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中美科技企业为何选择了不同的路?

数实融合,全真互联

 

数实融合,中美科技企业为何选择了不同的路?

和钢铁、电力时代相比,中国这一次正站在潮头。

作者|史哲

出品|产业家

上周,一架包机从中国台湾起飞,载着300多台积电的员工,和他们的宠物、行李,降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这样的飞机,到年底前还有六架。

与此同时,还有从德国、韩国、日本……起飞的,使命类似的飞机前往美国。

美国找到了与中国竞争,确保美国未来继续全球领先的路径。

简单说,就是重振“Made in America”。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光可及,美国总共用出三招:

第一招,坚定通过技术封锁迟滞中国上升的势头,推出《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加快自身开发;

第二招,对于人力成本不占优势的中端产业,实施机器人替代;

第三招,美国产业链倚重的部分低端制造,用政策、补贴把它们吸附到美国周边。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估——

据Reshoring Initiative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回流美国的制造业岗位达到160万份,相当于美国全部制造业支持的就业岗位的十分之一强。

“回流“速度近两三年出现大提速,2021年高达26.5万份,预期2022年将有35万份,而2010年时仅为6000份。

在美国市场上,今年一季度投入使用的机器人超过1.2万台,比2021年全年总和都多。还有,“墨西哥制造”也在快速取代“中国制造”。

不过,三招中的第一招才是关键。

美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由“美国科技”引领的下一代产业率先在中国全面开花结果。事实上,中国在数字技术应用、产业上的狂飙,早早就被美国媒体视为另一个“斯普特尼克”时刻(冷战其间,苏联提前发射卫星引发“导弹差距”)。

为了与中国竞争,美国再一次采用了“整个政府”下场的方式,上一次还是阿波罗工程。

2022年10月7日,中国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美国总统拜登在马里兰州黑格斯顿市沃尔沃动力系统制造厂发表演讲,这一天正是美国的“国家制造日”。

这个由民间组织在2012年发起成立的“节日”,自2018年始越来越成为美国“国家意志”的体现。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在不断加码,只是这一次,中国对于这场被强加的竞争并非毫无准备。

一、未来,需要一场大洗牌

在不知不觉之中,新技术已经来到了生产的末梢。

鄂尔多斯是中国煤炭基地。矿区被视为数字技术最难触达的场景,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无人驾驶商业应用的试验场就在鄂尔多斯。

2022年,年产煤800万吨的潮脑梁煤矿成为第一个让司机真正实现“下车”的中国煤矿。

矿卡,是卡车中的巨无霸,载重随便就是百吨以上。

开矿卡看似简单,每天只需在矿场与堆场之间往复,但矿区的路起伏不定,尘土飞扬,堆场地形每隔几小时就会变化,矿卡重心随时发生变化,操控既需要技术,更要全神贯注。

单调的工作最容易令人倦怠,再加上驾驶室夏天燥热,冬天冰凉……所以这份工的薪水近些年最高已超过20万,但还是经常招不到人。

大约五六年前,中国开始尝试通过自动驾驶与远程驾驶相结合方式,解放司机师傅们。

虽然很难,但是科技不愧是第一生产力。2019年,无人驾驶下沉矿区,2022年已经开始收获。

95后的秦东,是一名矿卡司机,不过他的工位在办公室里。

他的面前是三块大屏,一般情况下,自动矿卡能自主完成常规往返、装卸作业,只有在临时出现复杂状况,比如多车交会、路面下沉、精确定位、系统失灵……秦东才会通过远程全真驾驶舱接管矿卡。

早期的无人驾驶,必须有人坐在驾驶室里盯着,没有真正解放司机。

秦东就舒服多了,冬暖夏凉,还不用吃土,一个人甚至可以同时负责4部矿卡。三一智矿现在就有40部无人矿卡每天工作不辍。

封闭环境、简单路况……是无人自动驾驶理想的商业场景,但技术实现难度却不低,差不多中国人过去几十年自动化、互联网、通讯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用上了。

一个“全自动矿场”至少要实现三个智能:

车要智能。那意味着激光、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以及先进的线控底盘技术,能自动感知环境、自主决策、路线规划的矿车。

矿场要智能。矿区起伏大,通过5G、北斗的传感器定位所有重型机械的位置、运动,确保所有机械协同作业,还要能回传各终端采集到的地形变动,确保电子终端与现实的一致。

控制要智能。能自动完成运动中的摄像采集、编码、网络传输、解码、渲染……的远程自动控制系统,更为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都要在差不多100毫秒——眨一次眼的时间内完成。

为什么是100毫秒?因为只有这个标准,才能保证远端驾驶舱和现场体验差别不大。

要知道互联网行业平均时延是300毫秒,矿卡运行时速一般是30公里,300毫秒时延意味着,一旦出现障碍物,现实的距离要比在显示屏上看到的少2.5米。

实现100毫秒的是腾讯的远程控制团队。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是,居然是腾讯会议所使用的云实时音视频技术这一次大放异彩,当然还新开发了面向5G传输中的拥塞控制增强、移动环境高动态码率控制、链路抗丢包增强技术……才最终实现。

腾讯云这套远程控制系统如今已经成为三一智矿无人驾驶体系的标配,截至今年8月底,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里程超过15万公里。

腾讯还在重型机械智能化方面走得更远。

如今,你甚至可以在北京、深圳CBD的办公室里,操控着几百、上千公里之外的一部挖掘机。

这样的图景,现在正在很多行业蔓延,下一代产业已经呼之欲出。

腾讯集团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从行业的视角描述了这个未来——

“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从实时通信到音视频等一系列基础技术已经准备好,计算能力快速提升,推动信息接触、人机交互的模式发生更丰富的变化。”

“随着新技术、新的软硬件在各种不同场景的推动,一场大洗牌即将开始。”

也许不同的国家、企业对这一阶段有不同的定义,腾讯管它叫“全真互联”。

二、数据,就是生产力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那个困扰很多中国人很长时间的问题:

积累那么多数据到底有什么用?

中国互联网勃兴得益于消费。中国赶超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也主要是在消费互联网方面。

所以,当美国人把阿里、腾讯、美团……都归于科技企业的时候,反倒是中国人苛刻地认为它们只是互联网企业。

就像北京冬奥会的无人餐厅,外国人震惊于它的智能化,很多国人就是觉得意思不大,即便知道它们集成了很多高技术,但只要没有被用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就没什么价值。

但伴随着类似无人矿车这样的未来场景四处开花,数据作为当代最先进生产力,开始被普通人深切感知。

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有不同衡量各国生产力、综合国力的关键指标体系。

比如一战、二战时期,主要看钢铁产量,因为钢铁可以变成机器、坦克、军舰……

二战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电量成为关键指标,发电量和一国产业规模直接相关。

而现在,数据具备了与钢铁、电一样的意义。

以无人矿场为例,中国其实也是后来者。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早在2012年就开始试验自动驾驶。卡特彼勒的无人矿卡迄今部署了137台,运行33.5万公里,生产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了30%。

数据的累积,算法的优化几乎每一次都会带来效率的提升,经测算,无人驾驶矿卡的速度能更快,有人驾驶平均时速一般为30公里,无人矿卡则能够达到38公里;而且,算法保证了无人矿卡作业更规范,从而提升了轮胎、车架的寿命,减少了停工时间,连油耗都有显著下降。

而且,又有谁能想得到以做游戏、社交平台闻名的腾讯,居然能够在如此硬核的实体经济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记住一句话,没有任何数据是没有用的。

据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显示:到2025年,地球上物联网连接设备的安装量预计将达到754亿。

2018年全球产生的数据是33ZB,到2025年将达到175ZB,也就是每天产生491EB。

比如,英特尔公司曾有一个测算,2020年一辆联网的自动驾驶汽车摄像头每秒产生20-40Mb的数据,激光雷达每秒产生10-70Mb的数据……整车每运行8小时,将产生4TB的数据。

我们日常应用接触到的最大单位是GB,比如一部高清蓝光DVD一般也就是4-10GB,硬盘才刚刚触摸到TB,而1ZB相当于1.1万亿GB。

数据量的增长必然在众多相关领域引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先进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正逐渐成为数字化的个体,影响着众多领域,而中国恰恰也属于互联网先进国家。

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国数字技术渗透度不如美国,但要论广度,中国却数一数二。这使得中国数字进化不会总跟在别人后面,而是孕育了更多的可能。

也难怪腾讯要使用“全真互联”这个说法。说简单点,不就是用数字技术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即时连接,实现自然有序的协作。

比如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城市交通治理难度极高。

以广州为例,广州当下有超过522个在建出泥工地,每天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8.5万立方米,全部转运出去需要3000车次,还不能影响居民休息、出行,于是每天就只剩下晚8点到11点半这三个小时可以作业,如何高效安全地完成这一任务?

广州的做法是通过“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汇聚了522个工地,305个消纳场、循环利用企业、转运码头,还有9657辆具有建筑废弃物处置证的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信息,以及运输企业诚信记录、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违章记录等等的数据。

让每一个人、每一条道路、每一个道口、每一个工地、每一台车都成为数据节点,帮助车辆规范运行的同时,也帮助司机规划出一条从工地到消纳场的最佳路线。

显然,这又是一个“全真互联”的现实应用案例。

这样的案例在工业生产和设计、医疗、城市管理、金融等诸多领域早已落地生根。

数据,就是这场大洗牌的关键动力。

三、数实融合的中国道路

现代产业进化,可以跳跃,但无法逾越。

所以,如果用前文提到的关键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发展,就可以发现,该补的课,中国其实一节都没有缺。

钢产量,中国于1996年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

发电量,2010年中国以42017亿千瓦时首次超过美国,登顶世界第一。

继钢铁、发电量成为世界第一之后,中国产生的数据量近些年也成为世界第一。

2021年,中国数据产生量约占全球数据产生量的23%,美国的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21%,欧洲、中东、非洲的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30%,日本和亚太数据产生量占比约为18%。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中国算力长期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取得的。

可以给出的解释之一,中国追赶的速度很快。截至2021年,中国算力规模排在全球第二,增速2.5倍于美国,在个别关键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已经追到了可与美国比肩的位置。

另一个解释就是,中国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或许,这也正是美国在半导体方面不断出重拳,务必要迟滞中国进步的原因所在。

因为技术进步加数据积累,人类已经到了质变前夜。

不过,美国的举动或许会促使中国互联网企业做出一个重要选择,那就是加速脱虚向实。

事实上,分野已现。当扎克伯格把公司名字改为“元宇宙”,设想着未来将人类的存在转变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相融相生,当微软推出了要成为元宇宙入口的Mesh for Teams平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却对元宇宙很疏离。

比如腾讯的公开回应一直是我们不知道元宇宙是什么。腾讯倒是搞了个全真互联白皮书发布会,在会上腾讯特别强调:会从“数实融合”的角度来看全真互联,而非纯虚拟的元宇宙。

腾讯希望把过去积累数据、技术、经验——包括音视频、物联网、AI、数字孪生、区块链等等,应用于服务真实世界,其落点在矿场、核电站、工厂、风电厂、医疗中心、农业……

在沟通协同方面,全真互联能够降低跨时空沟通成本,提升作业效率;

在研发生产方面,全真互联能够加速复杂产品研发,支撑跨地域无阻作业;

在运营管理方面,全真互联能够助力空间智慧化管理和企业高质量运营;

在营销服务方面,全真互联能够扩大营销半径,提升服务温度。

这甚至和当下的中美竞争无关,而只是关乎企业的路径选择。

一是中国产业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在新技术浪潮下,各环节、各场景对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了更高的紧迫性,而全真互联几乎可以全程帮助企业实现进化。

二是技术、先进制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比如,由于无法准确、及时采集物理世界数据,或者有数据也无法有效利用,导致打造数字时空实时交互难以达成,成本高昂。而现在问题得到了缓解和解决。

三就是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使然。比如人口红利行将耗尽,全球化红利消失,没法再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唯有自力更生。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虽然没有使用全真互联的定义,但其实都在做着相似的事。

随着国家的全力进场,竞争将会日趋白热化。

不过,和钢铁、电力时代相比,中国这一次站在潮头,并没有落后多少。

四、结语

很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疑惑:

美国不但得了全世界最多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什么当代众多高端、尖端制造工艺、技术也多掌握在美国手中。

研发链条由三个环节构成,基础研究处于最前端,应用研究处于中间位置,而试验发展处于相对后端。

这三者之间存在非线性互动和交融的关系。简单说,你愿意在哪个环节投钱,就有很大可能有收获。

事实上,不是哪个国家都可以采取“全都要”的策略。

美国是现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全都要”类型的国家,而中国则是最接近的国家之一。

有过来人的经验,所以当很多中国人有意无意贬损自己的互联网产业时,美国却对中国在互联网领域的一切进步持警惕姿态。

数据生产力暂时来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

与美国竞逐下一代产业的敲门砖,要靠体系性的力量,大厂通常参与基础设施层的建设,腾讯全真互联对此定位清晰,就是要做通用技术和标准化产品,做好连接,成为数字化底座。

底座之下,是一个国家基础科研的底蕴;而底座之上,会是数字化在不同行业开枝散叶。

全真互联时代的到来,终究会让我们恍然大悟,过去花在互联上的每一笔钱都是有价值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869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02 17:43
下一篇 2022-12-02 20:11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