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露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近几年,实体经济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经营困境。特别是疫情反复导致的不确定风险,至今仍然是悬在线下实体行业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其中,以酒吧、KTV为代表的“夜间经济”,更是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骤减的线下流量、说停就停的潜在风险,有的酒吧老板一边勉力支撑,一边积极观察行业走向,试图找到一条属于行业未来的转型之路;曾经“一呼百应”的酒吧销售,则在颠沛流离之间,犹豫要不要制定一份新的职业规划;而昔日的酒吧常客,竟然因为酒吧歇业被迫“戒酒”。
这里曾经是城市繁荣的标志,而如今它渴望在寒冬里找寻新的生机。
开了6年酒吧,一半时间在努力活着
2016年,85后木子在武汉光谷步行街开了一间200平米的酒吧。虽然是初次尝试经营酒吧,但是由于选址在当时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核心商圈,仅仅是依靠大学生客群,就能让木子的酒吧达到百万级的年营收规模。
2019年初,木子经过三年的积累将营业面积从200平米扩大到1000平米,并且在同一片区域开出第二家门店。面对一帆风顺的生意,木子还萌生了走出武汉,到省内其他城市开设门店的发展规划,但这些期待都在2020年春天成为泡影。
木子告诉惊蛰研究所,作为第一波疫情的中心,当时武汉的酒吧、KTV等实体娱乐行业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最艰难的时候,他关店歇业了6个月,经营收入遭遇腰斩。而且由于前期在酒吧的装修上投入了非常大的成本,导致木子面临了相当大的现金流压力。虽然与房东经过友好协商减免了一半的房租成本,但是为了不让辛苦经营的生意还没稳定运作起来就画上句号,木子也只好在人员配置等经营成本上减少开支。
“疫情期间,只能按最低标准给大家发工资。疫情之后,我们也只留下4成的员工,其他日常成本开销直接砍掉一半。”目前木子已经关掉了2016年开出的第一家创始门店,只维持着第二家门店的正常经营,但这还不是最难的地方。
据木子介绍,2020年至今的疫情反复,让很多本地的酒吧老板们损失惨重,有的门店特别重新装修了一番,准备以新面貌恢复营业,但最终还是在开业和休业之间反反复复。“70%以上的门店都因为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被迫倒闭。我们也考虑过开拓线上渠道,做外卖。但是把成本和收益一核算,发现这并不是个好办法。”
不难理解,酒吧以及KTV等线下实体业态的用户价值很大一部分依托于线下消费场景,如果脱离线下场景只是售卖酒水,很难在与零售业态的竞争中体现更高的吸引力和价值。为了摆脱疫情反复的影响,木子也尝试过把门店开到风险更低的三四线城市,但这个解决方案已经被木子证伪。
“因为实体娱乐不像餐饮业属于刚需,酒吧里售卖的酒水通常会保持一个较高的利润。但是三四线城市人群因为人口基数较小,酒吧无法获取足够的客流维持一线市场的收入水平,并且由于客群消费能力有限,想要维持高利润基本不可能。所以同等规模、同店模式下,三四点城市门店的流水还不到一半,回本周期也变得更长。”
据木子透露,目前他身边的很多同行都在谋求转型以适应新的行业环境。“我们也观察了很多同行,做了很多市场调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门店面积、店内装修等方面投入重资产的玩法,很难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存活。我们已经在考虑化整为零,改回小店模式,甚至是参考新零售的形式,迎合‘消费降级’的市场趋势,把酒饮的价格做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体酒吧经营者们思考如何突破艰难处境时,连锁酒馆们却在坚持战略布局。财报数据显示,“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仅在2021年,就将门店数量由2020年底的351家快速增加122.8%至854家,覆盖全国154个城市。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海伦司同店销售额仍保持增长。今年上半年,线下经营承压严峻的情况下,海伦司关闭了69家酒馆,但仍然新开133家酒馆。这意味着,个体经营者们正在经历的转型期,或许也为连锁品牌们提供了行业洗牌的机会。
酒吧只有关店的结局?
酒吧行业的个体经营者们遭遇的行业震荡,也波及到了其他岗位的从业者。90后思思从2018年开始在北京从事酒吧销售的工作,据她描述,“疫情对实体娱乐行业的影响,只需要去看看深夜的工体北路就能够感受到了。”
思思告诉惊蛰研究所,2019年她刚入行的时候,基本不需要为业绩操心,每天订台的客人非常多,很多没有提前预约的散客还会在店门口大排长龙,甚至有人就直接拿着酒瓶站在门口喝起来。“除了春节很多人回老家导致人流量锐减、北京变成空城,平常不太会感觉到有客流明显减少的情况。后来为了疫情防控,很多娱乐场所面临歇业,才让工体北路变得空旷起来。”
疫情之前,由于客源稳定,思思的月收入能够达到一万五以上。但是随着疫情导致客流量出现下滑,思思的收入也大打折扣。“最惨的一个月只拿到了四千块底薪,付完房租都快没钱吃饭了。后来客流情况越来越差,有一次都到晚上9点半了,也没几个客人,在场的人还有一半是我们自己人。”
为了维持收入水平,思思一开始也努力联系熟客订台,但是因为防疫等级越来越高,她所在的门店开始处于长期歇业的状态,思思只好另谋出路。
“当时我听说通州、燕郊管得没有那么严,就去那边干了一段时间。但是毕竟距离太远,除了一些熟客给面子偶尔愿意去一次,平时的生意并不算好。后来慢慢地开始全面复工,我就又回到原来工作的地方,但是谁又能想到会碰上天堂超市的事情。”
思思说,刚开始恢复经营的时候,很多酒吧和酒吧为了争夺客流,根本不会严格遵守防疫要求,等到“天堂超市”事发也就晚了,整个三里屯的酒吧都关停了。“从6月份到8月份,我中间有2个多月没工作,期间只能偶尔帮偷偷还在营业的门店拉拉客人,或者是给以前的熟客联系一下可以玩的地方。虽然8月底的时候,三里屯的酒吧街已经恢复经营,但是和之前的热闹场面相比,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
作为酒吧日常运营不可缺少的环节,酒水供应也是反映酒吧行业经营状况的一个角度。今年42岁的老贺在某二线城市经营酒水供应生意,并且与许多本地酒吧、夜店、KTV保持着长期合作,偶尔也会跟酒吧老板们聊聊生意。据他介绍,疫情之前即便是本地的一些小酒吧,每天也会从他手上拿走上万元的货,而在本地比较有名气且规模比较大的酒吧,一天消耗上十万的货也不成问题。
“但是最近两三年,订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酒吧资金紧张开不下去了。”按照老贺的说法,集中在商业核心地段的酒吧,有很多因为无法支付房租遭遇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而开在偏远地段的小店,虽然成本比较低,但是本来客流量也不高,相对大酒吧来说可能资金压力会稍微小一点,但也只是能够多撑一段时间。客流量下滑的问题不解决,酒吧就只有关店的结局。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每次有疫情的时候,酒吧都是按照娱乐场所性质被封停的,而餐饮门店还能够正常营业。但实际上,很多酒吧也会提供餐食,其实跟餐饮门店也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如果政策上能够把酒吧按照餐饮门店来管理,或许能够缓解一部分酒吧的生存问题。”
行业更迭,酒吧迎来新顾客
“突然想起来,上次去酒吧好像已经是一年前了。”今年25岁的小毅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是资深酒吧爱好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对学校周边的酒吧比对学校的教室都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喜欢热闹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慢慢远离酒吧。“也不是说现在人变成熟了就不爱去酒吧,单纯是因为现在酒吧的感觉不对了。”
小毅说,自己大学的时候喜欢去酒吧是因为那里人多、热闹,这种氛围下谁也不认识谁,会感觉到很放松。但是现在去酒吧,酒吧里的客人没以前多,就连服务员都没以前多,根本热闹不起来。“而且之前因为疫情,很多以前经常一起去酒吧的朋友都换了别的聚会方式,我们现在可能更经常出来一起组小酒局或者玩剧本杀。”
与小毅的转变有些相似,今年28岁的白领CiCi原本也是酒吧、夜店的常客,但是在实体娱乐行业遭遇重创的这几年,她也开始不再热衷于去酒吧消费。
据CiCi介绍,之前在国外留学的时候,自己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去夜店。回国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大概一到两个月才会去一次夜店,更多的时候会选择和朋友每周去一到两次小酒吧。
CiCi告诉惊蛰研究所,她每次去酒吧的人均消费都在200元到300元左右,人均800元、1000元的老牌夜店因为实在太贵,自己一年偶尔只去个一两次。如今回想起来,她才意识到,自己从疫情之后就已经离酒吧越来越远了。
“酒吧恢复了,但是我也老了,感觉青春都被浪费掉了。疫情前我才25岁,喜欢热闹、能熬夜,酒吧也always营业,所以想去就去。现在28岁的我,年纪大了,已经不能再熬夜,喝喝小酒还可以,但是玩不动了。而且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酒吧不开业了。”
酒吧因疫情已然“错过”了一代年轻消费者,但在酒饮消费方面并非“后继无人”。过去三年,线上酒水消费增长具有年轻化的趋势,CBNData发布的《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中指出,“90后”与“95后”消费者在消费人数和人均消费水平方面,都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中,“95后”人均消费增速提升最快。年轻消费者正逐渐成为酒水市场重要增长动力。
此外,疫情对经济环境造成打击的同时,以95后为代表的z世代消费者生活压力更小,仍有充裕的消费预算和需求,所以Z世代正是当前酒吧行业所要努力争取的目标消费人群。同时,由于Z世代在饮酒观念方面更加理性、追求舒适,具有较强的个人化消费理念和消费升级需求,过去一段时间,随着迪厅、KTV等夜间经济业态发展起来的早期酒吧形态,早已面临更新迭代的转型问题。因此,比起为失去“老顾客”而惋惜,酒吧从业者们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新环境下,收获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
在线下实体娱乐行业的完整业态中,消费者是一切商业行为的根基,而当实体娱乐行业被突如其来的疫情离出原本的轨道,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决定着行业发展的方向,而这个生态里的其他人也在努力找回属于行业的春天。
随着行业和经济环境的复苏,思思已经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不知道老贺的建议有没有被更多的人看到;按照酒吧老板木子的理解,或许酒吧真的会在“消费降级”的趋势影响下,变得更加接地气;而当曾经的“酒吧VIP”小毅和CiCi渐渐失去了对酒吧的兴趣,未来的酒吧也会重新迎回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以上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8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