一个自媒体科普博主说起。

8月,一位抖音博主发布了一条揭秘假酱油的视频,整个过程里并没有使用黄豆原料,仅添加呈味核苷酸二钠、香精、色素等添加剂就勾兑完成。

“合成勾兑酱油,那必是科技与狠活呀”!

该博主的往期视频里也爆料了各种各样的合成食物真相,并成功带火“海克斯科技”和“科技与狠活”两个网络流行词。

其实该博主的视频里并没有明确提到海天酱油品牌,但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后,却逐渐点燃了网友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忧患意识。

对于“酱油一哥”海天,大家也自然多了几分不顺眼和怀疑,网络上甚至有声音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海天旗下的产品。

作为酱油界老大哥,海天在一片骂声中感受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没有忍住气,一拍脑袋就着急忙慌的发布了第一则声明。

9月30日这一则严正声明里,海天言辞正义的称自己家酱油符合国家规范,并表示会向多个短视频账号追责。

海天这则声明看似是维护自家品牌的“正义之举”,实则却是引火上身。

轻松实现将自己与“假酱油勾兑”舆论迅速配对,等于是主动对号入座。

随后,该事件进一步发酵,有网友借此话题炒作,称海天在国内和国外实行两套“安全标准”。

在网友对比分析的配料表里,国内海天酱油含有谷氨酸钠、三氯蔗糖、苯甲酸钠等添加剂,而国外产品的瓶身标签上则主要为水、大豆、食用盐、砂糖等天然原料。

“科技与狠活”风暴之后--海天被淹,千禾借风直上!

如此两张具有争议性的配料表对比证据,很容易让消费者们联想到8月份的“假酱油勾兑”事件,社会舆论一触即发。

情绪激动的网友们在没有完全搞清楚具体情况下,开始火速围攻海天,指责其“双标”、“坑害国人”。

随后,海天集团在10月4日又发布了第二则声明,否认存在“双标”行为,并且强调自家的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

这则声明中,海天还不忘为“添加剂”正名,解释到食品添加剂如今被广泛应用,现代食品几乎离不开添加剂。

这样的声明虽然又说了大实话,不过此时情绪激动的群众们并不买账,反而进一步激起了大家的敌对情绪。

虽然后续也有国外消费者晒出日本也有添加剂版的海天酱油,而国内其实也有0添加版的海天酱油。

此时网友们明显已失去了耐心,一副“我不听”的抗拒心理。

几天之间,真相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海天无力的解释早已被淹没在群体的流量狂欢中。

深陷舆论暴风中心的海天,仍旧不甘心躺平,继续力挽狂澜试图挽救品牌口碑,于是发布了第三次回应。

这也是海天最后的倔强。

不过,这次海天还是一副直肠子,这则回应依旧和前两则回应的风格如出一辙。

官方表示:海天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规格产品。

三则回应的确够官方,够义正言辞,但是海天酱油的风波却愈演愈烈,完全没有要停止的意思。

千禾竟成最大赢家?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品牌对于舆论力量不可以不畏。

经过持续数天沸沸扬扬的舆论折磨,海天味业一度接近跌停。10月10日~12日的股价连跌3天,市值蒸发超400亿元。

根据“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海天味业品牌价值高达532.28亿元。

作为调味行业,尤其是酱油界的老大哥,海天这次无疑是在小弟们面前栽了个大跟头,行业地位也一度受到撼动。

要知道,海天走到如今行业领先的地位并不容易,前后几乎用了近40年的时间蓄力,并且在过去连续25年里酱油产量销量稳居第一。

过去的海天味业到底有多赚钱呢?

据其财报披露,2019年-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98亿、228亿、250亿元,净利分别为53.5亿、64亿、66.7亿。

而作为其核心产品的酱油品类,其毛利率高达40%-50%,海天的“酱油茅”称号也因此而来。

在刚过去的2021年,海天味业就卖出了266万吨酱油的好成绩。

而海天旗下的产品也远不止酱油,还涵盖了酱油、蚝油、酱、醋等百余品种。

“科技与狠活”风暴之后--海天被淹,千禾借风直上!

此次防腐剂事件中一系列非酱油产品也受到牵连,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在这场“科技与狠活”的暴风中,有人愁却也有人欢喜。

消费者们在抛弃“科技与狠活”们的同时,纷纷投入主打“零添加”品牌的怀抱。

这些品牌抓住舆论节点疯狂做营销,其中尤为明显的就是千禾味业。

当海天陷在“添加剂”事件中无法自拔时,隔壁的千禾酱油成功吃到一波红利,股价也跟着蹭蹭上涨。

据相关数据显示,10月10日千禾味业开盘即封上涨停,截至12日上午收盘,涨幅达11.85%,总市值为161.90亿元。

本次海天事件升温后,千禾酱油成为被哄抢的香饽饽。

官方直播间的蚝油、老抽酱油、料酒、醋一度卖到断货,下单订单要15天之内才能保证发货。

作为酱油界后起之秀,千禾味业这些年因为主打“0添加”酱油而受到追捧。

千禾味业自2008年开始进军高端酱油,在当时中低端调味品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走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千禾味业曾对外透露,旗下的零添加调味品收入占比公司总营收的50%以上。

在品牌宣传方面,千禾也不断强调旗下零添加系列酱油不添加着色剂、增鲜剂、防腐剂,着意将“0添加”健康理念贯彻到底。

海天事件之后,千禾躺赢其实并不是意外,这个品牌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海天“塌房”,消费者们纷纷拥抱千禾。这到底是一时兴起还是会演变成长期消费观?

这场风波过去后,“科技与狠活”食品真的就会被赶尽杀绝吗?

贩卖焦虑应该有度

因海天防腐剂事件而引发的一系列食品界动荡,正在席卷而来。

不仅有网友将家里的海天酱油全部倒掉,甚至对醋、蚝油、鸡精等家常必备调料都下了毒手,表示不敢再食用这些“科技与狠活”。

调味品行业之外,这股风越刮越大,消费者们开始出现“反防腐剂强迫症”,比如认为肉类都是合成的,饮料全是由化学物质勾兑而成的,糕点里全是防腐剂。

可谓是一看到配料表里有点不认识的元素,就开始嫌弃食物不够健康,称天然食品才是最优选择。

不过真相真是如此吗?逐渐有一些权威专家开始发声,称“ 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

《健康时报》近期也表示,食品添加剂是把双刃剑,如果完全拒绝添加剂,那么食品的口感、色泽、保质期都会大打折扣。

因噎废食不可取,如果将所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全部一竿子打死,那就太离谱了。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绿色、有机逐渐成为了健康新趋势。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成分党”的队列中来,对产品的配料表和成分表尤为较真。

品牌商们也就顺应消费者需求,顺势推出了各种带有“纯天然”、“0添加”、“0卡”、“0糖”、“0脂”、“有机”等标签的所谓健康食品。

不过事实却是,部分商家的健康卖点并不科学,不过是为了推动销量而制造的营销噱头,属于妥妥的健康消费理念伪命题。

消费者们应当理性认知所谓的“科技与狠活”,一定剂量下的食品添加剂无疑是安全的。

至于这次吵得比较凶的酱油标准,虽然大家都消费得起“0添加”产品,但是因此而去污名化添加剂版就真的没必要!

市面上酱油的价格区间目前在5-30元左右,甚至还有高达100元的选手,品牌力、生产工艺、厂房环境、实用口味、色泽度等各因素都不尽相同,所以单纯靠加不加添加剂是很难分出胜负的!

要知道,无论是调味品还是其他食品,纯天然不一定就代表高品质,传统工艺并非就是最安全的。

不要小觑舆论“洪水猛兽”

对于品牌商们来说,也应该从本次的风波中有所思考。

尤其是给食品行业敲了个警钟,当下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负面新闻的包容度极低。

从这次事件可以发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海天惹怒了消费者。

但究其更深层原因会发现,这一肚子怒火不过是在声讨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而直肠子海天因为不太会说话沦为了群众的“出气筒”。

当消费者出现质疑食品安全的声音后,海天并没有第一时间安抚群众情绪且条理清晰的拿出证据。

从海天味业的几封所谓严正声明中可以看到,动辄上升到爱国、保护民族企业的道德绑架,言语和态度也被网友们解读为“傲慢”,群众的情绪很难不一触即发。

一味的解释自家产品符合“行业标准”,却又被网友扒出“行业标准”是海天领头参与制定的,这就更加没有信服力了。

据相关爆料,海天因为其行业龙头大哥的地位,参与了多个行业标准的制订,是蚝油、配制酱油行业标准的起草人之一。

再加上本次事件里各路舆论煽风点火,群众们很难能冷静下来。

无论是最开头的讲解假酱油勾兑的视频博主,还是晒出国内外配料表“双标”的网友,以及后来各路大小媒体的报道,相当于是全民进入拱火的行列。

随着时代变化,和曾经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当下诸如抖音、快手、小红书、头条号等自媒体平台崛起后,分散了曾经主流曝光平台,民众的舆论监督力度变得更加严格。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达的当下,品牌们不得不畏惧舆论传播的力量。

海天和千禾在这段时间里,一个无力喊冤“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一个被捧成香饽饽,说到底还是舆论在起作用。

不过客观来说,千禾想要一直吃本次风波的红利而坐拥渔翁之利,也不太现实。

“科技与狠活”风暴之后--海天被淹,千禾借风直上!

打铁还需自身硬,品牌长红还是得靠自己。

况且目前市场上并不缺其他“0添加”的酱油,经历此次事件之后,各种调味品牌旗下相关的概念新品肯定会陆续推出。

海天和千禾相互竞争的同时,还需要面临其诸如李锦记、美味鲜、厨邦、加加、恒顺、东古、太太乐、厨邦、欣和、珠江桥牌等其他行业对手。

而关于部分网友对海天会不会因此就“垮掉”的担忧,其实很明显是不会的。

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呈“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海天就强势霸占了20%的市场率,且远超第二名数倍之余,其他小品牌更是被远远甩在后头。

就经销渠道和厂房产线来说,海天味业也是强势碾压同行对手,其销售网络已100%覆盖到国内地级及以上城市。

而且这次海天是跌在公关上,而不是产品质量真的有问题。客观来讲,海天酱油产品中的0添加酱油、常规含添加剂版酱油的确都是合规的。

所以来自于消费者们的恐慌感,也只是暂时的。

海天目前除了急于证明自己“符合标准”以外,更要放下行业龙头的身段,用更接地气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品牌沟通。

伤害不可能没有,就算风波过去,海天费劲的撕下了各种负面标签,但是依旧难掩旧伤疤。

想要完全愈合“伤口”,唯有通过漫长的时间的去修复,才能重塑品牌公信力。

比如让大众真正了解到海天的工艺制作环节、普及调味产品的添加剂知识、树立更亲民的品牌形象。

所以经过这次风波事件后,下次买酱油你会选择海天还是千禾?又或是其他酱油品牌?

最后,想起比较经典的一段话:“反正人们只是一群鸽子,一只向右飞,其他的也都会跟着向右飞。”

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如“洪水野兽”般泛滥的时代,消费者们敏感一点、保持质疑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万事有度即可,以科学的态度理性选择食物才是正解。

否则,水至清,则无鱼;

完全拒绝“科技与狠活”,则没有所谓的安全食物可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836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19:28
下一篇 2022-10-28 20:11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