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大幅裁员,是要清仓中国吗?

过去一年多,高领的张磊在国内没有再出现过。

文/川川

编辑/大风

上次张磊的“肉身”出现,还是在去年8月份,他出席了在杭州的一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如今一年有余,在高瓴经历了一连串真真假假的“重创”之后,张磊似乎藏起了自己的锋芒。这位靠“长期主义”“时间的朋友”和一本《价值》收获无数掌声的资本一哥,除了偶尔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参加了一两场活动以外,江湖上已经基本见不到他的身影。

张磊在哪里?他在做什么?

高瓴大幅裁员,是要清仓中国吗?

要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还得看看高瓴今年有什么动向。

既去年传出张磊被“边控”之后,关于高瓴资本人事变动的消息开始层出不穷。有消息人士称:今年上半年,高瓴开始大量裁员,其中消费板块是“重灾区”,负责消费板块的资深合伙人曹伟已经离职,目前只在高瓴挂个虚名,而且其他多位核心投资人均开始陆续前往新加坡、美国和日本等地,并且张磊本人也已经“润”到了新加坡——高瓴似乎在战略性转移出国内市场。

这一传言很快被《中国企业家》的一篇独家报道证实。据悉高瓴在大量处置国内资产,寻求买家接盘,而且投资团队已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海外,并在日本、欧洲等地建了办公室。

就在最近,香港有消息传出,高瓴的最新一轮的裁员正在进行中。有高瓴的被裁员工表示,裁员消息下达后,高瓴要求其当天必须上交电脑离开,剧情犹如雷曼破产。更有传闻说,高瓴这波裁员不止涉及其表现太差的二级市场团队,更是蔓延到其高瓴创投。

近日,另一则重磅新闻的出现,也不得不让业内猜测高瓴是否参与其中。据财新10月26日报道,招商银行原行长田惠宇被正式批捕,涉案问题主要集中在其资管业务上。田惠宇在任内推动了旗下全资子公司招银国际深度参与宁德时代上市前的多轮增资,并在上市后成功减持,获利异常丰厚。纪委用“大搞权力与资本勾结”为田惠宇的一系列中饱私囊的违法犯罪行为定了性。有接近高瓴的人士爆料,高瓴与招行绑定颇深,高瓴的许多大手笔私募产品均通过招行进行发售,并且在多个大项目上的资金,包括入主格力,均来自招行的贷款。所以在定增宁德时代上,如果说高瓴与招行没有一点关系恐怕难以让人相信。最近几年金融体系大案的频发,包括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的落马都跟融资贷款、并购重组、内幕交易有关。

高瓴大幅裁员,是要清仓中国吗?

高瓴失速

今天的张磊,或许会怀念2020年的那段时光。

这位带着驻马店口音的投资大佬,曾是各大高端活动的座上宾。从“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再到“重仓中国”,张磊在国内收获了一大波拥趸;从京东、百丽到宁德、格力,高瓴用大手笔搅动着资本市场,这种名声在《价值》一书出版后更是达到高潮。

但他或许没想到,盛名之下,危若累卵。这些等身的名誉最后都变成雪崩中的一片片雪花。

2021年5月,从教育股被判死刑前“精准逃顶”开始,高瓴在市场里掀起了和过去不一样的波澜。

从大包大揽定增项目到被监管层定义为“伪战投”而限制独吞份额,高瓴概念股的资本效应开始反噬,更是把自己由“长期主义”向“长期赚快钱主义”的道路上越推越远。

面对曾经的“好兄弟”京东、蔚来、小鹏等企业,高瓴闪转腾挪,时而釜底抽薪,时而大军压上,嘴上说的“价值投资”也变成了“短线炒股”。

遭遇滑铁卢

如果说价值观和技术层面的言行不一可以继续让高瓴赚得盆满钵满,张磊似乎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近一年多来,高瓴在自己最擅长的二级市场上屡屡上演滑铁卢。

今年3月,市场传出高瓴美股投资亏损超300亿美元,即将被清算的消息,随后遭到高瓴否认,称其美股总持仓只有60亿美元。据美国证监会(SEC)数据,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HHLR美股持仓总市值47亿美元,相较于一季度规模再度缩水。如果与2021年Q1的持股数相比,缩水更加明显。2021Q1,高瓴于美股的股票持有数量为91支,总市值达到了101亿美元,而2022Q2相较于此减少了约53.9%。

相关数据显示,高瓴资本美股第一大重仓百济神州今年已近“腰斩”,第一季度跌去近50%。百济神州是高瓴最看重的企业,《价值》中更是被张磊视为掌上明珠。在百济神州的融资历史中,高瓴几乎每一轮都有加持,累计出资超过13亿美元,以12.43%的股比位列第三大股东。以目前百济神州11.5美元/股的收盘价计算,目前高瓴账面价值仅8.86亿美元。一旦百济神州股价跌至8.9美元/股下方,高瓴这笔最有“长期主义”特色的投资将会空手而归,而跌至崩盘的背后,更是割了一大批股民的韭菜。

高瓴在美股折戟,在港股也遭遇重创。高瓴在港股持有49支股票,医疗健康、生物科技是重点布局行业,但这49支股票从年初至今已全部下跌,其中38只股票跌幅在20%以上,13只股票跌幅超过40%。

A股就更不用说了。高瓴在前十大股东之列的企业有隆基股份、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广联达、格力电器、海螺水泥、古井贡酒等11家企业。年初至今,这11家企业有10家录得亏损。

据搜狐财经报道,高瓴在A股出现的最大浮亏发生在格力电器。2019年,高瓴用218亿自有资金和208亿招商银行包销贷款,以46.17元/股的价格入主格力。2020年底,格力估计一度触及66.79元/股的历史最高价,随后便一路跌破高瓴持仓线,最终跌到仅30元上下。

两年来,董小姐的强势未能拯救格力股价的颓势,没敢在格力董事会放一个席位的大股东张磊,只能独自吞下超130亿亏损的苦果,还要偿还每年近80亿的银行利息。

涨潮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弄潮儿;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高瓴大幅裁员,是要清仓中国吗?

高瓴是在“清仓中国”吗?

高瓴的自由落体已经在LP群体中掀起不小的波澜。

从谣传被“边控”开始,张磊和高瓴的消息一遍遍刺激着LP们的神经。

这其中不仅有机构LP,包括险资、国资、地方政府,更有不少通过私行购买了高瓴产品的个人LP。

高瓴对个人LP的门槛要求在业内一直保持着较低水平,这也意味着,高瓴目前面临的巨大风险,已经被转嫁到成千上万名个人投资者身上。

此前《中国企业家》爆出高瓴正在变卖资产,有业内人士表示,高瓴计划打6折处置人民币基金资产,而代销高瓴产品的某银行要求高瓴用S基金接盘。

但寻找“接盘侠”的消息不胫而走,更是引发LP们对高瓴是否面临流动性危机的猜测。高瓴很快表示将进军S基金业务,但很快就有从业者指出,高瓴连S基金的团队都没有成立,怀疑是急于对冲负面信息而为。

在一些私行LP群聊里,已经有人开始讨论是否需要赎回;而机构LP更是在质问高瓴的投资者关系部门:什么时候能见到张磊?

《高瓴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对高瓴下过一个不错的定义,高瓴的声名鹊起是一种基于“象征性事件”和super deal的跨越式成长,如同用几个大踏步快进到了如今的体量。

这种模式下,高瓴的兴盛几乎完全植根于张磊的个人能力和他的神秘“朋友圈”。除了坊间传言的、在投资京东上对张磊“特别关照”的神秘人士之外,落马的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也和张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磊入主格力的200多亿银行借款,多数都来自招商银行。

就像当年的德隆模式,用风卷残云般的资产腾挪迅速将自己催大,但将风险、红线置之度外。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脱离了经济规律,变得不可持续,最终让百亿资产化为泡影。

高瓴大幅裁员,是要清仓中国吗?

由此看来,蜗居新加坡的张磊迟迟不肯回国的原因,似乎有了一个逻辑自洽的推断。但不知道这位“嘴上各种主义,背后各种利益”的资本一哥过得好不好?不过他今年满脸憔悴地在视频中出现在新浪ESG峰会上的样子,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84751.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09:44
下一篇 2022-11-10 10:41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