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趟入“看不见的河”

服务业转型哨声起,蚂蚁上场做“后卫”。

文 | 佘宗明

“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已是势不可挡”,早在1996年,互联网思想家尼葛洛庞帝就对未来社会形态做出预言。他那本书的书名,随后被信息化时代里的各种场景应验——数字化生存。

时至今日,“数字化生存”几乎成了各行各业的写照,现实就摆在那:无数字化不生存,唯数字化可生存。

在数字技术架构已从IT变为DT的今天,在数据已成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当下,基础资源、业务工具、核心系统、运营模式“云化演进”的趋势已是无可阻挡。

在此背景下,“数实融合”也愈发成为行业共识——数实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以数助实,用ABCD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5G)等数字技术对实体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对平台企业而言,数实融合是一次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结合的机会:数实融合能不能持续做下去,归根结底取决于数字产业化能否链接商业底盘、能否为客户创造可持续价值、能否在产业数字化上解决“真问题”,而非边角料的痛点。

也只有直面和解决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核心痛点难点堵点,才能更好地助推各个行业和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01

数实融合,是现实交给平台企业们的考题。现在看,很多平台各有所长。

有意将“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阿里巴巴,很早就投身到了产业变革大潮中。那它助力数实融合的着力点是什么?

阿里董事会主席张勇在2022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给出了答案:大流通、大物流、大计算。这三个“大”,是阿里作为数字原生商业操作系统、数字基础设施搭建者的助实锚点。

发力产业互联网的腾讯,则将全真互联作为推进数实融合的重要路径。今年9月下旬,腾讯首次全面解读全真互联时就表示:全真互联要着力解决实际场景问题,数实融合是主战场。

标榜“新型实体企业”的京东,将数智供应链视作产业数字化变革最大公约数。全面开放供应链技术,是它的助实途径。

得看到,数实融合有其阶段性与梯度性,一维是工具融合,二维是业务融合,三维则是全场景融合。

“全场景”对应的是领域上的全覆盖,它包括服务业的各类场景。

从二十世纪末至今,我国先后经历了零售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城市治理数字化等阶段,如今则进入了服务业数字化纵深发展的阶段。

这同样需要平台企业的深度参与。

蚂蚁趟入“看不见的河”

▲服务业数字化,不能少了平台企业的参与。

在今年8月,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在《中国网信》杂志发文,谈及了对服务业数字化经营的认识。他认为,发展壮大第三方技术服务市场,为小微商家提供好用不贵的数字化工具,是协助解决国内产业数字化技术服务供给不足、推进服务业小微商家数字化的重要途径。

更进一步,蚂蚁CTO倪行军近期表示,数字化服务商对服务业数字化至关重要,支付宝平台会全力以赴地支持SaaS服务商行业成长,中国应该诞生属于自己的Salesforce(注:全球最大的SaaS服务商)。

聚焦服务业数字化,是其认定的方向。与之对应的,是包括蚂蚁集团在内的从业者、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等,当下正在探索物联网、小程序、商业SaaS等综合方案。

服务业数字化,要的正是这样实打实的助力——它的痛点难点堵点,就该被数实融合的触角覆盖。

02

服务业数字化是嵌在产业数字化版图之中的。说到产业数字化,很多人会将产业轻易等同于农业和制造业。这显然是对产业内涵的窄化:在逾1.5亿市场主体中占比约9成的服务业,同样在产业之列。

如今,随着产业融合,服务业半径与边界都有了巨大拓展,从生活服务业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围,已将农业、制造业的服务需求也囊括在内。正如经济学者张新红所说,我们要重新定义服务业,未来没有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所有产业都是服务业。

服务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便利,占据着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它的数字化若无法朝纵深推进,那产业数字化的惠泽面注定受限——当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受掣肘,服务效率与品质跟不上,产业升级与居民消费升级都会受影响。

而数字化就是要帮助服务业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构建更具效率和品质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往小了讲,就是要帮服务业经营者降本增效。

如今,就算是那些夫妻小店,也会摆个付款码。而付款码就是个数字化的微小切口。当扫码支付的数据流跟商流、物流、资金流链接后,能显著提高商家经营绩效。清华大学的研究就发现,数字化平台可为服务型小微商户提高10.9%的营业收入和14.4%的交易笔数。

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几年来,疫情对很多服务业商家带来了重创。餐饮行业就是典型: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今年国内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近50万家,仅上半年统计到的数据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

越是寒冬期,提升数字化能力就越显紧迫——数字化是不确定中的确定,能帮助行业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提高韧性。

而今,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全面优化调整,经济社会活力加速释放,服务业快速复苏对数字化的需求也愈发凸显。

加速服务业数字化,迫在眉睫。

03

但服务业的特性决定了,这是个“从庙堂到市场”的系统性工程,要克服的难题不少。

首先,大量服务业经营者可能“不敢转,不愿转,也不会转”。

数字化转型不是允许扫码支付就完了,诸如CDP客户数据中台、MA营销自动化设备等都成本不菲,再加上短期内看不到直接效益,不少经营者会望而生畏。

不具备厚实的数字化基础,又担心成本高昂,因此许多商家会变成“数字化技术无感人群”——这是数字化转型专家、宝洁前副总裁托尼·萨尔德哈对“70%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会失败”的归因。

其次,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整体上仍处在研发能力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客户来源不稳定的探索期与迷茫期。

怎么调动服务业商家们的数字化转型兴趣?究其关键,还在于提供“好用不贵”的数字工具,以满足商户们“做好生意,用好资源”的核心需求。

蚂蚁趟入“看不见的河”

▲服务业商家转型,需要“好用不贵”的数字工具。

国内的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点,只不过,囿于几点现实因素,它们无法体系化解决服务业商家的痛点:自身开发成本高,还得搭底层架构;客户服务成本高,行业场景多且易用性不同,单一企业、标准方案跟服务业主体个性化需求的适配度低。

服务业细分产业众多、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异质性强,导致了服务业商家需求的多元性与碎片化,数字化改造注定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那么容易。

正因如此,尽管我国服务业数字化领域频出创新实践,但现阶段全链路的数字化渗透率较低。

北京大学调研就发现,服务业经营者数字化存在分布失衡、模式单一等现象,其中又以小微经营者较为典型。

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小微经营者总体数字化比例为41.9%,其中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房地产服务、IT服务等)为65.8%,而量大面广的生活服务业(餐饮、住宿、文娱、旅游、交通、医疗等)仅为38.6%。

即便是已经数字化的,也主要集中在收单、外卖、线上缴费等浅层次环节,很少涉及精细化运营、差异化营销、供应商管理等环节,更难形成全链条的打通效应。

一方面是服务业的真实痛点就摆在那,一方面是第三方服务的边际效用不高,简单将大企业数字化经验照搬套用,或是止步于让一部分有条件的经营者数字化,并非长久之策。

服务业数字化,要的是一场企业数字化服务维度的“供给侧改革”。

04

服务业数字化所需的“供给侧改革”,无异于一场多方配合的球赛。

服务业商家需要“好用不贵”的数字工具,这首先对场上的前锋——技术服务商们提出了要求:面向企业差异化需求,持续丰富转型“工具箱”;要在不同转型阶段,帮商家对接产品服务生态资源……

目前中国SaaS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2%,在营收方面,2021年中国SaaS市场营收规模约78亿美元,相当于头部SaaS公司Saleforce半年的营收。这跟中国服务业数字化的需求远远不能匹配。

蚂蚁趟入“看不见的河”

▲目前针对服务业转型的SaaS服务仍供不应求。

可以肯定的是,要成为中国版Saleforce,第三方服务商们就得具备能提供“五低(交付门槛低、配置要求低、技术难度低、操作难度低、使用成本低)”SaaS产品的能力,这离不开SaaS服务商的自我进阶。

服务业数字化要打造“安卓市场”式的SaaS生态,必须将“独木”式存在的技术服务商汇成森林,既通过共性底层技术供给帮技术商减少研发成本,也进行平台打通和系统融合,让服务业商家们可以因需调用,获得因场景制宜的解决方案。

要做到这点,离不开平台企业的参与——前缀是“能连接大量技术商与服务企业,且有技术能力与担当力的”。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没有多边连接,就不可能打造SaaS生态;没有技术能力,就没法给第三方服务市场提供底座;没有服务多方的担当力,就不会承受短期KPI压力为此投入巨大成本。

公域引流、私域搭建、会员沉淀、品牌营销、供应链优化、库存管理……服务业商家需要的SaaS服务是多面的。

就眼下看,在零售业等业态中,有不少SaaS平台就在提供“基础服务+定制方案”。

但从整个服务业需求看,服务业数字化所需的解决方案也许要1000000种甚至更多。没有企业数字化服务的“安卓”生态,有效供给难免不敷使用。

企业数字化服务的“安卓”生态,就是系统性方案。服务业商家们不用搞清楚服务背后用了多少算力、写了多少行代码,也无需进行复杂的软硬件部署、找专门的技术人员运维,就能对SaaS技术和产品“开箱即用”。

05

对平台企业而言,在助力服务业数字化的赛场上,比起做服务经营者的“前锋”,做支持SaaS服务商踢前锋的“中后卫”,显然会发挥出更高价值。

这正是蚂蚁在探索的数实融合路径:不仅“授人以渔”,还与众多行业伙伴们一起“搭建渔场”。

目标所指,是帮第三方服务商开发“好用不贵”的数字化工具,探索高效率、低成本和集约化的数字化路径。从实践看,蚂蚁为此选择了三个“开放”:开放数字生态、开放平台“原子能力”和开放底层产品技术。

比如,开放包括身份验证、生物识别、3D传感、大数据风控在内的平台“原子能力”,帮助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提供“轻量化”数字化工具;开放锤炼多年的自研技术能力体系,包括安全风控、自研数据库能力、隐私计算等,大大降低第三方的整体研发成本。

坚持修一条技术的路,这或许是平台企业对行业生态更大的价值所在。以隐私计算为例,作为数据价值安全流转的核心技术解决方案,蚂蚁从2016年起投入巨大的资源,至今才逐渐产生应用价值,而这样的研发投入是第三方技术服务商难以承受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中国服务业SAAS生态或许才刚起跑,但已有起势的迹象。以支付宝为例,平台上有1.1万数字化服务商和1300个API接口,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一千多类服务;支付宝持续开放产品能力78个,联合合作伙伴共创了200多个场景解决方案。

这在蚂蚁集团最新发布的品牌片《看不见的河》中,也得到了体现。

片子中,企迈科技通过支付宝等平台,为1000多家连锁餐企30多万家门店提供数字经营服务,助力商家降本提效,让商家多了“开疆拓土”的工作,生意也有了新的可能。

在这部片子中,从乡间到城市,从楼宇和工厂,蚂蚁集团展示了以数字技术参与到第一二三产业的实践。在结尾处,蚂蚁集团响亮地打出新的品牌主张 ——“攻坚数字技术,服务实体经济”。

蚂蚁趟入“看不见的河”

▲数字化也是看不见的“河”。图片来源:《看不见的河》截图。

正如托尼·萨尔德哈曾说过,数字化浪潮的核心其实是在后端,本质上,是让前端越来越轻,让后端越来越重。

实际上,作为服务业数字化受益者,蚂蚁发展史也是一部助力服务业数字化的践行史:

2004年,首创担保交易,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问题;2008年,上线数字民生业务,开启线上水电煤缴费;2015年,推出芝麻信用,探索信用服务新模式;2017年,推出支付宝小程序;2020年,全面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2022年,加大开放,投入百亿资源支持服务商数字化……

不难看出,它秉持的就是核心痛点导向:服务业要解决信用支付问题?没问题;要解决经营泛数据化问题?没问题;要解决全链路打通问题?还是没问题。

这非但能帮助服务业商家降本增效提质,还能帮其创造增量价值。在助益商家数字化中,蚂蚁连接服务业商业底盘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的商业底盘。

而这,不啻为对数实融合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紧密结合的直观注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增长黑客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rowthhk.cn/quan/88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05
下一篇 2023-01-05

增长黑客Growthhk.cn荐读更多>>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特别提示:登陆使用搜索/分类/最新内容推送等功能 >>